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
我们追求爱与自由,希望父母、学校和社会能给予我们完全的爱与自由。
追求爱与自由,没错。但是,索要完全的爱与自由,大错特错。
有人会问:西方不就是完全自由平等的吗?大人都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
请先来听一个故事吧。
故事的主人公姓张,在美国从业,是一名幼教老师,有着丰富的国外幼教经验。
刚入职前的实习期,张老师十分温和,总是对小朋友微笑,会蹲下来视线平齐地跟他们说话,会抓住机会和他们一起玩耍,甚至一起打闹。然而,这些小朋友并没有如她想象的那样,对她尊敬有加,相反,一点也不听她的话,甚至对她提出的要求视而不见。
这肯定是行不通的。在学校负责人眼里,她这样做,是在纵容孩子不遵循规则。很多规则她自己不执行好,在严肃的场合却笑容可掬,因此,孩子会没有界限感。这不仅不利于她的教学,也不利于学校的教学,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这位张老师后来换了几所学校实习。每到一处,就会有校方人员郑重地跟她谈规矩。“美国老师的规则之多、之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些规矩,大到不许打人、骂人、毁坏东西这些显而易见的行为准则,小到洗手的方法、小组活动时的坐姿、餐桌上的礼仪、每个玩具的摆放方式、在楼道里怎么走路,等等。
她这才发现,美国人所讲的“自由平等”,是建立在明确、公正、合理的规则之上的,而规则的树立,在幼儿园时期就已经开始。
故事讲完,我想您已经自主下结论了吧?
西方如此,我们的自由,同样立于规则之上。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最常用的一句话是:“无规矩不成方圆。”(语出《孟子·离娄上》)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对规则的遵守,其行为准则绝对不是自由泛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品格思想道德法律,无处不规则。有规则,才有真正的平等,才有真正的自由,才有真正的强大。作为长辈,我们可以是和蔼的、可亲的,但一定要有原则;作为晚辈,我们需要受到尊重、信任与理解,我们有思想有情感,但一定要有担当,守规矩。我们不能冲出规矩,恣意妄为,更不能触碰法律底线,否则,必将受到制约与惩罚。
“你不教育好孩子,社会就来帮你教育他!”诸多这样的话题,诸多这样的“熊孩子”受挫的例子。
一位男孩,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还肆无忌惮地推搡旁人。其家长非但不制止,还责怪旁人吼了她的孩子,说他还只是个孩子,大人怎么能跟小孩计较。
另一位男孩,在餐馆乱跑乱叫,甚至将痰吐到两位顾客的菜碗里。在两位顾客跟男孩家长说“请管好孩子”时,家长居然说他们小家子气,跟孩子一般见识。有了家长的纵容,男孩越发放肆,又去吵闹。最终,双方发生大冲突,酿成血案,男孩和家长都因此殒命,代价何其大。
“熊孩子”如此,成人也有不少。
最近流出的一个网络小视频中,一位女士不按城市法规要求,遛狗时不系狗绳,吓着了一位小女孩。女孩的家长提醒这位女士,这位女士反过来狂吼乱叫,嚣张至极,把这位家长骂得狗血淋头。在她眼中,狗命重于人命,任何人都不能吼她的狗,任何人的孩子都可以任由她的狗随意惊吓。一时之间,她不守规则的行为飞快地在网上传播,引来骂声四起。
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规矩。家庭教育中,从小立规,好过成年后的难以纠正甚至无可挽回;学校教育中,先花一定的时间上规矩课,无异于磨刀不误砍柴功,比出事后再补关于规矩的课要划算得多;进入社会这个大课堂,要守的规矩更具体、更多,随时都可学习,随时都要遵守。在任何一种教育环境中,无论对孩子还是成人而言,规则都是自由最大的保障。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我们往往会被告知很多行为准则,但如果家长或老师亲身示范,对我们来说,会更有效;如果在親身示范后,家长或老师还能让我们明白规则制订的目的和其背后的道理,我们会更愿意遵守。
仍然以小孩为例。
香蕉皮被丢在地上,为什么要捡到垃圾桶里?
因为可能会有人踩到而滑倒,甚至摔成重伤。
自习课为什么不能大声喧哗?
因为会影响其他同学。
打喷嚏为什么不要对着人?
因为喷出来的细菌会传染,影响他人健康。
家里和学校为什么要收拾?
因为更整洁有序,大家才有更大更干净的空间进行活动。
排队时为什么不能插队?
因为别人付出的时间同样宝贵。
当每个人都对规则高度重视并严格遵守的时候,自由也就不再虚无缥缈;当所有的爱都满含智慧、所有的包容都有边界的时候,自由才会离我们更近,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