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圻
由上海评弹团和上海艺动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原创中篇评弹《蒋月泉》,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头戏之一,连续6天献演于上海大剧院,受到业内外专家受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呈现出一票难求的市场胜景。
在2017年中国曲协和江浙沪评弹界隆重举行纪念蒋月泉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时,相关人士就开始筹划和酝酿用评弹形式来演绎这位“评弹符号”的一生,最终由上海戏曲广播吴方言艺术顾问朱信陵、苏州弹词演员司马伟和蒋月泉关门弟子秦建国分任一、二、三回书的编剧,著名评弹作家窦福龙任总撰稿以统合和润色。
在演出阵容方面《蒋月泉》汇聚了江浙沪评弹界众多的国家一级演员,如上海评弹团的秦建国、高博文、黄海华,苏州吴中评弹团的张建珍、钱国华、陈琰,以及优秀中青年演员姜啸博、王承、王萍等。此外,还特邀了著名评弹演员倪迎春加盟,表演水平实属上乘。演出时,演员老到熟练的说表与恰如其分的放噱,以及多种流派的精彩唱腔,使剧场气氛颇为炽烈,为受众端出了一席“色香味”俱佳的艺术盛宴。
但在我看来《蒋月泉》最成功之处是充分应用了评弹的审美表演手段,生动地塑造了一位声名卓著的评弹艺术家的艺术形象,全方位展示了其感情之真,德行之善,艺术之美。
一、感情之真
感情,是人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生理反应以及相应的行为流露,也是对外部的人或事物表示的关切、喜爱或厌恶的心情。喜怒哀乐随七情六欲而生,所以人类才有了千变万化的情感生活。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其所塑造的人物感情应是真实和真诚的,而不是抽象和虚假的。《蒋月泉》所示蒋月泉的感情之真,正是从这两方面去展开的。
《蒋月泉》没有将蒋月泉从肉体凡胎一变为“高大全”的塑像,而是用心刻画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第一回书《情迷歧途》中,演员就以大段蒋调唱腔表露过他一度想鱼与熊掌兼得的欲望,他既不愿放弃与任文芝的情爱关系,又想保留与邱宝琴的夫妻名分。他迷恋任文芝的“风姿绰约称绝色”①“风度从容有才华”,以至“魂牵梦绕离不开她”,但又放不下“知书达礼气自华”“温良如玉的贤妻子”邱宝琴,因此感到“左难右难难煞了咱”。
创演本片段之时,有工作人员为尊者讳,怕这类感情纠葛的描写会影响。甚至贬低蒋月泉这位受人尊崇的艺术家的正面形象。然而演出的效果与反应证明此顾虑颇为多余。因为这种感情冲突的描绘,既符合评弹擅长于渲染细腻感情的审美特色,也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在旧社会处于情海恨天中一时难以自拔的艺人形象,真实反映了蒋月泉在当时上海滩上的风光无二。他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别一支勃朗宁手枪,骑一辆哈雷摩托车,一曲《离恨天》响彻沪上,是红得发紫的“电台状元”和书场明星,备受太太小姐们的热烈追捧。因此,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蒋月泉的情感迷茫是完全真实的。
但如果《蒋月泉》仅停留在描写蒋月泉自然属性的真实上,那么这个艺术形象也就黯淡无光了。蒋月泉的感情是真实的,更是真诚的。《蒋月泉》值得肯定之处是,从人的社会属性上刻画和肯定了蒋月泉在经过理性思考后所做出的正确抉择。按《蒋月泉》的描写,蒋月泉在沧州书场说完书后,先是想起两个女人都要他一起吃年夜饭的叮咛,一时“在成都路上走了好几个来回”,但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里。接着,在与邱宝琴推心置腹的交谈中,深切感到妻子的真情和善良,懂得了“鱼和熊掌不可兼”的道理,从而充满了惭愧与自责之心。此时,演员以一系列排比句式的唱腔,表现了蒋月泉在思想情感上“决不能再生荒唐别恋情”的转变过程。然后,心意已决的蒋月泉突访任文芝,于情于理做任的思想工作。此时两位演员以蒋俞调的经典对唱模式,各自抒发了真实而又真诚的心声。然而,倾心于蒋月泉的任文芝在甘愿屈居小妾而仍不可得的精神刺激下,一时冲动拔枪相向,蒋月泉则心如止水,坦然敞怀,一句“你要开枪就开吧”,彻底完成了他在感情上的精神救赎。
而这种真诚的感情在第三回书《艺登巅峰》中得了定格。其时是1962年7月,蒋月泉随团首次正式赴香港演出,但在此时,妻子邱宝琴因肝癌晚期要做手术,医院需他签字决定。他甫到香港旋即请假从香港飞返上海。在表演蒋邱两人病床见面的情景时,演员用了大段互泣互诉的对唱,浓墨重彩地抒发了这对迭经坎坷的患难夫妻彼此间的倾慕与爱怜,以及在可能生离死别的情势下,“断肠人怕说断肠话,千行泪忍向心中流”的真诚感情。
二、德行之善
德行,是指一个人道德品行的素质和外在行为的操守。人的德行,贵在善良。善良是一种本性,但更是一种选择。一个精神高尚的人,骨子里一定是善良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善良的心,就是黄金”。德行之善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蒋月泉》正是从这方面多层次演绎了蒋月泉的德行之善。
其一,坚拒台湾策反,从香港返回上海。蒋月泉拥有一颗正直的心和进取精神,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充满了期待和喜悦。为了缓解请人编新书的费用负担和改善家庭生活,在征得领导的同意下,应邀带领当时名震书坛的“四响档”去香港“开青龙”(新书场首演)。然而在香港期间赴杜月笙府上作客时,却遇上两个国民党特工,后者在蒋月泉面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并开出每档五十两的包银诱惑,企图策反“四响档”去台湾。《蒋月泉》的第二回《凤凰涅槃》就对此事做了详尽的描述。演员以大段唱词抒发了他其时其地的心理感受与思想波澜:从“闻听此言意难平”,“悔不该,今朝踏进杜府门”,到“想不到今朝偏遇这过海客,要我们背叛祖国投敌人”;继而,又想到“宝琴终朝倚门盼,我怎能够辜负她对我一片心”;最后下定决心,绝不能“入歧途,走迷阵”,与“四响档”“义正辞严合一心”,坚决粉碎敌人的阴谋,展示了蒋月泉“热爱共产党,拥护新中国”,以国家利益和评弾事业为重的高尚情操。
其二,主动放弃单干高额收入,积极参与筹建上海评弹团。蒋月泉在解放前是评弹界赫赫有名的响档,其演出的包银相当可观。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在香港经受住国民党特工的金钱利诱考验后,他一心扑在了人民评弹事业的建设上。当时,“一股艺人走集体化道路的新风迎面扑来,很多著名的艺术家都参加了国营剧团”,如京剧名家李少春、叶盛兰等主动放弃高额收入,参加了中国京剧团;越剧名家袁雪芬也加入了华东越剧团。“蒋月泉明白,虽然参加国营团体,工资收入要比单干少得多,但生老病死有了保障,而且这是必由之路,晚参加不如早参加,自己应该起一个表率作用”。因此,他就充分利用自己在业界的影响力,积极奔走,到处串联,终于在1951年11月20日“与四响档以及刘天韵、张鸿声等18艺人组成了上海人民评弹工作团”。《蒋月泉》中以说表演绎的这段书情,充分展示了蒋月泉正确处理个人与事业关系,积极从上海滩的旧艺人变成了新社会的艺术家。
其三,济困助人,勇挑重担。蒋月泉是评弹大家,说、噱、弹、唱等各种评弹表演手段均为精通,但他在与同仁的合作中,总是主动地为他人考虑,努力解人之困,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蒋月泉》对此即多有展现。例如,在排练第一部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时,他充分肯定另一位名演員朱慧珍以女声唱蒋调的成就;又如,在1962年7月,当“珠联璧合蒋朱档的朱慧珍因病住院治疗,不能参加该次赴港演出”时,蒋月泉随即全力配合领导决定,“付出很大的心血”,对两位顶替朱慧珍、但从未说过《玉蜻蜓》《白蛇传》的青年演员刘韵若和孙淑英,“一招一式,一字一腔,手把手地辅导教授”,终于使演出圆满成功。而最感人的情景发生在这次香港演出的最后一场中,当时,“压台大戏是蒋月泉与刘天韵、杨振言三位名家联袂演出《厅堂夺子》,这是蒋月泉最重要的代表作”。然而就在下午三点排练之时,却遇到了刘天韵发高烧、嗓子完全失音的突发事件。怎么办?蒋月泉处变不惊,以“戏比天大”,不能“辜负香港同胞热切期望”的敬业精神,大胆提出了“三个档改为双档”的建议,并全力投入排书,终于在当晚圆满地完成了演出任务。
三、艺术之美
艺术,是人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的外部体现和物化形态,需要通过主体一定的感官去感受和传达,引发相应的审美体验。按中华美学精神,艺术之美讲究的是“思无邪”② ,即达到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③ 的中和之美和庄子追求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④ 的天然境界。蒋月泉的评弹艺术审美取向,正是体现了这种简洁朴实、雍容大度、浑然天成的中华美学精神。马克思在评价希腊艺术时说过,虽然它跟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结合在一起,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具有“永久的魅力”⑤。蒋月泉评弹流派的艺术之美亦然如此,其虽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完善于50、60年代,但其所建立的美学规范和范本,在当今评弹界依然被奉为经典。
《蒋月泉》在展示蒋月泉艺术之美上,是从两方面入手的。
一是展示了蒋月泉追求艺术之美的道路。在第一回书中,先是通过蒋月泉梦里与邱宝琴和任文芝的多角对白,概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他“仰慕周玉泉先生的艺术,宁可降低自己的辈分拜他为师,学习周调”,并在此基础上,“汲取了其他戏曲的音乐元素,适应时代节奏,创新发展成为蒋调”,并以一曲《离恨天》“风靡上海滩”,被观众誉为中国的“平·克劳斯贝”;接着,通过虚心接受姚荫梅“小人穿了大人衣裳”的警示,决心“集中精力锻练那只无力的拳头,苦练说功”,从而臻身为“说噱弹唱的全能冠军”。在第二回书中,通过在香港与名坤生孟小冬的交流, 表现了蒋月泉将京剧《打渔杀家》中唱腔融入到评弹开篇《战长沙》中的经过;又在演绎第一个中篇评弾《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排练过程中,因要准确反映治淮工地激奋热烈的时代气氛和准确塑造公而忘私的赵盖山及其未婚妻的英雄形象,从原本“四平八稳”的慢中速老蒋调中发展出节奏明快、音色响亮的快蒋调和女蒋调。在第三回书中,通过接替因病无法上台的刘天韵演出其拿手名段《厅堂夺子》时的超常发挥,描述了蒋月泉将自己稳健豁达的蒋调与苍劲悲凉的陈调相结合,发展出别具一格的蒋陈调,从而攀登艺术之美巅峰的艰辛过程。
二是展演了蒋月泉艺术之美的经典唱段。蒋月泉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就以其演唱开篇水平之高而红遍江南。在50、60年代的评弹全盛时期,更是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节目的唱片。这一批感情真挚、节奏丰富、旋律优美、意韵宜人的代表作,从音乐频谱的维度折射出蒋调评弹艺术之美。《蒋月泉》的一个高明之处是就情节展开,有选择地演唱了蒋调主要经典作品中的一些片断。如第二回书中,就涉及开篇《战长沙》《留过年》和女蒋调唱段《新年锣鼓响连天》。第三回书中,则更是精心展演了《厅堂夺子》中部分书情的说表,并具体弹唱了《徐公不觉泪汪汪》这一著名选曲,从而使剧场受众原汁原味地品尝到蒋调的艺术之美。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在《蒋月泉》开幕前以及每回书的转台时间,分别播放了蒋月泉原唱开篇《杜十娘》以及由侯晓晟和吴啸云两位新秀现场弹唱的开篇《莺莺操琴》《庵堂认母》等蒋调代表作,既活跃了剧场的欣赏气氛,又满足了评弹粉丝的审美需求,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初创的《蒋月泉》也并非无瑕可击。例如,由于三回书的各有执笔者,故在剧本的编写风格上难免有所差异,即令由高手统稿总纂,也难以使之浑然一体。第二回书中,在香港杜府的表演似乎过多,有点游离在主题之外;三回书的说唱布局因各有倚重,故略有失衡之嫌;此外,在艺术表演上,因演员来自各个方面,故在审美诉求的协同上,尚有继续磨合的空间。
尽管如此,中篇评弹《蒋月泉》仍不失为是一部具有时代精神、都市风格和海派色彩的优秀原创作品。我认为,其之问世,对于总结苏州评弹在新旧时代转换阶段的发展历史,提炼评弹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经验教训,明确评弹艺术工作者应该具有的道德与情操,均有着重要和普遍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本文中加引号的说表和唱词,均见《蒋月泉》演出本稿,下同。
②《论语·为政第二》。
③《论语·八佾》子曰:《关雎》。
④《庄子·天道》。
⑤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