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辉 王河
摘 要: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行政区划分主要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管辖。矿床成因类型属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主要成果:圈定化探综合异常9个,激电异常2处,圈出矿化带8条,矿体11条,以Ag、Pb、Zn矿化为主,赋存部位对岩性的选择较明显,矿体连续性差、矿化不均匀,总体属低品位矿。其中Ⅵ-1、Ⅶ-1、Ⅶ-2、Ⅷ-1及Ⅷ-2号矿体,均由ZK4-01钻孔控制,控制假厚度1~7m,品位:Pb0.32%~0.93%,Zn0.66%~0.75%。
关键词:铅锌矿 矿床成因 阿荣旗
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2(b)-00-02
1 区域地质背景
该区大地构造属西伯利亚板块东南大陆边缘活动带。
区域上出露的地层相对较少,包括新元古界地层和中生界地层,主要由青白口系佳疙瘩组(Qnj)结晶片岩岩系、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k)火山碎屑岩及第四系全新统(Qh)组成,又以满克头鄂博组地层为主体。本区出露的这些地层出现的岩石组合和层序结构与区域上典型岩石地层单位略有差别。
岩浆侵入以燕山期为主,岩浆侵入受北东向构造控制明显,多呈大面积岩基出露。区域上地层、岩石多呈北东向展布,部分呈北西向展布,断裂构造以北东向为主,次为北西向及南北向。
矿区位于额济纳旗-兴安岭元古代华力西-燕山期铜铅锌金银铬铁成矿区(Ⅱ2)的大兴安岭中段华力西-燕山期铁、锌、钨、金、铅、铬成矿带(Ⅲ)的中部,在博克图-朝不楞钨、铁、锌、铅成矿带(Ⅳ43)Ⅳ级成矿带的北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时期,发生了强烈的火山喷发和深成岩浆侵入活动以及强烈的构造变形,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
2 矿区与矿床地质特征
通过地表调查、工程控制及异常查证,在工作区地表发现及圈定矿化带4条,编号为Ⅰ号矿化带、Ⅲ号矿化带、Ⅳ号矿化带、V号矿化带,在深部圈定矿化带4条,编号分别为Ⅵ号矿化带、Ⅶ号矿化带、Ⅷ号矿化带、Ⅸ号矿化带。
多金属矿化带均分布于上侏羅统的满克头鄂博组一段凝灰岩、英安岩及上侏罗统的满克头鄂博组二段岩屑凝灰岩中。总体走向北东向,其出露长度70~210m,宽1~15m,以Ag、Pb、Zn等中低温元素矿化为主。
通过对地表Ⅰ、Ⅲ、Ⅳ、V矿化带及深部Ⅵ、Ⅶ、Ⅷ号矿化带探矿工程验证,初步圈出矿体11条,矿体多呈细脉状产出,矿体连续性较好,矿化不均匀,总体属低品位矿。
3 矿石的物质组成
3.1 矿石的矿物成分
主要金属硫化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次生矿物有硬锰矿、针铁矿。
根据光、薄片鉴定鉴定结果,主要矿物嵌步特征如下。
金属矿物特征:方铅矿:白色,不规则状,均质,大小<0.6mm,零星分布,或与黄铁矿、闪锌矿连生。
闪锌矿:灰色,不规则粒状,均质,粒度<0.5mm,呈聚集体状,与黄铜矿、黄铁矿密切共生分布。
黄铜矿:淡硫磺色,不规则粒状,聚集体小于10mm,与闪锌矿连生,或呈包裹体分布在闪锌矿中。
黄铁矿:浅黄白色,半自形粒状,均质,大小<1.2mm,星散分布;硬锰矿:较亮灰白色,非均质集合体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网脉状分布,脉宽在1mm左右。
针铁矿:灰白色,不规则状,大小<0.5mm,零星与硬锰矿混杂分布。
3.2 矿石脉石的主要成分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方解石及少量的绿泥石等。
石英呈两种形态分布:其一呈隐晶质-微晶质集合体分布,粒度<0.1mm,为硅化作用形成;其二为后期硅化作用形成,主要呈脉状分布。
长石呈半自形-自形粒状分布,具高岭土化,粒度0.08~1.5mm。
方解石呈半自形-它形粒状集合体分布于石英间,粒度0.05~0.8mm。
绿泥石呈集合体状分布,粒度0.02~0.5mm。
4 矿石结构、构造
4.1 矿石结构
有半自形-它形晶粒状结构、交代结构、碎裂似角砾状结构、碎裂结构等。
4.2 矿石构造
原生构造有稀疏浸染状构造、星点状浸染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次生角砾状构造等;次生构造有土状、蜂窝状构造。
5 矿石类型
自然类型:按矿石构造类型,初步划分为细网脉状矿石和致密块状矿石两类。
工业类型:根据矿物组合特征,矿石工业类型可初步归纳为热液脉状银铅锌矿。
6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6.1 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
矿区位于额济纳旗-兴安岭元古代华力西-燕山期铜铅锌金银铬铁成矿区(Ⅱ2)的大兴安岭中段华力西-燕山期铁、锌、钨、金、铅、铬成矿带(Ⅲ)的中部,在博克图-朝不楞钨、铁、锌、铅成矿带(Ⅳ43)Ⅳ级成矿带的北部。燕山期以来,地壳运动使预查区内产生-系列北东向断裂,同时伴随岩浆的侵入和大量的火山喷溢,形成了侏罗系地层酸性、中酸性、中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沉积岩岩石组合。
矿体赋矿围岩为满克头鄂博组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中,岩石形成于火山岩浆喷发-喷溢-间歇沉积时期,强烈的火山活动携带了大量的成矿物质,沉积环境使成矿物质进一步聚集。
矿(化)体主要赋存于北东向和近东西向的小的次级断裂控制的矿化蚀变带内。脉岩的侵入加强了成矿元素的活化、运移,为矿产的形成提供了热能。在断裂破碎带变形过程中产生了大量裂隙,有利于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沉淀。断裂破碎带内蚀变强烈,矿化较好,品位较高,说明断裂带为矿产的形成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容矿的空间,并受断裂破碎带及脉岩的控制矿(化)体也呈北东向展布,同时也说明本区控矿因素为地层(层位),岩脉(岩性)及断裂带。
本区矿(化)体蚀变具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及铅锌矿化,具浅源相中低温矿物组合特征,该矿床应为热液充填型铅锌银矿。
综上所述,预查区内铅锌银多金属矿控矿因素为层位、岩性和断裂构造。
6.2 找矿标志
根据成矿条件、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经验,找矿标志归纳如下。
(1)断裂构造往往是矿液的活动通道和聚集场所,是本区里重要的找矿标志。
(2)有褐铁矿化、硅化、铁锰矿化、绿泥石化的显示地段。地表若有铁锰帽,地下就很可能有多金属矿存在。
(3)地球物理标志:矿床一般位于低磁或负磁场带。中高视极化率、中高视电阻率特征明显,视极化率大于2%和视电阻率大于700Ω·m 地段是找矿的有利地段。
(4)地球化学标志:多元素异常叠加地段及与物化探重叠地段是矿化体产出的有利部位,但要考虑成晕物质的来源和运移。
7 结论
7.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1∶1万土壤测量圈定综合异常9个,编号分别为AP1-AP9,对AP1、AP2、AP3、AP5等4个异常进行了重点查证。通过查证,AP3异常以Ag、Pb、Zn矿化为主,具较好的找矿前景,可供下一步普查。
(2)通过异常查证,圈出矿化带8条:其中Ag、Pb、Zn矿化带7条,编号为Ⅰ、Ⅳ、V、Ⅵ、Ⅶ、Ⅷ 、Ⅸ;钼矿化带1条,编号为Ⅲ;其中Ⅰ号矿化带产出二条矿体,编号分别为Ⅰ-1、Ⅰ-2。Ⅲ号矿化带产出一条矿体,编号为Ⅲ-1。Ⅵ号矿化带产出一条矿体,编号为Ⅵ-1。Ⅶ号矿化带产出二条矿体,编号分别为Ⅶ-1、Ⅶ-2,Ⅷ号矿化带产出二条矿体,编号分别为Ⅷ-1、Ⅷ-2。经TC3-1地表验证,Ⅰ号矿化带Pb最高含量0.775%,经TC4-1地表验证,Pb最高含量0.24%,经TC1-1地表验证,Ⅲ号矿化带Pb最高含量0.275%,Mo最高含量343×10-6,经TC10-1地表验证,Ⅳ号矿化带Pb最高含量0.20%,经TC12-1地表验证,V号矿化带Pb最高含量0.23%。通过以上分析,对有用矿物成分及品位、厚度、产状及矿石结构构造和自然类型进行了大致了解。经钻孔ZK4-01化学样分析结果显示,控制的有12个样品Pb品位在0.1%以上,范围为0.11%-0.93%,平均品位为0.335%,控制的有7个样品Zn品位在0.2%以上,范围为0.28%~0.75%,平均品位为0.436%。经钻孔ZK1-01化学样分析结果显示,有一化学样Pb品位0.47%,Zn品位0.49%。
(3)矿化体主要赋存于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凝灰岩中,控矿断裂为受区域构造控制的次级张性断裂。矿化体多沿裂隙充填、呈细脉状。通过槽探和钻探工程对地表圈定的蚀变带及激电异常进行验证,共圈定10条矿体,成矿类型为热液充填型。
7.2 存在的问题
(1)因第四系全新统覆盖,基岩露头不佳,主要地质体接触关系不明确,构造现象难以观察。
(2)以往地质工作资料收集不齐全,对控矿因素、成矿规律等综合研究认识不深入,影响找矿工作开展及相应异常评价。
(3)受工作区自然景观条件限制,个别激电数据一次电位差(△V1)超差,且钻孔深部未采集电性标本,激电异常定性解释依据不足,影响异常解释推断。
(4)由于处于预查阶段,已发现的矿(化)体工程控制不足(多為单工程控制),对其规模、产状及品位变化情况认识不足,且个别钻孔控制深度不够。
(5)控矿因素尤其是容矿构造特征及成因研究不够。
7.3 建议
(1)在今后工作中应加强地质研究,彻底搞清控矿因素及矿(化)体变化规律,指出下步探矿的目标,同时对区内化探异常加强研究和评价,以期扩大找矿远景。
(2)建议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应加强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的研究,同时加强地、物、化等综合找矿的研究工作,重点查证化探综合异常AP3以及激电异常JD1,争取在该区找矿有重大突破。
(3)建议对预查区钻孔控制的矿化体沿倾向和走向进行进一步控制,尤其是Ⅲ-1铅矿体,查明矿化体向深部延伸情况,有望实现深部找矿突破。
参考文献
[1] 许立权,张彤,张明.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矿种成矿规律综述[J].矿床地质,2015(5):24-26.
[2] 徐志刚,贾和义,李雪娇.内蒙古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及成矿规律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46-49.
[3] 郝俊峰,刘永慧.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金属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3(3):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