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京8分钟”中的发光服装,数数背后有多少黑科技?

2018-03-12 21:07刘嘉
纺织服装周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防风平昌服装

刘嘉

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主办国交接仪式“北京8分钟”文艺表演中,“轻薄又保暖、防风又透气、运动又发光”的表演服装引人瞩目,它们使用了哪些新材料和高科技?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月25日,平昌冬奥会正式闭幕。伴随着北京市长陈吉宁接过奥林匹克会旗,冬奥会进入了北京时间。而“北京8分钟”文艺表演的完美呈现,也使得表演服装的幕后团队终于浮出水面,该服装设计制作工作由北京服装学院教师楚艳、周绍恩带领师生团队完成。

挑战不可能:轻薄又保暖,运动又发光

2月27日,楚艳、周绍恩从平昌冬奥会回到北京,向记者介绍了有关情况。据介绍,冬奥会“北京8分钟”表演服装有三大特点:一是要御寒,二是科技含量高,三是论时尚搭配。

“北京8分钟”表演团队的排练场地在北京昌平,并且近两个月密集排练基本都在夜间进行。冬天的北京非常冷,而据了解,平昌冬奥会期间室外温度更是低至零下20摄氏度。演员的表演服装需要轻薄,还要保暖,同时还要展现大幅度的表演动作,并且携带发光装置,这些要求如何同时达到?

对于设计师来说,平衡矛盾是设计的第一要义。楚艳、周绍恩两位老师挑战不可能,创新设计,让“北京8分钟”表演服装做到了“轻薄又保暖、合体又防风、运动又发光”。

创新“黑科技”:从石墨烯主动加热,到3D运动版型

“为了兼顾服装的轻薄和保暖,我们不断尝试多种材料,使用了多种科技手段,比如在服装内层选用具有低温下可持续发热功能的石墨烯与自发热纤维,将被动保暖变成主动保暖。还在中层填充羊毛絮片,满足保暖需求。外层则选用防风透气的锦纶软壳材料。”楚艳说。

此次表演服装中的科技亮点可以总结为:未来感的款式设计、防风透气的锦纶软壳材料、更加保暖的羊毛絮片填充、石墨烯主动加热、3D运动版型、柔性发光LED灯珠,而当这些富含科技因素的材质叠加在一起,一套充满黑科技的创新装备便诞生了。

周绍恩进一步介绍说,设计中运用了Body Mapping方式的区域填充法,针对不同部位采用对热量和散热的需求采用不用材料和厚度,比如在腋下不做填充并要保证透气性,背部设计重点考虑散热性能,而手臂上的填充则根据演出者的实际感受重点集中在了大臂位置;同时还根据演出者体质类型和对温度感知的差异,提供了从内衣到外衣的模块化选择。

而在LED灯珠布点设计上也颇有讲究,楚艳介绍说,在手套和鞋上也缝制了灯珠,对演出者的体型进行了视觉上的拉伸,而在腰部减少灯珠的布点,凸显出腰部曲线。

承袭工匠精神:用高定手法打造科技新品

22套发光服的诞生,经历了从设计图稿到制作的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更经历了从调光技术到钉灯方案的多次修改和调整,尤其是每套服装都手工缝制上了800多颗灯珠,头盔上还有100多颗灯,每套衣服制作完成耗时极多,堪比高级定制。

在平昌闭幕式上演前几十次的彩排过程中,由于演出的剧烈运动和大幅伸拉动作,每次训练完都需要把每件衣服重新检查修补一遍。直到演出前最后一刻,修检工作仍在紧张进行。

尽管楚艳谦虚地表示在此类发光服饰上并无特别的经验和优势,但不得不说的是,多年来北服团队在高级时装定制中所塑造的工匠精神,与此次运动型科技产品的打造可謂一脉相承。

“北京8分钟”主打人工智能,用世界的语境讲中国故事,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设计师们通过自己的服装作品,表达了“2022,北京见!”的核心理念和中国热情,更以个性化、情感化和技术化展示了与时代同行的中国时装设计。endprint

猜你喜欢
防风平昌服装
人性化沟通应用于种植牙手术护理过程的效果观察
液压挖掘机改装抓木器的技术研究
感冒来碗防风粥
道具服装
2018年平昌冬季奥运会
走进平昌
防风衣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祛风解表说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