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城市与乡村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相对于城市的高速发展,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还有相当的不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小、散、乱”的特征依然显著。大量农村青壮年放弃家中农田选择进城务工。大批农业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由于农业收入较低,而转行从事城市产业,不少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由留守的中老年人来完成,“农村劳动力空心化”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主要问题。改变空心化格局,为乡村振兴持续输送人才,是今天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解决的最重大的事之一。
为此,我建议国家研究、制订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农业类大中专毕业生重返三农领域。对回归农业和坚守农业的人才进行专项补贴、提升工资待遇、减免相关税赋等综合支持,让这些农业专业大中专毕业生从事现代规模化种养殖、开办家庭农场、开展农技创新专业工作,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力量、核心力量。
建议国家出台系列政策,制订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新农民、农技员的培养计划。对培养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对培养过程进行严格把控、对培养结果进行资质认证,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掌握专业知识、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认证的新农民、农技员在其后从事农产业的过程中给予鼓励、帮助和支持。在农业部的支持下,新希望集团计划用5年时间,联合一批优势涉农企业,为社会培养10万新农民、农技员,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表明,企业的参与,既能让培训覆盖面更广,也能让教学与实战相结合,还能对新农民的创业项目或产品从产业链的角度进行对接和支持。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阶段。现在亟需脱贫的对象,大都是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这些地区的致贫原因很复杂,单纯依靠传统输血式扶贫、发展一两个增收的产业项目,可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需要立体化、全方位的一整套帮扶方案或体系。我建议:国家、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地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针对产业扶贫的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等支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有三农产业经验的龙头企业参与到产业扶贫中去,让贫困地区真正实现产业的发展和兴旺。以新希望集团在四川仪陇的扶贫实践为例,通过生猪代养模式,贫困户用政府提供的贴息贷款入股养猪合作社,2017年人均分红3400多元,同时还可在猪场打工获得工资性收入。通过“企业投入+政府支持”,让贫困人口实现了“造血”式脱贫。▲
(张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