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潭桥小学 周梦杰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正成为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认识到,特色教育的核心要素是特色课程,基于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开发校本化的特色课程是支撑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关键。南京市某城区小学是一所缺乏特色的学校,该校便将开发的室内体育课程作为特色课程。体育课与其他课程组织教法不同,受天气、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传统的体育课遇到雷雨大风或极寒或酷暑天气即转为馆内教学,体育教师一般是带学生看电影或做一些简单的游戏或自习,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现如今,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天数增多,室内体育课所占的比例也就越来越大。如何在室内上好体育课,做到室内体育课和室外体育课合理分工呢?本文结合实际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和探讨。
场地、器材是上好体育课的保证。这所城区小学有6个年级,每年级6个班级,每个班级40人左右,运动场地却非常有限(具体见表1)。这么小的运动场地要让学生愉快、高效地开展体育活动,使学校、家长、学生都能满意,不是件易事。全校仅有的5位体育教师压力非常大,他们不得不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开发并推广了室内体育大课间特色课程,在场地划分和时间安排,以及是否有利于学生体质发展等方面都做了仔细考量。
表1 南京市某城区小学运动场地现状
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体育活动时间较长、内容丰富、组织形式多样、锻炼效果好等特点,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发挥着积极作用。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课间活动”,应体现实效性,更多采用简便的活动形式。正常大课间活动场地是在室外,那室内大课间我们该怎么做呢?该城区小学对室内、室外的活动形式和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见表2。
表2 室内和室外的活动对比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室内大课间体育活动我们也可以形式多样,达到锻炼效果,室外广播操一般一个季度才会推广一套,室内操可以根据活动内容进行变化,绳梯练习有效地改善了室内场地有限的问题。有些学生即使身体不适,不能参加室外大课间运动,但室内大课间却可以参与部分运动。所以室内大课间的学生参与度高于室外,值得我们开发。
笔者在多次外出听课后发现,部分农村学校的学生发育不良,高矮不齐,而其中一所学校的学生的小腿长得都很直,很有“线条美”。经了解,这所学校的特色是“空竹”,学生在“一手提拉,一手侧甩”完成抖空竹动作时,极大地锻炼了小肌肉群,他们做俯卧撑的动作也非常标准,这充分说明了小肌肉群的重要性。平时训练我们锻炼的都是大肌肉群,忽视了小肌肉群的锻炼。近年来中考学生在“引体向上”这一项目上总是失分,就是因为肱二头肌练得很好,但肱三头肌不行,斜方肌用不上力,所以出现了“短板效应”。正如一个纸杯上站不住一个人,但八个纸杯上能站一个人,当你抽掉其中一个纸杯时,就未必能站得住,这其中差的不是一个纸杯,而是差一个整体的结构。体育工作者需转变观念,改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空间与方式,因为室外体育课在操场上开展,注重的是运动技能与身体练习,而室内体育课在室内开展,应该注重体能、力量、柔韧以及小肌肉群的练习,使室内体育资源的开发成为必然。另外,我们的教学需要“台阶性”的教学,循序渐进地开展。室内的肌肉锻炼应该本着基础原则进行,罗尼库尔曼说过:想要盖多高的楼就要先打多深的地基。这说明如果想要有更大的成就,必须系统地做好基础训练,这样不但训练效果好,而且对肌肉的发展更有利。人们身上有很多骨骼肌肉需要锻炼,可以从多少量—多大—多小—多宽,一步步变换维度。
1.主题活动内容模块
学校办学有核心理念,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也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和支撑平台。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大课间?作为教师,你想创造什么样的大课间?怎样让学生认识到教室不只是文化课的天堂,也可以是体育课的世界。在实践中,其利用空间之广,学生热情之高,远远超出了笔者的预料。比如课桌,可以利用课桌的纵横行间进行队列队形练习(凳子放在课桌下面),原地向上纵跳,原地深蹲起,做俯卧撑,将桌子当垫子做仰卧起坐、仰卧两头起练习,以及自编的徒手操练习;椅子可以作为障碍物进行“S”走,还可以进行“反应”的练习;走廊也能“再利用”,可以锻炼手腕力量,手指的力量,进行跳跃练习。
2.补充与整合内容模块
正常在室外的体育课教材侧重的都是体育技能的教学,在专项问题上有所欠缺,这就需要室内活动进行补充,但要求在游戏设置上有所区分。室内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以其娱乐性、竞争性吸引着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传统游戏有:下象棋、编绳子、翻绳子等,以静态为主。但在我校大课间模块中,第一个模块就是头顶篮球,分三个等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进行选择,不断挑战自我;第二个模块是花样跳方块,学生要动脑筋创造出不同的花样跳法,如根据不同的音乐变化单、双脚跳。
3.保障机制模块
为了保障大课间活动安全有效地进行,完成学生锻炼身体的基本目标,学校不仅进行了安全方面的实地考察,制订了“安全管理方案”,还制作了“危险源调查表”,让学生分小组负责教室电灯开关,并形成了“电灯开关”责任制,并且每个班级的班主任和副班主任、体育教师在室内大课间铃声响时就立刻在楼道、班级前后门各岗位进行护导,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严格执行体育大课间活动要求。
4.目标评价模块
目标评价包括体质健康评价和德育评价两方面。通过评价激励和引导学生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重视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养成,把学生在大课间表现的情况通过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的方式记录存档。科学地把大课间活动的每一项都设置成比赛项目,有效地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笔者对学生关于阳光大课间的喜爱程度做了一项调查,发现88%的学生喜爱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其中73%的学生表现出积极参与,77%的学生认为通过活动可以有效调节学习生活,使身心得到锻炼,84%的学生希望开设自己喜爱的项目。开发满足学生不同需求、能够发展学生特长的活动内容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作为体育工作者必须正确引导,重视学生需求,合理调配体育师资和班级现有资源。小学生正处在身体的发育时期,是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要选择有利于其身体发育的训练方法。室内大课间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集体活动,又有发展个人爱好、专长的文体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又有利于提高阳光体育活动的时效性。促进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达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