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万荣+阚靖
【摘 要】甘东七运锌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里河地区,矿区地层主体为新元古界震旦系倭勒根群大网子组(Zd),矿区内岩浆岩中以燕山晚期岩浆活动最为活跃,主要是中酸性侵入体。矿区共发现6条工业矿体,呈北西向赋存在大网子组变质砂岩构造破碎带内,矿体主要受控矿断裂控制。经判断此矿床成因类型为充填—交代热液型铅锌矿床。本区找矿远景及资源潜力较大,有进一步向大型发展的可能。
【Abstract】 Gandong Qiyun zinc deposit is located in Ali river area in Inner Mongolia. Its main strata is neoproterozoic erathem Sinian system, Wolegen group, Dawangzi subgroup. The magmatic rocks are in late yanshanian magmatic activity, mainly for the acidic intrusive body. Six industrial orebodies were found in the mining area, and the ore body was controlled by fracture structure in the fracture zone of the metamorphic sandstone structure. The genetic type of the deposit is determined as the filling- metasomatic type lead and zinc deposit. There is a great potential for ore prospecting and resource potential in this area.
【关键词】甘东七运铅锌矿;地质特征;找矿
【Keywords】 Qiyndong Qiyun lead - zinc mine; geological feature; prospecting
【中图分类号】P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2-0159-02
1 区域地质概况
甘东七运锌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阿里河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西伯利亚板块的南缘,兴安地槽一级褶皱系,喜桂图旗中华力西地槽二级褶皱带,喜桂图旗三级复背斜北东部分,主要构造方向处于NE—SW向。该地区在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地质活动频繁,典型特征为构造运动与火山的喷发。
从老到新地层发育有:震旦系倭勒根群的吉祥沟组(Zj)和大网子组(Zd)、上侏罗统内的白音高老组(J3b)、白垩系内的下统梅勒图组(K1m) 、下白垩统内的甘河组(K1gh)和第四系(Qh)。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华力西早期及中期侵入岩,主要岩性分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等。
区域以断裂构造发育为主要特征,褶皱构造次之,中生代火山—侵入岩浆带以两组北西向、北东向深大断裂为中心展布,尤其断裂构造交汇部位控制了火山机构以及火山穹窿的发育,从而形成了典型金属矿床的产出区域。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地层的主体是大网子组(Zd),属新元古界震旦系倭勒根群,由变火山灰凝灰岩、变砂岩和板岩构成,主要分布于矿区中南部,大体为NW向展布,此地层出露面积约1km2,倾向为NE,层内各岩性段整合接触。
其余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h),厚度为1~10.6m。
2.2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以燕山晚期岩浆活动最为活跃,主要是中酸性侵入体,分布于矿区北部、北东部,为岩珠状出露,主要岩性分别为:花岗闪长岩(K1γδ)、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K1γβ)和闪长岩(K1δ)。
2.3 构造
矿区处于寒武纪形成的近东西向甘东七运复式褶皱构造北西侧,北北西向甘河断裂带的东侧。受该区域构造的影响,在矿区内形成北西向、北东向的两组断裂构造。
甘东七运复背斜:此复背斜出露于甘东七运北山一带,矿区处于背斜的北西翼,构成于晚元古代。褶皱轴总体走向近W-E向,此复背斜为大网子组地层构成。
矿区主要断裂为北西、北东向两组构造:
①N---W向断裂构造。本组断裂性质为张扭性,形成在早白垩记,走向为NW约330°,NE倾,在板岩与变质砂岩的层间构造带中形成,本构造为区内导矿及容矿构造,控制着矿体及矿化体的产状。
②N—E向断裂构造。一组位于工作区西部,呈南北-北东走向,延长达3km,区內段长1.2km,为区域性断裂构造,对大网子组地层及岩浆岩有明显控制作用。
另一组位于工作区南侧,延长达800m,宽50~100m,呈北东30°走向,使F1、F2断层发生明显的错动与位移、形变,并破坏了矿体的连续性。
2.4 变质作用、围岩蚀变和矿化
矿区内变质作用主要为构造动力变质作用及化学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①动力变质作用:是主要的变质作用,在本矿区内的表现为在早期构造断裂带两侧的岩石局部韧性应变,比如片理化、糜棱岩化,伴随透镜体状、微细脉状的铁锰矿化充填在先期断层破碎带中。②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典型的岩性是产生于变质砂岩与中酸性侵入岩接触带上的矽卡岩。
矽卡岩普遍含变余结构,变质较浅,但受后期热液影响较强,围岩发育较强岩蚀变,以矽卡岩化、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为主。
3 矿体地质特征
矿区共发现6条工业矿体,分布在15~41线之间,呈北西向赋存在大网子组变质砂岩构造破碎带内,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endprint
①号矿体群位于矿区中部,矿体群分布于15~31线之间,总体走向约330°,倾向北东、倾角40°-70°,地表控制长度100~300m,宽度1~5m,沿走向具分支复合现象。③号矿体群位于①号矿体北东侧,分布在15~39勘探线之间,赋存在北西向波状延伸的构造破碎带内,构造破碎带长1000m,宽2~20m,走向310°,倾向北东,倾角50°~70°。17、31、37勘探线矿体出露地表,成分是褐红色岩粉及磁铁矿化变质砂岩碎块,岩石中可见强烈褐铁矿化,团块状、浸染状磁铁矿化,普遍可见浸染状黄铁矿化,蚀变主要是硅化。
矿石的结构是以自形—半自形—它形晶粒状结构和它形粒状结构为主,少见固溶体分解结构、交代结构、枝杈状结构和残余—骸晶结构,其组合复杂,所含类型较多。矿石的构造有块状、细脉状、浸染状构造。
金属矿物主要包括磁铁矿、闪锌矿、赤铁矿、方铅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分石榴石、伊利石、白云母、石英、绿泥石、绿帘石等,氧化物矿物有褐铁矿、铁锰矿等矿物。
蚀变矿化大致可分为三期: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期;表生期。其矿物生成顺序大致为:石榴子石→黑云母→绿帘石→磁铁矿→绿泥石→石英→黄铁矿(早期)→闪锌矿→方铅矿→萤石→黄铁矿(晚期)→方解石→褐铁矿。
矿物共生关系:常见共生金属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闪锌矿—方铅矿。
4 成因与找矿潜力的评价
该矿床成因类型为充填—交代热液型矿床。
该矿体主要形成于燕山晚期,位于花岗岩和大网子组变质砂岩外接触带的构造软弱带里,接触带构造和它的后生断裂构造为主要控矿构造,对矿体的形态和产状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表现为燕山期后矿化热液叠加作用于先期在岩体与变质砂岩接触带形成的矽卡岩型铅锌矿体,在接触带的附近构造裂隙中又形成了以充填作用为主的脉状铅锌矿体[1]。矿石结构构造表现及矿物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矿化热液有多期多阶段特征。
矿床赋存在N-W走向的断裂带中,目前控制长度为约600m,控制标高为约650m,因为鉴于目前工作程度较低,其倾向及走向方向均有很大找矿潜力;从目前见矿程度来看,矿体向深部有规模变大,品位变高的趋势;S-E方向矿体顺着延长方向并未控制封闭,依据物化探异常特征应该与③号矿体同处于一条构造蚀变带中,目前,通过地质、物探、化探等勘查方法和工程控制,基本查明了该区段的地层、岩浆岩、构造、围岩蚀变等基础地质特征,研究了控矿条件、成矿规律、矿床成因、找矿标志等问题,但因为现阶段勘查程度较低,矿体形态、规模还没有完全查明,在更进一步部署探矿工程的情况下,有可能取得新的找矿突破。必须加强对各种地质现象、成矿规律的综合研究,从中总结出矿床的控矿因素、成矿规律,为进一步开展矿产勘查工作开创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通过此次详查,甘東七运铅锌矿已达到中型矿床规模。因此,建议业主整体进行矿山设计规划,加大矿山的技术改造力度,扩大采选规模,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综合回收利用伴生有用元素,增加利润,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状大企业实力,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
【参考文献】
【1】张国玉. 黑龙江六十林场—阿里河成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 矿产与地质,2003(S1):358-360.
【2】郑宇航. 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甘东七运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6):71-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