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文
近年来,一大批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移动技术的平台企业迅速崛起,平台经济不断颠覆传统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引领全球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新趋势。平台经济的兴起,被一些学者称为“数字革命”的三大标志性事件之一和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商业事件。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开幕前,李克强总理特地作出批示:要着力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发展,以新产业蓬勃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新人才不断涌现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当平台经济以令人咂舌的速度发展时,业界和理论界对平台经济的认识却落后于实践,分歧多于共识,对平台经济引发的新现象、新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判断不够准确。研究平台经济的基本特征、发展现状和规制问题,对我国平台经济健康繁荣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平台经济的主要特征
分析平台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规制问题,首先需要认识平台经济的特征。从已有研究文献和平台经济的实践来看,平台经济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双边性
平台通常被认为是用户之间交换商品、服务和信息的中介场所,因此,平台的用户是两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的用户。对于以商品买卖为核心业务的平台而言,平台上既有买方,也有卖方;对于以媒体传播为核心业务的平台而言,平台上既有内容制造商,也有观众。平台和双边或多边的用户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内,平台是核心载体,为双边用户提供搜索、匹配等服务;双边用户是平台服务的消费者,以平台提供的服务为基础完成交易。
(二)间接外部性
剑桥学派经济学家庇古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外部性”的概念,即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可能会对他人的福利产生影响。平台上的双边用户之间存在间接外部性:选择在平台进行交易的一边用户数量越多,另一边用户的获益越高。现实生活中,间接外部性的例子极为常见,如媒体平台(网站、杂志、报纸)呈现的内容(文章、新闻)越丰富,就能够吸引越多的观众、读者;反过来,媒体平台的观众、读者越多,越能把优质的内容制造者吸引到平台上来进行创作并发布内容。
(三)规模经济性
平台的规模经济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间接外部性的作用下,平台此边用户数量的增多可以吸引更多的彼边用户使用平台,而彼边用户数量的增加反过来又进一步吸引此边用户,当一边用户对平台形成稳定偏好和使用习惯后,平台企业将拥有自我增值和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力,甚至形成强者愈强、赢者通吃的局面;二是以信息通讯技术为基础的平台边际成本极低,甚至接近于零,随着加入平台用户数量的增多,平台的总成本变化不大,但平均成本会被大大摊薄,这一特征在电子商务平台、搜索平台、门户网站等互联网平台上最为显著。
(四)价格非对称性
价格非对称性,指平台可以在双边用户之间调整价格结构,使得其中一边用户支付较高的价格,另一边支付较低价格甚至完全免费,从而吸引尽可能多的双边用户,实现利润最大化。现实中的平台企业往往向消费者提供补贴,而向商户收取费用,非对称的定价方式是平台特定的战略选择。天猫、eBay等电子商务平台的消费者就是被补贴用户,可以免费登陆电商网站,检索、阅览商品信息,并完成后续的交易、付款等操作;网上商铺则是付费用户,需要支付年金、活动费、服务费等形式的费用,以获得在网站销售商品的许可和其他增值服务。
二、我国平台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有着全世界范围内数量最多、最多样化的平台企业群体,这些企业已成为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排头兵、跨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重塑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体验,颠覆性地重构了商业生态,推动了生产、流通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变革。
根据市值,我国的平台企业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其市值均超过两万亿元人民币;第二梯队的企业市值在1800亿元到5000亿元人民币之间;第三梯队的企业市值在1300亿元人民币以下。平台企业已深刻融入社交、零售、出行、支付、广告等领域(见表1)。从平台企业的地区分布来看,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是我国平台企业的主要聚集区。这四个城市共有55家独角兽平台企业①,市值总额达到7340亿美元(见图1,图2)。
我国平台企业在快速发展、深刻融入不同领域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两方面的趋势:
一是跨界融合和多领域扩张加剧。多数平台企业在获得进入稳定增长期并占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后,常常会采取进入相关领域或上下游领域的策略。例如作为搜索公司的百度,不仅在搜索领域(PC端+移动端)占据约80%的市场份额,还通过百度糯米、百度地图、百度金融、百度浏览器等产品,向电子商务、移动位置服务、金融科技等领域扩张;小米科技本身是一家以手机及其操作系统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企业,近年来也逐步进入电视盒子、智能家居硬件、虚拟现实等领域。
二是合并、收购活动频发。在电子商务领域,美团和大众在2015年合并为美团大众点评,拥有6亿用户和4亿本地商户,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O2O平台企业。在流视频媒体领域,优酷于2012年以10亿美元收购土豆,2015年又被阿里巴巴以480亿美元收购;百度2013年以3700万美元收购PPS,将其和旗下爱奇艺合并重组为新的爱奇艺网站。在出行领域,兩大寡头企业滴滴和快的在2015年宣布合并,成立新的出行平台企业—滴滴出行;滴滴出行在2016年进一步与优步中国达成战略协议,收购其所有在华资产业务,成为国内专车市场的“独角兽”,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
上述两方面的趋势是平台经济的特征导致的必然结果。一方面,由于非对称定价方式的存在,消费者成为平台利用补贴争相追逐的“蛋糕”,而能吸引众多消费者的平台往往会通过跨界扩张,把消费者和其他不同领域的商品、服务提供商链接起来,增强消费者粘性,打造新的交易平台和盈利点,此时平台已经成为消费者通向一站式多元化消费的入口。另一方面,在规模经济性的作用下,平台规模越大,平均成本越低,盈利越多,因此有自身增值的内在需要。和惨烈的市场竞争相比,合并、收购显然是打造垄断平台、扩大平台规模的快捷手段。endprint
三、平台经济的规制问题
平台经济在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推动创新和市场分工等方面有着日趋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平台经济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大量由市场失灵、恶性竞争、道德风险引发的负面事件随着平台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出现,市场摩擦、争端加剧,公共性事件频发。由于平台用户数量庞大,这些负面事件往往成为大众舆论聚焦的热点话题,不断引发对平台企业道德和政策规制的讨论,最终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传统的规制思维、政策和技术手段在应对平台经济发展问题时已经很难适用。
(一)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
平台企业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后,常常通过价格战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先行一步。当价格战陷入囚徒困境时,平台企业或其投资方为了避免无休止的内耗,常常选择握手言和,以合并或者并购的形式,形成新的垄断性平台。2014年前后,滴滴、快的和优步中国等网约出行平台企业大打价格战。由于打车软件模式相近、特点匮乏,对乘客和司机的价格补贴成为企业抢占市场的主要手段。在背后资本的不断推动下,市场竞争行为最终简化为疯狂的烧钱大战。优步CEO特拉维斯·兰格尼称,2015年优步中国和中国本土网约出行企业的价格战,造成其超过10亿美元的亏损。滴滴、快的合并为滴滴出行并收购Uber在华业务之后,滴滴出行成功垄断大部分网约出行市场,对乘客、司机的补贴也大幅减少。
排他性策略是平台企业的另一种策略选择。2013年至今,电子商务领域的两大巨头天猫和京东屡起争端,京东多次发表声明,称在“双十一”促销、年中促销等促销活动中,天猫胁迫商家“二选一”,以下架商家店铺、减少广告资源等方式,迫使商家在京东下架。“平台打架”不仅减少了第三方商家的销售渠道,也直接限制了消费者自由消费和选择的权利。
(二)中立性问题
平台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帮助用户进行搜索、匹配,而搜索结果的显示方式会直接影响用户之间交易、购买决策。许多平台都接受第三方商家的广告赞助或广告竞价,第三方商家支付的费用在平台设定的搜索算法中往往占有相当比例的权重,即付费越高,商家的信息越能在页面前列显示,越可能被消费者所注意。因此,广告赞助不仅直接影响平台搜索的客观性,也使得平台作为利益相关主体,有动机放松对第三方商户资质、信誉的审查和监管,产生道德风险问题。通过平台进行搜索的用户往往默认平台为第三方商家背书,难以区分商业推广信息和真正有用的信息。
当平台的中立性问题出现在医疗、教育等关乎民生的领域时,就极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件。百度魏则西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青年魏则西身患恶性肿瘤后,在百度搜索结果中选择了排名靠前的医院接受了无效治疗,这家医院宣传的“美国”先进技术早已被国外所淘汰。该医院之所以能在网页中位居前列,并非网络搜索数量自然排序的结果,而是竞价排名所得。魏则西最终不治因病去世,导致社会舆论对平台中立性和企业道德的激烈批判、讨论。
(三)信息产权和隐私安全问题
用户在平台上进行匹配、交易,平台企业成为用户匹配、交易信息的集聚中心。因此,信息所有权、使用权等产权的归属和隐私安全问题成为平台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所有的匹配、交易信息都被记录为数据。数据具备典型的规模经济性,即数据越集聚,越能挖掘得到有意义的信息,越有助于刻画消费者行为习惯,使得平台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服务。从这个角度而言,将用户个人信息交由平台管理似乎是合理的安排,但随之引出两方面的问题:第一,用户可能并不愿意平台对其私密的交易信息或个人信息进行再处理;第二,私密的交易信息、个人信息存在经过平台对外泄露的风险。近年来,当当网、美丽说、蘑菇街等电商平台信息泄露事件屡屡发生。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联系方式和购物订单等数据在这些电商平台大量集聚,一旦被黑客盗取或由内部人员泄露,就可能引发网络诈骗、账户丢失的问题,威胁消费者的财产安全甚至人身安全。
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从平台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已经出现的规制问题来看,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政府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还必须加强在法制建设、治理规则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第一,要加快制定、修订相关法律,尽快落实已经颁布的有关管理办法。目前已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在界定掠夺性定价、排他行为、垄断性合并等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时,主要针对传统的单边市场,对具有双边性质的平台适用性有限,针对平台特征的市场行为监管法规依然不足。此外,对于跨领域扩张的平台企业,应当设立跨部门(包括商务部、发改委、工商总局、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的综合协调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和规制手段,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最后,一定要重视法律法规的落地实施。2015年由国家工商总局宣布实施的《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是对平台问题进行治理的有益尝试,但迄今为止这一规定并未很好地解决电商平台间恶性竞争的问题,实施细则的缺失是《规定》难以落实的主要原因。
第二,在存在技术难点的问题上,要吸纳英美法系“判例法”的有关经验,律例结合。判断平台是否采取不正当竞争策略和是否处于垄断地位,最大的技术难点是对掠夺性定价和相关市场等概念的界定。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低于边际成本的定价是不正当的掠夺性定价,但平台一般会向消费者补贴甚至免费提供服务,很难判定这种行为是否属于掠夺性定价。平台跨界融合扩张的趋势则大大模糊了不同相关市场之间的边界,从而难以判断企业是否处于在某一相关市场中绝对垄断地位。这些技术上的难点疑点决定了在依法处理平臺不正当竞争和垄断案件时要持灵活开放的态度,既要不断吸取学术界的前沿观点和技术方法,也要吸纳英美法系“判例法”的有关经验,避免教条主义、一概而论,做到有例可循、个案个判。此前持续四年、被称为“互联网反不正当竞争第一案”的奇虎360诉腾讯垄断案,就可以成为将来处理平台案件的重要参考。
第三,应当树立底线思维,明确平台企业的权责和义务。对新兴行业的平台经济要以鼓励包容为主,对于食品安全、隐私安全、医疗教育等关乎民生的关键问题上,要加强监管力度和监管效率。此外,还应当在权责分明的前提下,鼓励平台发挥自身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治理、监管功能,统筹内部治理、社会监督和政府规制所发挥的作用。
注:
①独角兽企业通常指市值达到10亿美元及以上的企业。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