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2018-03-12 20:43齐引娣程楼英李菊姿
医学信息 2017年25期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自我管理能力临床护理路径

齐引娣+程楼英+李菊姿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自我管理能力及治疗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92.50%>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显著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与治疗依从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炎症性肠病;自我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25-0088-02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累及回肠、结肠、直肠的肠道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为腹痛、腹泻,甚至可引发血便,具有病程长、反复性强等特征[1]。由于该病情需长期服药进行控制,使患者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社会能力等方面均易产生负面变化。临床护理路径具有计划性、预见性特征,促使护理人员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明确护理目标,注重经济性效果[2]。本研究探讨给予炎症性肠病患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及延续性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1.4±6.7)岁;文化程度:小学8例、中学18例、大专及以上14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52.6±5.4)岁;文化程度:小学9例、中学19例、大专及以上12例。两组患者均知晓并同意参与本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给予常规的对症护理、心理疏导及出院指导等。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①患者入院第1 d,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医院基础设施、病房环境、探视制度、主治医师与责任护士;协助完成各项疾病相关检查;②入院第2 d,给予患者及家属自我管理技能培训,依据病理知识、用药知识、饮食管理、情绪调节等方面编制教材,1次/w,进行视听互动式教育;③入院第3 d,给予患者个性化辅导,加强对疾病的认知,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状况,树立治疗信心;④入院第4 d,培训患者保留灌肠技能,至患者熟练掌握;⑤建立院后随访机制及患者电子档案,通过网络或家庭随访等方式及时了解患者健康状况,并给予相关指导。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技能与治疗依从性。自我管理技能包括服药管理、直肠给药、饮食管理、自我认知及情绪管理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分为五个等级,分值为1~5分,分值越大,自我管理技能越高。完全依从:严格遵从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基本可做到自我管理;部分依从:患者用药出现不合理现象,但基本可完成治疗,自我管理能力一般;不依从:患者仍保持较差的生活方式,不按医嘱服药,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配对?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技能水平比较

观察组自我管理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具有控制医疗成本、保证护理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显著优势,目前已普遍应用于医院管理中。炎症性肠病发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症状呈持续加重趋势,严重困扰着患者身心健康[3]。临床实践显示[4],临床护理路径通过加强与患者沟通,深入了解其病情发展情况,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可有效改善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提高治疗效率。

临床护理路径肩负着安排监护病情、指征检查、进行治疗、实施护理等多方面的工作,并伴随患者入院至出院的整个过程,能够发挥辅助治疗、控制医疗成本的优越性[5]。本研究中观察组服药管理、直肠给药、饮食管理、自我认知、情绪管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92.50%的治疗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临床护理路径可明显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技能,增强治疗依从性,促进肠道恢复健康。本研究中护理人员通过加强与患者交流,增强疾病相关知识宣讲,介绍医院基本情况,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坚持提升自我管理水平,有利于院后恢复健康[6-7]。本研究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主要包括用药管理、直肠给药、饮食管理、情绪管理等方面,为此我院针对患者个体情况及临床普遍现象制定全面的临床护理路径方案,并采用图文并茂的教材给予个性化培训,从而有效改善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提高治疗依从性,较好的控制病情发展[8]。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增强疾病认知及健康意识,有利于延缓病情发展,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付群,卢小红,陈秋丽,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1):242-244.

[2]张殿红,崔梅,廉德花.临床护理路径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9):156-159.

[3]徒文静,徐桂华.自我管理理论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2):220-224.

[4]赵毅,王晓伟,陈海花,等.炎症性肠病患者连续护理干预对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4):214-216.

[5]朱迎,林征,丁霞芬,等.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与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6):490-493.

[6]郑元.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提升护理质量管理水平的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3):102-104.

[7]彭小兰,于丽娜,宋玲,等.自我管理教育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14,24(10):1121-1123.

[8]周秀平,白素琼.临床护理路径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7):121-122.

编辑/李桦endprint

猜你喜欢
炎症性肠病自我管理能力临床护理路径
血清抗体检测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360例炎症性肠病及缺血性肠炎临床与病理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