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智
摘要:每个人在经历成长过程中,机体的各个器官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成长中机体各个器官就像机器的零件一样在运转中潜移默化的发生老化,这个过程是长久的慢性的进行性的过程,也是我们人类共同面临的过程,当我们进入老年阶段,身体各个器官处于运转不灵活的状态,在人体中心血管系统的老化是从30岁就开始了,就像机械运转的主干零件失灵一样总是最先发生老化,由于老化导致的心血管重构现象的发生及一些列的改变,同时也造成一系列的生理及病理的变化,老化了的生理现象常常演变成老化病理症状, 这也是老年阶段发生心血管病变的机率很高的一个原因,心血管功能障碍时因为多种环境因素与自身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心血管系统的重构与作用功效的变化导致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人;循环系统解剖生理改变;心血管系统疾病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25-0022-03
Abstract:Each person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the body's organs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growing in the various organs of the body like the machine parts in the operation of a subtle aging,the process is long-term chronic progressive process,it is also a process that we all face together.When we enter the old age,all organs of the body are in a state of inflexible operation.The aging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in the human body starts from the age of 30,just as the failure of the main parts is the first occurrence of aging,the occurrence of cardiovascular remodeling due to aging and some changes in the column,but also caused a series of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aging of the physiological phenomena often evolve into aging pathological symptoms,which is also the elderly one of the causes of the high risk of develop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uring this stage i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many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ir own factors in cardiovascular dysfunction.Cardiovascular system remodeling and the role of changes in efficacy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a variety of diseases in the body.
Key words:The elderly;Circulatory system anatomy and physiology changes;Cardiovascular diseases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由心脏、血管、纤维结缔组织等组成, 心脏就像一个水泵,源源不断供应机体的体液需求,是泵血的动力装置器,供应人体的需要的体液及体液之间的物质交换[1]。其中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部分构成了心血管的循环体系, 发挥着重要的不可取替的作用。参与循环体系的心脏可由左心房、 左心室,右心房、 右心室四个相互相通的房间组成,各个房间通过房间隔、室间隔及动脉瓣及房室瓣等结构彼此相互沟通。老年人由于机体的衰老的因素以及长期不规范的生活方式及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存在,病理变化也在不断的表现增长的态势,老年人的心血管机能水平普遍较低,加上衰老与日俱增,血管系统疾病也随之增加。
1老年人循环系统解剖生理改变
1.1心脏生理改变
每个人的心脏随着年龄增长它的构造也会发生变化,主要表现老年人心脏呈现萎缩的状态,心腔之间的距离也会缩短,左右心室容积也在收缩期与舒张期交替进行中缩小。根据有关学者观点,老年人的生理结构卵圆孔大约20%是没有闭合的,处于敞开状态,在此处发生栓塞的几率是比较高的[2]。
1.2心内膜与瓣膜改变
心内膜和心瓣膜主要由胶原纤维与弹力纤维构成,长年累月接受血液的冲击,随着老年人机体功能的衰退弹性也降低,心内膜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生,有的甚至出现斑块、瘢痕等改变,这也导致了心脏功能降低的原因。心瓣膜也会增生硬化,严重会呈现不规则的形状,所以老年人更容易导致瓣膜钙化或变性而引发的心脏瓣膜疾病。
1.3心肌生理改变
在机体老化状态下,心肌功效也在退化,心肌的肌丝增厚,肉眼观心肌的颜色也会加深,心肌的中、小动脉或微动脉内膜增厚,心肌会发生结締组织增生,脂肪变性以其他变性改变。
1.4心外膜和心包的改变
心外膜是一层弹性纤维组织,在机体老化后出现增生变性的现象,心外膜下出现脂肪堆积,影响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导致心脏顺应性降低,进而增加了心脏的负荷加重[3]。endprint
1.5心脏的功能
一般具有心脏收缩和心脏舒张功能两种, 当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时就会容易导致心力衰竭。尤其进入老年阶段心衰发生率比较高。
1.6老年期
进入老年后,人体的各个系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下降,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降低,兴奋和抑制之间的转换速度减慢,形成新的条件反射联系较困难,记忆力减退[4]。
2老年人血管解剖生理改变
2.1动脉生理改变
动脉是承载与运输全身营养物质富有弹性功能的血管,在老年人功能退化的过程中,动脉中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发生萎缩、变性、断裂等改变,主动脉和大动脉老化 ,其弹性减退 , 伸展性与扩张性降低,大动脉弹性储备功能降低 ,动脉壁沉积脂质,形成指纹,斑块甚至瘢痕等病变,血管老化的程度比较快速,继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2.2静脉生理改变
静脉是全身分布最广的血管,也称为容量血管,容纳全身3/4血量,承受重力也是最大的,所以,静脉壁张力随着老年化也不同程度的衰老,老年人的静脉壁由于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含量降低,官腔扩大,静脉压降低,静脉窦萎缩,容易发生静脉曲张的病变。
2.3毛细血管生理改变
毛细血管是全身最细血管分布广,主要参与老年人体温变化,处在老年阶段中,毛细血管数目是减少的,脆性是增加的,弹性是降低,体液交换量减少,老年人体温往往偏低。
3老年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老年人中枢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引起心血管反应性变化与老年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5]。老年人心脏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心肌萎缩,心肌肥厚,心肌的收缩与舒张功能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体内代谢物排除障碍导致一些代谢废物沉积在机体内,给机体带来一些疾病隐患,由于心肌收缩力降低,每搏出量和心输出量较年轻人明显小,血管壁弹性下降和管壁硬化,血流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心脏的负担,血流速度较缓慢导致功能衰退,影响心血管功能的一些环境与自身代谢的隐患因素存在,心肌表现出乏氧状态,血流速度较缓慢,流經的血液量增加,阻力加强,衰老会使动脉弹性储备功能下降,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均会受到损伤,相应的血液压力也会随着病理改变而发生改变,收缩压增加,而舒张期主动脉由于老化没有收缩不明显,舒张压升高的不显著, 脉压差增加。据相关报道, 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普遍的人群中,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是50 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态势, 脉压也随之增加[6]。所以,老年人表现的是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对于老年人血压变化总的趋势是年龄越增长, 高血压发病就越多,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7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中 50%以上老年人患有高血压[7]。高血压疾病发生也呈现递增的现象,高血压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病种, 高血压患者往往伴随着外周阻力增大和主动脉瓣粥样化[8]。随着年龄的增加, 中枢交感神经紧张性慢性激活, 导致自主神经紧张性增加而产生周围性的缩血管反应, 使得外周动脉血压升高。有学者认为,在老年人群中肾上腺素受体引起缩血管反应, 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 血管的氧化应激增加, 从而减少了内源性的一氧化氮的生物利用度,同时促进了环氧合酶的衍生物类前列腺素物质的增加, 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肾上腺素受体引起的缩血管效应。近几年来,交感神经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发生老化的改变,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以及新陈代谢调节也进行深入探讨,发现交感神经的老龄化是引起外周组织如心脏、血管、骨骼肌的交感紧张性加强。即便没有高血压发生,在年龄不断的增长其他疾病也会随着老龄化而发生, 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心脏的负担, 在一系列的病理改变下会出现一些老年人特有的心血管疾病伴随着。心功能不全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种,容易继发其他心血管疾病,容易继发心梗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尤其在老年人接受手术治疗时,心肌梗死及其他的严重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是心脏功能好的老年人的4倍[9]。由于老年的机体功能处于衰退中,由于左心室射血时间延长、射血期延长,左室内压上升速率减慢,老化的器官功能在降低无论是收缩功能还是舒张功能都在不同程度的衰退,老年人的心室峰充盈率下降 , 峰充盈时间延长,进而影响舒张功能,发生的机制与老年人衰老的心肌肌浆网中摄取 、释放钙离子功能降低有关。心肌发生重构改变,影响心肌的射血与充盈,进一发展成恶性循环导致心功能不全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10]。老年人的心肌在为了适应机体的需要不断发生重塑现象,收缩与舒张功能不断发生适应性代偿,当满足不了机体需要时就会导致症状出现,因人而异表现出各种症状。老年人心脏储备功能是降低,这是被业内人士公认的,70岁老年人心脏储备功能只相当于40岁的50%[11]。心房扩大,心室充盈量得不到充盈,心房通过心肌收缩力增强来代偿 ,这时可闻及第四心音。心室率发生很快,老年人一旦发生室颤,心房泵血功能丧失,在增龄的过程中,运动时可造成左心室顺应性急剧下降和舒张末期压增高,比中青年人更易发生心衰,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 射血能力受损满足不了全身血液供应机体代谢需求导致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由于心功能射血功能降低,心排出血量不能满足机体活动的需要,器官、 组织血液灌注出现不足,同时伴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现象,在老年人身上表现呼吸困难,活动受限严重者出现颈静脉怒张及下肢水肿等临床症状。 而且是老年人致命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很高,需要提高警惕。除此之外,构成老年人的心脏传导系统也因为组织结构与功能退化发生各种病理改变。心室内的传导系统功效大大降低,对传到信号反应不敏感,处于迟钝状态,这也是老年人心脏传导功能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构成传导系统的起博细胞的数量也逐渐减少,进而心脏的节律性也大大降低,心脏的激动与传导出现异常,所以老年人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的心血管疾病。由于老龄的传导系统退行性老化或特发性希氏束纤维化,容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和双侧束支传导阻滞,具统计大约30%~40%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由双侧束支完全性传导阻滞所导致的。心血管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随着年长与衰老的进程有直接的联系,由此相关的疾病对心血管系统也造成很大的冲击。老年人常常出现的一种临床症状收缩期杂音。大约1/3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收缩期杂音,在随着老龄化增长发生率是增加的, 据相关统计表明,住院或患病老年人的收缩音发病率比正常老年人比例要高。endprint
近几年来,人们对构成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多种作用以及对心、 脑、肾靶器官进行有效保护及干预防止措施不断的深入研究,目前认为同一致病条件下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是不同的,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不同的患者,其致病因素也是不同,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的剖析,这样才能进一步对心血管循环系统疾病的深入探索和有效治疗。
参考文献:
[1]魏智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1):85-89.
[2]白杰云,王宽全,张恒贵.基于心脏电生理模型的心律失常机制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6(2):128-140.
[3]曹克将,陈明龙,江洪,等.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6,20(4):279-326.
[4]Cheng X,Yong M,Zhang S,et al.Three-step identity recognition technology using heart sound based on information fusion[J].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2010,31(8):1712-1719.
[5]Zhong L S,Guo X M,Xiao S Z,et al.The third heart sound after exercise in athletes: an exploratory study[J].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2011,54(4):219-224.
[6]李志敢.运动锻炼对老年人身体机能影响的评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9):145-148.
[7]李文川.身体活动干预与老年人健康促进研究进展[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6):129-137.
[8]黄从新,张澍,马长生,等.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0[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2,16(4):246-289.
[9]吴兆苏,霍勇,王文,等.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6(12):78-110.
[10]Cheng Xiefeng,Zhang Zheng.A construction method ofbiorthogonal heart sound wavelet[J].Acta Phys Sin,2013,62(16):168701.
[11]劉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要点解读[J].临床荟萃,2011(23):8.
编辑/雷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