林采宜
网络上有一个调查数据:姐弟恋占比已经超过40%。
说到姐弟恋,自古以来不乏其例。比如汉武帝和陈阿娇,比如明宪宗朱见深和长他十七岁的宠妃万氏。婚姻关系通常是混杂着爱情、亲情以及各种权力义务的复杂关系,名义上是夫妻,但彼此之间的情感和权力关系或多或少渗透着兄妹、姐弟、父女、母子等各种亲密关系的成分,换一句话说,在配偶身上,有些人是折射了对异性的各种情感,大叔爱萝莉、御姐宠萌弟,都是这些折射关系的表象。
在中国,妻子有一个别名,叫做“新娘”。男人的一生,通常有两个“娘”。一个是生他养他的老娘,还有一个,是陪伴他走过成年岁月的新娘。把妻子叫做“新娘”,已经非常清晰地定义了两性关系中为妻的地位和作用。传统文化下,大部分新娘的年纪比新郎小,兄妹型居多,进入二十一世纪,“姐弟恋”持续升温,且“姐弟”之间的年龄跨度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
从心理层面看,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一生都在寻求着母爱,或者由于儿时的匮缺,在寻求补偿,或者因为童年的美好,恋恋不忘。越是在社会上叱诧风云的男人,卸下盔甲的时候,内心越向往人世间最初的温暖和安全感,这就是当今社会上御姐魅力的心理土壤。
就个人的成长而言,女孩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比男孩成熟早。有人说,女人是男人的学校。的确,大部分女性都可以成为男人的教科书,她们有的是诗歌、散文,有的是小说或者说明文,青涩的男孩之所以喜欢成熟的女性,因为阅读使人成长。读懂了女人,就读懂了另一半的世界。
现代社会,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职场地位的提高,夫妻双方的家庭角色定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些学霸、女神不仅在课堂、职场上霸气凛然,在家里也是财务支柱和精神屋顶,这些女性身上往往不乏阳刚的锐利;而另一些天性内敛、甚至羞澀的男性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日常事务中非常敏感,细心,其细腻温柔不亚于女性。所谓的和谐婚姻,就是刚柔相济,至于谁刚谁柔,并不是那么重要。
从伦理的角度看,社会学家唠叨了上百年的男女平等,最终被社会所全面接受,并不在于投票权,也不在于就业机会,甚至不在于受教育的机会是否均等,男女之间,最深层次的平等是体现在如何看待色相这个问题上。
南宋末年,权相贾似道携妾游西湖,其妾李慧娘看见玉树临风的太学生裴禹,情不自禁地说了句“美哉少年”,回去即被挖去了双眼。而在当今这个男色时代,男人也不耻于“吃软饭”。记得有一位当红女星对着媒体的话筒,霸气十足地说:“我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成为“豪门”的女人多了,那些小鲜肉便成了世间的风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不仅男人可以好色,女人也可以好色,尤其是,冠冕堂皇公开好色。男女平等,归根到底是在“色”与“情”这一两性关系的根本上得以实现的。
在格林童话中长大的女孩,不少有灰姑娘情结;而现代版的“公主”们更多地拥有主场意识。研究罗马史著称的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说:我会爱上凯撒,让他当我的情人,但不会嫁给他。
通往高贵的路,每一个女性都向往。只不过,过去这条路的通行证上写着“白马王子”,而现在却写着“自立自强”。现代“御姐”的开挂人生远比灰姑娘的传奇要扎眼得多。这或许就是姐弟恋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