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均等化是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方向,事关社区居民是否能够公平地获取学习权利和机会。上海在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建设已有初步成效,形成了多元化主体供给、多样化形式供给、优质化内容供给的局面,但以均等化的视角来审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用资源整合、优化结构等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推动社区教育学习资源逐步实现均等化。
关键词:均等化;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基本公共服务
作者简介:韩保磊(1987-),男,河南项城人,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终身教育;李珺(1981-),女,安徽宁国人,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学青年项目“推进社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践”(编号:CKA130191),主持人:李珺。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2-0121-04
一、关于“均等化”的理解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是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一段时期,教育的发展任务就是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增强人民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正因如此,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由此可以看出,“均等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内在要求,是未来社会各领域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总体指向,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社区教育。所谓“均等化”一般理解为:均等化不是简单的平均化,而是在承认地区、城乡间在经济发展、自然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前提下,为所有公民都提供一定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均等化既要保证公民享受大致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又要考虑差异性的存在[1]。
均等化是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目的和方向,事关社区居民是否能够公平地获取学习权利和机会,事关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从均等化视角来考量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建设,需要从很多方面做出努力。学习资源通常被理解为能够支持学习的资源[2],包含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资源。所以本研究认为,学习资源均等化主要可从学习资源主体供给情况、学习资源数量和质量情况、学习资源分布情况等方面来予以综合考察。
二、上海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公共服务供给状况
(一)多元主体供给:提供丰富而全面的学习资源
社区教育具有区域性、全面性、多样性、整合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吸引更多的主体参与,为居民供给更为丰富、更为全面的社区教育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社区教育已经实现了从单一的政府推动向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团队或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教育的局面,学习资源的建设也越来越丰富。教育部门或社区教育机构是上海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建设的主体,教育部门提供政策、经费等方面支持,统筹规划领导,社区学院和社区学校承担大量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任务;社会公共部门包括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利用自身的公共文化资源优势,开设了大量的学习课程、知识讲座等,可供居民就近学习;高校、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在课程建设中具有明显的师资优势和资源优势,建设纸质教材、网络课件和微课等;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利用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等社会力量的专业资源,拓宽社区教育发展渠道,丰富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团队或个人挖掘自身潜力,自建一些学习资源为他人服务。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保障了居民能够获得较多的学习资源,是实现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条件。
(二)多样化供给:多管齐下创新学习资源形式
由于建设主体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所以这些学习资源存在的形式也比较丰富。资源形式的多样化可以为居民营造一个便利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居民随时随地地开展学习成为可能。上海在推动市民终身学习过程中,注重打造学习立体空间,为居民提供多样化学习方式,保障居民能够多渠道的获取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促使资源利用的均等化。目前上海市民的自主学习方式已呈现出线上线下、课堂内外,学习、工作、生活相结合的多样化特征。课堂是居民在社区教育机构学习的基本形式,也是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网上学习、移动学习是学习方式创新的重要发力点,上海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创立了汇聚各类教育资源的综合平台,支持无处不在的学习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数字电视学习、全网智能搜索、终身学习档案等全方位、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为了能够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享受到适应地域、人群、职业等方面的不同特点的社区教育服务,解决了因为空间等因素造成学习机会不均等的问题,上海积极探索三级网络外的“宅基课堂”等学习场所学习。同时,还依托高校、行业、区的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建设多层次的市民体验基地,探索体验式学习,让市民在互动式、体验式的学习中寻找到终身学习的乐趣并获得学习成效。
(三)优质化供给:推动学习资源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随着社区教育课程与资源建设的总量不断增加,做好社区教育课程和资源建设的统筹规划,梳理现有课程资源,建设一个能凝聚共识的课程系统、课程标准,成为社区教育课程优质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近些年,上海开始注重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系统化、专业化以及规范化发展并采取了相应的举措,以保证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优质化供给,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学习内容。首先,构建课程体系,引导学习资源建设系统化发展。2016年出台了《上海社区教育课程分类体系(2016版)》,分6大系列45类共计369门课程。该体系在完整性和分类合理性上有效地凸显了上海社区教育课程的特点。其次,集合100门具有较好基础的社区教育课程,编制《上海社区教育课程指导性大纲》,指导学习资源建设专业化发展。该指导性大纲的建设注重设计的科学性、使用的指导性、体系的完整性、体例的规范性和课程的代表性,对上海市的社区教育课程与资源建设起到了专业化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再次,制定建设标准,促进学习资源建设规范化发展。上海在多年的工作基础上于2012年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上海市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标准》和《上海市社区教育教学资源建設标准》。endprint
三、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
(一)学习资源供给主体之间仍然存在不均衡
政府是教育的提供者,是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主体,对教育公平发挥了很大作用,是推动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可以创造出更为丰富、更加多元的教育资源,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这对教育资源的均等化配置既带来机遇,又带来了挑战[3]。一方面,作为公共服务之一的社区教育,其资源提供应该是保障居民的基本社区学习需求,而市场的介入难免会影响资源提供均等化配置,加大地区差距、人群差距等;另一方面,市场提供的学习资源可以通过一定途径转化为公共服务,如购买服务等,既能弥补政府资源建设的不足之处,提升资源利用率,又能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学习服务。所以,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建设不仅仅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力量,还要充分合理利用市场等社会力量的作用丰富社区教育学习资源。
相对来说,上海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建设主体仍然比较单一,以教育部门提供资源为主,而社会力量参与较少。例如,拥有大量的社会文化资源的公共文化场馆参与社区教育的程度仍然不够,仍有大量社会公共教育资源还没有开发或者开发深度不够。这些公共服务场馆,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转化为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由于受一些政策制度的限制,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建设的力度还不够,参与积极性较低。同时,一些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中小学校参与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力度仍然有限,它们拥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以通过社校合作,实现资源的互相转换。
(二)学习资源内容结构仍然存在不均衡
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居民,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建设目的在于满足社区居民多样性的学习需求。以人为本、关注社区居民发展,增强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实效性,是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导向。在社区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要统一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形成合理的科学的资源内容结构,使各类人群都能享有同等机会进行学习。同时要有根据社区实际发展要求,引导居民学习,完善资源内容结构。
2016年春季,上海共開设课程3778门,按照六大系列分类。其中健康教育225门,占6%;实用技能762门,占20%;市民教育166门,占4%;体育健身362门,占10%;文化素养81门,占2%;艺术修养1968门,占52%。通过数据可以看出,社区教育课程系列分布不够均衡,主要集中在艺术修养课程,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一半。除实用技能外,其他系列课程总体较少,均不超过10%,甚至更低。在子类里面,课程分布也不够均衡。以实用技能类为例,信息技术、摄影摄像、语言学习、中西烹饪等生活技能课程学习占更多比例,所占比重接近80%,而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相对较少。可见,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内容结构并不协调,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由于社区教育资源是主要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建立,而社区居民中老年人是参与社区教育的主要力量,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也就决定了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内容结构。据2016年上海社区教育统计,目前上海社区教育学员中,老年人数占50%,老年人是社区教育的主要参与群体。而老年人最青睐的课程类别中音乐舞蹈、书画、生活技能等占比超过60%[4]。所以这就形成了以艺术修养为主的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内容结构。因为学习资源结构的不均衡,又反过来会影响参与群体的不均衡,导致参与社区学习的中青年人员相对较少。
(三)区域间获取学习资源的机会仍然存在不均衡
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地域分布、教育水平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区域在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建设上并不相同,也会存在较大差距,资源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例如,部分区域开发教材数量和开设班级数量较少,与其他区存在较大差距。但如果仅仅从数量上来判断区域学习资源分布是否均衡,并不精确,需要加入一些因素尤其是人口分布情况加以分析。以各区开设班级数来衡量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截止2015年底,上海市共有人口2415.71万人[5],2016年春季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共开班6571个,招收人数为23.56万人,平均有3676人可以报名一个班级,招收人数占总人口比重为0.98%。通过分析发现,区域之间无论是开班数量还是招收人数都存在较大差距,例如,虹口区(开设班级140个,招收3337人)、杨浦区(开设班级221个,招收5039人)、青浦区(开设班级80个,招收4888人)等区开设班级数较少,招收人数也较少。从招收人数占人口比来看,虹口区、杨浦区、闵行区、青浦区、奉贤区等区低全市平均水平0.98%,与其他区有较大差距,说明这些区的人均资源占比较低。目前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社区教育场所配置资源存在不均衡的问题,需以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为原则,从宏观层面进行系统思考,全面布局。
三、推进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策略
推动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的重点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缩小结构、区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更好满足不同居民的服务需求。
(一)优化多元主体共建,加强资源供给
虽然上海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教育部门为主,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教育的格局,但总体来说部分主体力量,尤其是社会力量发挥还不够充分,使得政府供给突破缓慢,影响学习资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此,从优化完善的角度,还需要拓宽渠道,充分利用各主体力量,建设更多更好的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保障居民基本的学习需求。首先,要积极推动公共教育资源为社区教育服务,鼓励和推动博物馆、体育场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等社会公共机构为公众开设社区教育公共课堂,创设和提供各种居民喜闻乐见的学习项目与活动;其次,鼓励学校和教育机构开放专业、课程、学习资源和人才队伍信息,主动对接居民学习需求,促进学校开发各类教育培训项目,为居民学习提供服务;再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完善准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鼓励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教育服务。endprint
(二)完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学习内容
随着《上海社区教育课程分类体系(2016版)》的制定,上海社区教育课程逐渐呈现系统化发展,但在整个体系内容结构并不协调,存在不均衡现实,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使更多的人群能够平等享有社区学习的机会。就现阶段而言,首先要继续加强对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分类,明确社区教育核心课程、区本课程、校本课程等,合理配置各类课程。这样可以使得社区教育的课程体系更加清晰明了,更能满足居民学习需求。其次,要促进社区教育课程内容结构的协调发展。例如,丰富文化素养教育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等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融入其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传统文化,更好的引导和满足居民的多元文化学习需求。
(三)利用信息技术,完善信息化学习平台
上海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建设工作经过摸索、实践,初步形成了线下与线下相结合的资源模式,但市与区之间、区与区之间已建设好的社区教育课程,却缺乏“共享”问题,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区域间的资源不均衡。建立信息化学习平台,打造社区教育资源库是提升学习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学习资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路徑。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库以市级学习平台为建设重点,通过市区之间、区域之间的信息化学习平台的合作,推动建立“社区教育信息化学习资源共享联盟”,打通地域之间、平台之间的限制,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保证每个居民都有同样的机会享有同样的学习资源。
此外,利用新技术创新多种多样的资源使用渠道,让居民无论使用何种终端,能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确保各类人群都能够很便利均等的获取学习资源。除了通过特定网站学习外,还可以建立与信息化平台相对应的微信公众号,将线上线下学习资源转化为微课程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学习;开发相关APP,将网上学习资源与此进行融通,打造更为专业的社区教育学习软件,使资源获得更加具有针对性。
(四)健全资源配送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全覆盖
资源配送体系的建立,可以推动优质学习资源的下移,使各区域都能享有优质的学习资源,可以实现市、区之间学习资源的均衡发展,提升资源利用率。由于上海资源配送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体系,需要继续加强对资源配送体系的研究和规划,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全方位的学习资源配送体系,探索互动互通、资源聚集、信息反馈的共享机制;建立社区教育学习资源配送清单,并根据各区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线上和线下的资源配送,提高资源的针对性;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探索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资源配送模式,提升资源配送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小聪,代凯.国内近五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与评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1):145-154.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3]文军,顾楚丹.教育公平向何处去?——基于教育资源供给三阶段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22-29.
[4]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2013年上海终身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63.
[5]各区、县土地面积、常住人口及人口密度(2015),上海统计年鉴2016[EB/OL].http://www.stats-sh.gov.cn/tjnj/nj16.htm?d1=2016tjnj/C0202.htm.
责任编辑 王国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