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
2017年11月18-19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经济年鉴社主办的“2017(第五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峰会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探讨如何着眼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乡村振兴战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在开幕式上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农业部副部长叶贞琴、农业部总经济师张合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孙梅君分别发表主旨演讲。欧盟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发展总司司长泽西·普莱瓦,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和朝鲜代表马文森,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副部长涂珂豪,西班牙农业、食品和环境部副部长卡洛斯·戈迪诺等国际嘉宾参会并发表演讲。
为期两天的峰会内容丰富,主题大会、闭门会议以及多个平行圆桌会议交错进行,与会嘉宾围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把小农生产纳入现代农业轨道、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科技引领现代农业、金融创新服务“三农”、“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农业合作新格局等重要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为政府科学决策、凝聚社会共识提供意见与建议。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成就显著。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民收入增长明显,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李伟在致辞中表示,过去5年粮食和食品安全工作取得的成就,为中国经济保持稳定、有效应对下行压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了很大贡献。
李伟指出,随着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粮食和食品安全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不平衡突出表现为数量增长快、质量改进慢,生产发展快、生态改进慢,不充分突出表现为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不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调研结果显示,一方面,2030年中国将迎来粮食消费峰值,从当前的6亿吨增长到7.5亿吨,粮食总量缺口将长期存在,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也会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人们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满意度虽逐年提升至现在的40.3%,但提供更多高端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和食品仍然任重道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中国将更均衡、更充分、更高水平地保障13亿多中国人的粮食和食品安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依托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平台,积极向全球分享中国在减贫、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经验,为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智慧。
韩俊表示,中共十九大报告勾画了未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和政策要点。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是强调在繁荣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协调推进农村教育、卫生、科技、文化、治理和生态全面发展、全面振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他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节非优势产区的粮食生产,绝不意味着中国要放弃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目标,而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和优化粮食产能。
叶贞琴介绍了农业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他表示,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在深刻把握中国农情基础上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农业部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乡村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抓重点、补弱项,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加快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产业扶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呜指出,中国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了中高速增长,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将为未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开辟更广阔的前景。除了经济领域的一系列基础性改革外,中国还将推进农业领域改革,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宅基地及经营用地流转制度改革,这些改革都会释放出新的巨大潜力。
触碰绿色、创新的“未来农业”
韩俊在演讲中提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农业的任务非常繁重。要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要加快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张合成进一步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启动实施畜禽粪污治理、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东北地区秸秆处理、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護、农膜回收等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让绿色这个农业的本色变得更加鲜亮。
法国驻中国大使馆经济处农业参赞白峰硕(Francois Blanc)阐述了法国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做法。他强调,除生态技术推广、教育培训、补贴等农业政策外,地理标识制度可以提高农产品价值,促进农民增收,这也会对构建绿色农业框架做出很大贡献。
除绿色发展外,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巡视员许正斌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敏丽的研究显示,中国农业生产成本和土地流转费用偏高,导致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需要进一步通过规模化和机械化来提高生产效率。
她进一步指出,智慧农业以农业的全链条、全产业、全过程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正在引领农业技术的发展,可以从生产成本以及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这将是实现高产、高效、低耗、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向的有效手段。endprint
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分享了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由于中国农村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如何让这部分“386199”群体成为高效的农业生产者是必须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提供包括导航、飞行控制、电源管理系统、新型电池、无人机监管和调度系统等一系列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把小农生产纳入现代农业轨道
在“把小农生产纳入现代农业轨道,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专场上,来自政府部门、学界、企业的国内外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分享推进小农生产现代化的方式和手段。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与会专家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小农生产方式面临挑战,这种结构性变化对中国农业来说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陈静波认为,小农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并存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长期特点。从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来看,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小农生产仍将是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是现代农业的有效补充和实现粮食安全以及农村稳定的重要保障。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比,小農生产方式更加灵活,但存在生产规模小、要素集聚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缺少技能等不足。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促进小农生产的生产体系尚不完善,服务体系相对欠缺,支撑力量不够强大。对此,中国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支持小农生产发展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速引导小农生产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日本农林水产省国际部国际地域课长山口博之(HiroyuklYamaguch)介绍了日本扩大小农规模的经验。日本农林水产省作为农业主管行政机构,通过推广耕地租赁、对土地继承给予税收递延或免除的优惠、成立农田中介管理机构(农田银行)、多种手段整合农田以提高农田利用率、向土地承借方提供补贴以划零为整进行出租、提高闲置农田相关税负、完善农田信息网络等政策措施,扩大农场规模。
中德农业中心项目主任霍康得(Conrad Hoyos)认为,在推进小农生产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应处于所考虑问题的中心位置。小农生产通常是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生产的现代化应由技术和市场驱动,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从德国的经验来看,到底是小规模还是大规模农场更好,一直存在争论。事实上,最优农场规模并不是静态的,而是根据现实情况在改变。从政府角度出发,霍康得认为直接支付比价格支持的方式更加有效,比如通过直接支付鼓励农业生产符合相关环境标准。此外,社会政策和开放政策也是推动小农生产现代化的有力补充,比如以合作社的方式提供教育培训、融资等服务。
陶氏杜邦农业事业部大中国区总裁黄田强也表示,中国农业以小农为主、规模小而分散的特点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改变的。这一现状严重阻碍了农业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引领下,通过全行业合作,可以为中国小农生产弯道超车提供解决方案。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局局长、研究员赵阳总结说,小农生产根植于中国地理和资源禀赋特点,曾创造了中国农业文明的辉煌,传承了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应该理性看待小农生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因地制宜。下一步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提高小农生产的竞争力,需要对小农户提供政策扶持。成熟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小农户和现代农业之间的桥梁。金融创新服务“三农”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表示,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中共十九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民优先发展,如何体现?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金融支持方面,农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农业金融投入占全社会金融投入的比重都应该高于农业占GDP的比重。而农村金融不同于工商业金融、城市金融,很多做法和产品很难简单照搬,因此要更加注重产品、服务和机制创新。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属性,农产品市场风险的成因比较复杂,受到自然因素、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唐珂建议,金融作为管理风险的工具,可以帮助建立风险预警和风险管理机制。具体包括:建立一整套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通过信息发布,主动引导生产和市场;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构筑农民收入安全网,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快期货期权品种创新,推出棉花、玉米的金融衍生品;提高生产者风险管理能力;扩大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等。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任常青分析了农村金融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过去的经验显示,农村金融不能只依靠政府补贴,必须依靠市场来解决。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竞争性、可持续的农村金融市场,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农村金融的一个方向。需要综合考虑市场准入、差别监管、税收优化等政策,克服信息不对称、缺乏抵押担保、交易成本高的障碍。全球农业合作新格局
泽西·普莱瓦(Jerzy Plewa)非常支持欧盟与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合作。他认为,农业的国际合作可以成为全球增长和繁荣的驱动力。各国在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着共同利益,需要共同遵守国际标准和市场规则,应对这些挑战。
卡洛斯·戈迪诺(Carlos Godlno)也表示,为了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必须在技术、知识、减排、减少贸易壁垒等领域开展密切合作。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全球欢迎,这样的倡议基于全球合作精神,为全球农业领域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马文森(Vincent Martin)介绍说,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通过国别合作项目,正在与中国合作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农业发展目标。正在推进的工作有:第一,发展可持续的粮食供应链;第二,促进农业创新,关注数字农业;第三,促进安全产品的贸易;第四,加强国际组织间的协作。
涂珂豪(Dave Samuels)建议,随着全球人口和资源压力不断加大,为了确保未来的粮食安全,各国监管机构可以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加强相互间基于共同标准和科学评估的联动合作,推动监管方式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张陆彪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是中国农业对外合作的重点和优先领域,中国将充分发挥多双边机制平台作用,加强政策对接和标准对接,深化多双边农业合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在回答观众提问时表示,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以及政府科学决策,都离不开农业大数据的支持。据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欧晓理透露,中国正在制定空间信息走廊的规划,将遥感、气象、海洋、卫星等相关领域的数据聚合起来,这些都跟农业密切相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