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梅
时下的高中生作文,多是空话连篇、读之无味的套作,或是无病呻吟、肤浅造作的虚假之作;那些思想深刻或是情真意切的文章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我们的学生缺乏敏感的心灵与细腻的感受?当然不是!我相信孩子的心灵是一片最纯最真的土壤,也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最肥沃的地方。语文教师要做的只是循着学生的本性,给他们心灵的滋养和情感表达的指引。因此,当学生写作在空洞、僵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缺乏真情、不会抒发真情的时候,语文教师应该有所作为。
“感情真挚”是高考作文基础等级里的一项重要标准。《新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一篇文章若要打动人心,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首先要有真情实感;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是最能感染人、令人经久不忘的元素。早在200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就作出了这样的明确规定:学生要“能关注社会现实、关心身边生活、叙写真我体验、抒发真我情思、表达真我认识”。专家们的良苦用心和坚定的决心可见一斑,他们希望通过高考这根指挥棒改变目前作文教学中的弊端。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一直与学生保持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有机会在他们的日志中读到“独抒性灵”的佳作。文字或愤懑不平,或柔肠百转,或活泼有趣,或庄重严谨。他们有丰富而敏感的心灵,有发现生活、表达自我的渴望,为什么一到正式写作的时候就板起面孔,满嘴空话了呢?笔者想结合自己施教的一堂写作课,谈谈如何在散文写作中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技巧,学会抒情、抒发真情。本次作文的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孔子在梦中向往着周朝盛世,辛弃疾在醉后“梦回吹角连营”,老舍在梦里见到故乡“玉泉山的塔影”,徐志摩在康桥寻觅那“彩虹似的梦”。每个人都有梦,梦中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是如此接近,有时又是如此不同……
请以“梦回”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首先是审题:既是“梦回”,意味着在梦中都渴望回到某时某地或某种情境,需要表达内心深处的某种强烈渴望。基于此,大家基本可以达成共识:最适合的文体当是长于叙事兼抒情的散文。
刘锡庆在《当代艺术散文精选·序》中对抒情散文提出了四点看法:“其一是有强烈的抒情性;其二是语言追求优美;其三是篇篇有‘我,个性鲜明;其四是真实自然,富于韵味。”那么,究竟怎样在写作中做到这样几点呢?
一、直抒胸臆,回归内心
直抒胸臆,讲的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在“真实”二字的统率下,达到思想的深刻与艺术美感的统一。这种抒情方式最为简单易行,也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翻开文学史上的一篇篇经典,无论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喊出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爱情宣言,还是浪漫主义源头《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心志表白;无论是豪放不羁的李白所倾吐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声,还是沉郁顿挫的杜甫所发出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沉情思……无一不展示着直抒胸臆这种表达感情方式的率真和力量。
有一位學生就在她的《梦回童年》中这样写道:
多少次,在梦中,深情地呼唤着你的名字;多少次,在梦中,倾心于你的无邪;多少次,在梦中,幻想自己在海边的房子里,只因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什么会梦见你?犹如一本书的封面,引诱我去翻阅。不料记忆所及的那一页,竟是老朋友:你——我的童年!
这两段直抒胸臆的句子真实质朴,很容易把读者带入童年的美好回忆。所以,当感情的潮水如奔腾的江水不可遏止时,唯有酣畅淋漓地宣泄才会痛快,也才会收到感人的效果。
一个人的写作过程就是对生活的一次重温或展望,就是与自己心灵的一次对话。让学生能够痛快淋漓地直抒胸臆、回归内心的本真,教师需要在情感和思维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唤醒。教育的任务绝非文化的单纯传递,更应该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有时候,一次真情的讲述或一些动人的生活细节的点染,就足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时隔多年,我仍记得我们学校的一位前辈在一次作文公开课上的动人讲述。他说:“知道妈妈为迎接我的到来准备这准备那,看着临走时妈妈一个劲地往我包里装东西,看着妈妈站在巷口目送我离开,我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而今,斯人已逝,怎不叫人伤痛!”情至深处,这位老师哽咽难言。教室里一片寂静。我想,即便什么技法都没有,这次作文教学也是成功的。教师的真情,同样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找回内心的真我。那么,畅快地抒情,深情地写作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了。
二、借景抒情,情境相生
情景交融往往能丰富意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的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读来令人心中悲伤,无处遁逃,只能让所有的苦痛与思念满满氤氲。这里的画面感太强了,“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映衬着作者的孤独,见证着往昔的夫妻恩爱,也寄托着斯人已去的无尽悲凉与浓重的思念。在这里,情景交融的寥寥数语,已胜过万语千言。
学生在写作中,若有这样饱蘸深情的情景描写,自然令人青睐。一名学生就在她的作品中借鉴了《项脊轩志》的经典手法,借助梧桐树来表达对曾经无限疼爱他的爷爷的缅怀:
他不再说话,不再吧嗒他的小茶壶,不再在梧桐树上搭建我的秋千,不再在梧桐树下和我一决胜负。我哭了,他走了,永远不再回来。我甚至还来不及说一声“我爱您”,一切都随风逝去了。唯有落尽了黄叶的梧桐树,静静地伫立。
我突然被惊醒了,与我面颊相贴的只是一个画满了年轮的树桩,它不再有盘旋而下的叶片,一切都静默了,不再有棋局,不再有爷爷的小茶壶,也不再有爷爷的笑脸……
梦回梧桐树下,我的心里涌起了一股不可名状的暖流;可是,那梦中的梧桐叶啊,它却飘落了我幼年的幸福,化作一层永不褪去的伤痕。(《梦回梧桐树下》)endprint
文中“落尽了黄叶的梧桐树,静静地伫立”,这无声的画面里,有爷爷的微笑面容,有温情的爷孙情,也蕴含着小作者无处倾诉的思念与悲伤,实在令人动容。
三、写活细节,凸显真情
细节描写是对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细小无意的地方作较为突出的描写。它能够凸显人物性格,展示环境特点,在情感的渲染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可以平中见奇,小中见大。这里不得不提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想,大部分人在拜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可能对其他内容所记寥寥,但是父亲为了给“我”买橘子,那“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的动作,那肥胖而微微向左倾的身影,在读者心中都留下深刻的记忆。有了这样的细节刻画,无需言说,那质朴真实的浓浓父爱就把读者的心灵浸泡得无比柔软。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就善于拨动最敏感的心弦,在写作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达到传达动人情感的目的。一名学生这样写自己的童年游戏:“轻灵的风在耳边萦绕,刚要伸手去捉,它便迅速地溜走了;忽然又吹来,忙张开双臂去拥抱,它便再一次从我的指缝间逃走。它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似乎在逗我玩。我生气了,决定不再理它,而它却跑回来,抚摸着我的手,亲吻着我的脸……”小时候谁没有玩过这样可爱又有些无厘头的游戏?而小作者能恰当运用“捉风”的细节描写,似乎在写风的顽皮,实质上却把孩童的天真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莞尔。
动人的细节,是一篇优秀作品的生命線,是抒情散文最能感染人、打动人的部分。生活本身是琐细而繁冗的,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独具慧眼,常怀一颗敏感细腻的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的长河中打捞起最能触动内心深处最柔软处的那颗石子,细心打磨,让它成为文章中的闪光点。写人时可以刻画他的眼睛或极具个性的表情或动作;写景时可以抓住景物的动态特点;叙事时可以凸显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总之,将细节写活,力求达到感染读者的效果。
人是感情的动物,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是共通的。若想打动别人,首先得自己已动了真情,再辅以种种表情达意的技巧,即痛快地直抒胸臆、巧妙运用情景交融与细节描写,自然能更上一层楼。散文尽管可以分为叙事、写景、状物、说理、抒情等许多品种,实际上总是要以思想为其灵魂,以感情为其血肉的。缺少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即便用尽惊人的词句和夸张的语言,也谈不上有什么艺术感。真情源于何处?源于我们追求真善美的内心,源于我们广阔而丰富的生活。我们只有懂得真正地关注生活、时代,用自己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灵感知生活的动人之处,以我手写我心,叙写真我体验,抒发真我情思,才是走上了写作的正道。情到深处笔自华,以情御笔,文字就会满溢深情。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县华盛高级中学(313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