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2018-03-13 12:23戴兵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卧床股骨髋关节

戴兵

四川省宣汉县南坝中心卫生院,四川达州 636165

应寻找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治疗,以确保骨折稳定维持时间延长,提高其远期预后效果。该次研究旨在对比分析并总结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纳入60例对象为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根据其入院就诊顺序均分组为: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 67~83 岁,均值为(75.43±5.91)岁。 观察组男性 19例、女性 11例;年龄 66~86岁,均值为(76.49±5.70)岁;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 本组患者用PFNA方式治疗[1],为患者行硬膜外麻醉起效后,让患者以仰卧位接受治疗;将患者健康肢体作相应的外展,同时将骨折侧肢体作内收15°;选择C型臂引导手术操作,于患者大转子顶点位置进针,之后便依股骨干将导针置入并确定于视野良好的位置,根据导针为患者行扩髓操作,髓内钉置入骨髓腔后严格确定其位置;再将瞄准器与钻头套筒装好后将导针置入,将导针置于股骨颈中轴位置;选择空心钻为内固定操作扩大通道,以适宜的螺旋刀片置入股骨颈处,位置确定好后便将其锁定;并于股骨远端将锁定螺钉、髓内钉尾帽装好后便结束手术。1.2.2观察组方法 本组患者用人工关节置换方式治疗[2],为患者行持续硬膜外麻醉起效后,让患者以健康侧卧位接受治疗,将髋关节后外侧作为入路,充分暴露骨折处后以骨刀标记截骨线,并将股骨头取出后测量其直径;全髋关节置换时应以髋臼锉按前倾角15°,并作外展角45°,对髋臼锉至创面渗出血,待一切准备就绪后将髋臼假体置入患者骨折处,并置入髋臼内衬;将转子间骨折处作严格清理,尽量保护患者的肌附着位置,对大转子长度作严格测量后,确定假体柄需预留的长度;之后便将患者髓腔锉内后缘处及股骨内踝的中心处对准,待扩髓操作完成后便为患者置入适宜的假体;待上述操作完成后为患者作复位,之后再将假体关节复位。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并对比分析所获相关数据;记录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数据,亦将所获数据对比分析;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所获治疗总有效率;记录两组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人数并作对比。

1.4 效果判定标准

髋关节功能评估以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法评定:评定标准为:总分值为100分,得分高髋关节功能佳。临床效果:显效提示临床症状改善≥80%;有效提示临床症状改善30%~80%;无效提示临床症状改善≤30%/加重。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 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卧床时间短、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手术相关指标情况比较(±s)

表1 手术相关指标情况比较(±s)

组别 住院时间(d) 卧床时间(d)Harris髋关节功能(分)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9.21±3.15 16.49±2.53 11.253 7<0.05 5.19±1.35 29.37±3.16 8.317 4<0.05 93.04±3.26 80.15±3.19 3.293 0<0.05

2.2 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6.7%高,与对照组9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临床效果比较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30例患者中2例患者行走时存在轻微疼痛感,服用适量止痛药后已好转,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例(6.7%);对照组30例患者中3例患者行走时存在中度疼痛感,服用适量止痛药后已好转,2例患者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经积极治疗后已康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例(16.7%);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7%低,与对照组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患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人数亦不断增多。绝大多数老年人身体都处于缺钙状态,其极易出现骨质疏松症,因此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亦高。临床上若患者机体处于严重骨质疏松状态,则给予其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后,可维持骨折稳定的时间较短,通常此方式并不太适合年龄≥70岁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者,其远期预后较差[3]。

此次将所选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60例患者依其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用PFNA治疗,观察组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其中患者以PFNA方式治疗后93.3%有效,此种方式抗折弯能力好,不会对患者骨折处组织血运造成破坏,但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较长,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差,16.7%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以人工关节置换方式治疗后96.7%有效,此方式可最大程度帮助患者恢复髋关节功能,老年患者机体多处于缺钙状态,并伴有较为严重的骨质疏松症[4],以此方式治疗效果更好,可有效延长骨折稳定维持时间,患者远期预后效果可有效提升,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较短,不良反应少。

综上所述,实验中所用两种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差异不大,但患者人工关节置换后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均短,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不良反应少。

猜你喜欢
卧床股骨髋关节
髋关节活动范围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