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露
【摘 要】本文论述戏曲教学进入幼儿师范院校课程的对策,提出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个符号;戏曲课程的开发在高职院校还十分薄弱,在越来越多艺术专业课程纳入幼教课程的背景下,思考戏曲进入幼教教学面临的状况,提出戏曲教学与幼儿教育相融合,教学过程“化繁为简”“以戏促功”“以戏促学”“以演促学”等对策。
【关键词】戏曲 幼儿师范 艺术精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C-0077-03
幼儿师范教育从专门培养女生发展到男生也享有学习的权利,从只有中专学校发展到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国戏曲师资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戏曲的学历教育已建设成本科制。中国戏曲教育非表演类的包括师范类的专业建设较好,如作曲、导演、舞美等有了硕士及博士的学历机制,但是广西的戏曲教育还在起步阶段。幼儿师范教育现存的各类艺术形式主体的学习内容与中国戏曲教育承担着同样的社会责任,即以文化艺术的手段育人、育才,推动我国优秀文化艺术不断发展。
一、戏曲艺术的困境
(一)戏曲专业的特殊性。所谓戏曲,戏,是表演;曲,为音律。“戏”的训练内容有舞蹈、杂技、武术;“曲”的训练则包括语言的发音、吐字的规范,二者还要遵循戏曲各剧种、各流派的特征、特性、特点。单举大众听得比较多的“中国四大名旦”的例子来说,除了荀派是“花旦”之外,梅、尚、程等三个流派均为“青衣”。而这三个“青衣”流派只在唱腔上就有显著的不同,对于行当的细分,看的是学生先天的嗓子和相貌条件,以及天生对音律、节奏的感觉。可见,戏曲的特殊性注定戏曲教育是一项细腻、庞大、烦琐的工程,必须是从少儿甚至学龄前开始启蒙。
(二)戏曲普及的主动性不足。长期以来强调“专业性”“童子功”使戏曲一直忽略了社会的普及性。戏曲艺术创作因国家的发展而得到了极大的资金保障,因为舞台越来越“大”,布景越来越丰富,必将改变戏曲这一中国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戏曲几乎剧场化,戏台子消失。许多从舞台上退居下来的人员在“再培训、再教育”的社会任务中没能与发展的艺术教育机制协调一致,使本应由这些人员承担的向社会传递戏曲知识、普及戏曲文化的事情被搁置,而带来的结果就是很多传统的戏曲作品没能在社会中普及,戏曲这门古老艺术的痕迹越发变淡。
(三)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戏曲的非“童子功”教育就不被理解为“戏曲教育”。对戏曲理解思维上的固化与外来艺术文化很快融入现代社会家庭并被青少年所选择产生鲜明反差—— 外来文化得到普及,戏曲渐渐远离大众生活,外来文化(如国标舞、钢管舞、空中瑜伽、肚皮舞)基本取代戏曲而成为社会艺术学习的主体。不仅如此,外来文化因为考级制非常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满足了人们对新生事物的好奇、接触、涉猎、掌握的各阶段心理和精神需要,“爱美之心”在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发掘自我的道路上,使爱好者已然成了外来文化有力的传承者、传播者。
(四)城市一体化掩盖了戏曲“传统”的印象。社会发展促使城市发生变化。一个城市都不再是只有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本土人。人们生活在不断改变,古老的戏曲存在空间也必将发生转变。不仅如此,我们周围的审美氛围也出现改变。戏曲传递出来的“女性温婉、男生儒相”的传统审美被“酷男”“性感”所包围。表演艺术中“可以女扮男装,男性就不能演女人”的理解把控着现代社会人对中国戏曲狭义的理解。
当更多的现代人在选择手机、网络电视的时候,进剧场的人变少。而街里路间又没有听曲观戏的场合,乡音难寻,原来的观众年龄老化,新的观众沒有得到及时培育,观众队伍的缩小是造成戏曲曾经一度面临抢救状态的关键原因。
(五)城市一体化对“音”的同化。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地方语言上有很大的包容性,这是广西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土的语言环境是桂柳话、粤语与邕腔,不同的壮话甚至越南语都能在广西找到相当大的群体。作为开放的沿海地区,作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民族区域,广西逐渐成为国内的移居地区,外来人口操着不同的语言进入城市。这些虽然体现了广西的开放和包容,不同层次的文化固然有交流融合,但更多的是差异和区别,这打破了广西地方戏曲建设的语言环境。京剧因为普通话的原因可以维持普遍反响,广西本土的桂剧、壮剧、彩调剧、采茶剧及粤剧、邕剧等,除非是到该剧语言原始聚集地才能接触到。
2017年两会期间,广西戏曲表演艺术家、戏曲事业管理者龙倩就建议:将少数民族地区戏曲事业发展经费纳入财政专项经费。广西地方戏曲的建设还是需要政府出面参与建设工作。
(六)广西戏曲发展的教育困境的形成。广西的戏曲教育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师资力量的服务覆盖面包括舞蹈教育、体育教育。各主要艺术院校戏曲专业、舞蹈专业、杂技专业的毯功课程几乎全部来自戏曲教师;而体育中的技巧专业也吸纳了很多戏曲、毯功教师进入指导训练。戏曲师资的协助,有效提升了舞蹈专业中国古典舞基础的训练和突出了技巧专业“中式动作”的亮点。随着戏曲的社会认知度下降,戏曲学生减少。同时,教育管理倡导的课题研究及课程改革,由于缺少从事过戏曲学习科班出身的师资配合,戏曲教育在广西的高学历学科建设中一直未能突围,教师队伍逐步萎缩,直至现在基本处在断层的局面。广西的戏曲因“造血功能”不足,极大阻碍了戏曲教育发展的步伐。
(七)当前国家教育机制与戏曲原生态的冲突。戏曲艺术的综合性表演基础为“唱、念、做、打、舞”为一体的程式化表演,传统教育方式沿用方式为师徒一对一(最多不超过三人),注重因材施教,长勤练功,一招一式口传心授,手把手教学,因此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戏曲大家。但是目前中国的教育总体是提倡普及,各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要考虑办学成本、课时与课酬的平衡关系。而戏曲是投入大、回报慢,这就使院校在设置和是否发展戏曲学科的问题上,顾虑多,压力大。
在2017年两会期间,著名戏曲艺术家张建国就戏曲教育的原生态规律建议:戏曲教育者应具备至少10年以上的舞台表演经验,方可回校任教。由此可见,戏曲的教育教学投入的人力不仅成本大、周期长,且针对较为单一的群体,不具备舞蹈、音乐等“大课制”的广泛性和“产出大于投入”的专业建设优势。
二、广西幼儿师范教育的戏曲课程开发空间
(一)新时代关于“戏曲从娃娃抓起”的教育思考。一名专业者必须是从一名观众成长起来。幼儿师范教育开设戏曲课程,“从娃娃抓起”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有力措施。与孩子接触最直接、最多的就是幼儿园的老师,而这些老师最大的来源便是幼儿师范教育的毕业生源。
高职及以上学历层次的幼儿师范教育与强调“童子功”启蒙的戏曲教育是对立的。外来文化项目在群众中之所以得到有力宣传和有效普及,中国群体的扩大也是靠激发爱好而起,继而促进“学以致用”的效果。正是外来文化通过先培训师资再到培育群体这“两步一目标”的做法,使这些师资扎根于社会,他们深深影响了一大群中国青少年的兴趣走向。
在师范类高职院校,尤其是幼儿师范院校开设戏曲课程,根据激发爱好、学以致用的步骤实施教育策略,培养一支有文化、传播戏曲文化的师资队伍。在校,他们有机会成为戏曲学习的一分子;毕业后,他们就有可能是向社会传播戏曲文化的一股力量。当他们走进戏曲专业学习并学成走进社会的时候,他们必将影响和引导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甚至是孩子走进戏曲艺术。
(二)幼教+戏曲课程开发的条件分析。具体如下:
1.表演艺术教育是文化课学习之外通过艺术形式开展审美教育的课程,目的是建立学生的审美观念,使之未来走向社会后成为艺术美学的传播者、传承者。这一点拓宽了幼儿师范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的发展空间。每一个进入幼儿师范教育的学生,都有成为未来人民教师的潜质,这一点加重了幼儿师范学生学习的责任。归纳来说,成为传技授道的人是幼儿师范学生选择就读的第一目的,而在此基础上还有可能成为表演艺术职业者。
2.每一位戏曲人才,无论是活跃于当下的老中青戏曲名角、名师,还是各层机构优秀的管理人员,甚至是与广场舞者一样对戏曲艺术拥有炽热爱好的票友,他们的成长过程如下:
中国戏曲曾经一度低迷,因观众队伍缩减、从业人员数量骤降,以及受外来文化冲击等方面因素,戏曲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不断弱化着与社会民众的精神联系,淡化着和普通百姓的情感联络。国家的戏曲抢救措施中的“戏曲从娃娃抓起”的呼吁,其目的是首先抢救观众群体,培育观众从孩子开始。只有孩子是观众,他们当中未来的专业者就指日可待。可见,一直不断紧密联系着新生事物与社会民众的精神与情感的正是教育,不同类别、不同层面的教育。只有使戏曲表演能和更多的人进行互动,才能延续其生命力。
三、戏曲教学的方法
艺术之所以存在的意义,在于礼赞生活、传播正气。戏曲艺术自存在至今,是中国百姓“好”与“恶”情感的体现。戏曲涵盖的文学性极广,但仍以表演形式作为第一呈现手段。衡量一个戏曲演员是不是专业,看的是演员的“韵味”和身体掌握的技巧。既然是兴趣开发,就必须是易学、易会、易懂。戏曲表演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除了“打”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重复练习、加强练习才见成效之外,“唱”“念”“做”都可以以曲目、段目、组合式予以教学,继而逐渐掌握,为学生提供了从兴趣爱好入门并深入学习戏曲的机会。现在推广的戏曲广播体操就是“化繁为简”的戏曲教学方法良好的体现。
(一)戏曲教学与幼儿教育相融合。实施教学,可结合“榜样示范法”与“现代学徒制”“名师带徒”,同时根据幼儿每一年龄段对肢体控制能力以及唱腔深度的接受能力,分配教学内容,适当安排简单易懂的剧目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对戏曲老师的崇敬,对某一戏曲剧种或某一经典剧目的认知,对某一行当的了解开始进行教学。
(二)教学过程“化繁为简”。传统的戏曲教学中,不外乎以日积月累的练习磨炼学生的“唱”“念”“做”“打”,而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学制年限的局限,显然已不能用如此长的时间来磨炼。需要的是根据某一戏曲剧种或某一经典剧目为教学范例,让学生直接开始组合式的学习,这样学生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到多个经典剧目片段,从而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实现多样化教学。
(三)“以戏促功”“以戏促学”“以演促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实的教学中不单从“以戏促功”来促使学生通过经典剧目片段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还可以从“以戏促学”来通过影、音、画等网络和视觉教学手段,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进行经典剧目片段讲解、分析,由观摩、思考、行动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而“以演促学”则是通过舞台表演实践来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舞台表演经验,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教、演的能力,完善学生从中获取戏曲表演及传统戏曲文化的相关知识能力、表演能力。
通过“化繁为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戏曲表演教学、戏曲文学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幼儿师范教育中得以实现。让年青的学生通过戏曲走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了解历史文化、人文思想,传统文化的社会性得以阐释方不是单纯的想象。
综上所述,中国的戏曲艺术,无论是舞台上的演员,舞台后的各方技术人员,以及集文学与社会认知为一体的编剧、导演组合,都体现了戏曲是一项相互配合的工程。当人才断档时,都会造成一个优秀传统剧目甚至一个剧种的生存危机。从早些时期国家对戏曲的“抢救”措施到现在国家明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极大支持戏曲的复苏,组织优秀剧种、剧目进校园绝不只是单纯的表演,而是要在学生群体的心灵“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幼儿师范教育事业在这项关乎“文化自信”的宏伟事业中也必将会担负育人、育德、育文的责任,从而拓展戏曲教育、戏曲传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顧乐真.广西戏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