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亮点即最重大的理论创新
在厘清“新矛盾”、划分“新时代”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新理论”,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是中共96年伟大发展历程中薪火相传、承上启下、一脉相承的重大新理论,即: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时期,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富起来的阶段,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强起来的新阶段,中共对经济社会实践予以理论升华,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十九大报告还概括了为新理论提供强有力支撑的基本方略,将其概括为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的很多提法实际上是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经验的结晶,且始终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特色鲜明。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贯穿3.2万字的十九大报告的灵魂,也是洞悉新时代之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的钥匙。正是这个新思想,指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支撑了中国共产党的新使命,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新时代有新思想。党的十九大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体来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创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视野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阐明了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是对这一思想最全面的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是我们党在实践创新基础上重大的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等5个方面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等“十四个坚持”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这是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在实践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的重要思想。
勾画出最引人注目的新征程与新蓝图
以“新理论”为指引,党的十九大还勾画出了新征程与新蓝图: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从2020年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要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为中国人民描绘出的最引人注目的宏伟蓝图。
新时代与新使命、新思想与新方略,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总体设计和战略部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从战略全局上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的规划和部署,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后的总动员令,也是实现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对新征程进行了顶层设计,展示了中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新目标、新蓝图。其实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在这一战略构想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的重大判断,与上世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具有同样的历史意义;谋划现代化建设“两个15年”的新蓝图,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也具有同样的历史地位。
其中,有两个提法值得关注:一是把以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升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一步深化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五大文明”框架。
回顾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共和国69年来的发展轨迹,再对比十九大报告内容,不难发现报告在某些方面改了一个字或增加一个词,却昭示着国家的巨大变化,意味深远,令人感慨。譬如,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这是曾经让中国人向往的现代化生活图景。在中国人最初的设想中,工业化就是现代化的代名词。20世纪50年代,四个现代化的提法首次出现在中央重要文件中。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这四个现代化而奋斗,曾经是中国的最强音。由于改革开放刚刚提出的时候,中国亟需解决物质匮乏、提升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等问题,四个现代化侧重于物质文明层面,因此1982年十二大报告在沿用四个现代化的同时,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高度文明、高度民主,被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特征。又从“高度文明、高度民主”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1987年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现代化奮斗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分解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的目标。2002年十六大报告首次将“社会更加和谐”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2007年十七大报告进而明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作出了新的拓展。再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且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由此拓展为“五位一体”。十八大报告还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017年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且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提升高标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改变反映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现代化建设目标有了更好的对接,中国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也更趋完美。endprint
按照上述新目标和新蓝图,十九大报告从新征程的历史起点和时代条件出发,针对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关系、党的建设等9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和部署,从而更好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呈现了新时代、新征程下的新要求、新愿景。
首提新概念“政治领导力”,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政治领导力”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概念,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共对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与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以及从严治党的更大勇气、决心和恒力。
什么是党的政治领导力?
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大局。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活动中,凡属根本、重大、原则、方向的问题,都是政治;凡是关系到这些方面的事务,都需要上升到政治高度。可以说,政治领导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而政治领导力在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中居于重要位置。政治领导力具有“引擎”作用,抓好了政治领导力,能够达到纲举目张、以简驭繁的效果。
政治领导力是衡量政党领导力的重要尺度。从概念上看,政治领导力是政党领导力的重要要素,是由政党的性质、宗旨、目标和行为等因素构成的,体现为政党的胜任力、执行力和影响力,显示着政党建设和政治能力运作的实际状态和效果。
为何我党要如此重视增强政治领导力?
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从当代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和中国共产党党建的实践看,可以说,能否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和注重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关系党的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就是得益于党的政治建设的加强和政治领导力的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之所以能够解决长期想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更是得益于党的强大的政治导向、政治定力和政治引领。
只有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强起来。“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真正肩负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从我们党自身来看,只有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才能永葆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新形势下,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求全党必须进一步从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效化解和克服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该从何处着力?
具体来看,一要增强方向性。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要求增强方向感。要深刻认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等重要论述,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获取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的方向性指引。二要增强原则性。要增強党的政治领导力,就必须从原则性上加强。即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尊崇党章,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政治觉悟,增强政治定力、政治担当,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三要增强引领性。具体来看,要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既要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时代,党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和决胜小康社会、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使命,对党的政治建设和政治领导力的增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首先,要充分认识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关系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关系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的战略地位和意义,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其次,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真正理解和把握“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方略,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地贯彻和落实。再次,要强化“四个意识”和维护中央权威,要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四是要把治国理政和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结合,以治国理政的成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来显现党的政治建设和政治领导力的作用和优势,以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成果进一步提升和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以进一步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以新高度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十九大报告以新的高度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endprint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人民的地方就有203次之多,并4次提到“以人民为中心”,特别是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方略进行了系统论述,充分体现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党的基本理论的重大创新。
“人民”的概念,有必要认清和把握好其深意。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写到:“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现在的中国,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须臾离不开人民。
追根溯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成立97年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充分诠释了我们党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不仅如此,而且正确处理与人民的关系,提出对人民的正确态度,标明为人民做什么、怎样做,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历届领导人都是这样做的。显然,到习近平总书记这里,他把这条“主线”画得更粗了,上升为党的一切事业和工作的“中心”:科学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并具体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具体化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可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之中,贯穿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中。在十九大报告中,它则是贯穿于各部分的灵魂,特别是经过新的阐释,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此,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们更需要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因为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确,实践告诉我们:新时代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广泛,要求也更高,既需要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需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不断提升和完善。那么,我国只有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更加平衡、更为充分的发展来不断满足人民在新时代的新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回顾过去,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单,人民福利不断提升,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通过国家实施一系列利民惠民政策,人民群众在脱贫、教育、就业、收入、基本保障、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状况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生活福利与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5年,习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党中央为人民谋利益,办成了很多过去想办没办成的事情,城镇新增就业1300万人以上,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展望未来,十九大在利民惠民方面又作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在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实现新的目标和梦想,需要我们更加团结一心、尽智竭力,“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取得我国在收入和就业、卫生和健康、教育、养老和扶贫等关乎民生的各方面更大更可喜的成果。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以民心民生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民生问题上,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发展领域,包括社会公平正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获得感、人的全面发展等等,上述这些方面构成了完整的民生发展体系和保障体系。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十九大提出了具体的政策举措,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这些政策真正地做到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图景正在绽放光芒。(未完待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