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仍需攻坚克难

2018-03-09 20:29柏晶伟
中国经济报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发展

柏晶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发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这是继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后的又一次战略表述,预示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性变革的关键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实现向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平稳过渡,由此,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舞台上将更加耀眼。

何谓小康社会?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谈到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不是你们那样的现代化,而是‘小康之家”。1984年,他称“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1987年,他又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概括地讲,就是1981-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500美元,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91-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800-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从2000年开始,用30到50年的时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时多以经济指标衡量小康社会,之后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从“小康社会”逐渐演变为“全面小康社会”。2002年,中共十六大正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由此观之,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有很多,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科教、文卫等等,如人均居住面积、婴儿死亡率、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率等,但其核心是经济指标。从经济运行的结果观察,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小康目标早已提前实现,200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950美元,接近小康目标1000美元上限。而依照各个年份GDP增速基本高于政府预测目标的现实情况,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亦可期待。据统计,2000年中国名义GDP存量为10.03万亿元人民币,2016年激增到74.41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预计2017年名义GDP存量将超过80万亿元人民币,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肯定会提前超额实现。

由此可见,中共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单从经济指标上看已经落地。从十九大到二十大,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建成富裕、民主、进步、和谐、繁荣的小康社会,具备了坚实基础,这意味着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迈向现代化国家又前进了一大步。

物换星移,每当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召开,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八大,以至中共十九大,都意味着“新的历史起点”,预示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今天的历史起点有哪些特征?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中共老一代领导人设计的“小康社会”,今天的“全面小康”无疑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的变化至少可以从两个维度观察:其一,经济全面崛起。20世纪80年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急需摆脱贫困、国家要振兴图强,“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伴随着政治路线的调整,伴随着对市场规制的探索,伴随着思想理论的争鸣,所谓“增量改革”“渐进改革”“诱致性变迁”等构成改革理论的话语体系,宏观经济政策在政府调控和市场力量中寻找平衡,可以说改革的任务重于发展。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连续数年“保八争九”,经济高速增长20余年,1999年中国名义GDP为8.97万亿元人民币,2009年达到34.05万亿元人民币,即便是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中国GDP仍高歌猛进,2016年突破7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停留在解决温饱和人的基本发展需求的“小康之家”的發展水平,与当下的市场繁荣、消费升级、工业进步、技术领先、信息畅通、财富涌流,已无可比拟。今天的历史起点是建立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的基石上,这一基石上的小康社会,已经超出数量指标的基本含义,超出了在总量、增长率、人均水平上的赶超,而被赋予了全面发展的内涵。

其二,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其实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的全过程的,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不同。改革开放初期,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思想下,社会矛盾主要体现在分配不公,主要是收入分配上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公共资源垄断性加剧,政府的裁量权扩大,中国区域发展和阶层变迁的不平衡性越来越明显。在跨越式、优先发展等理念指导下,出现了像有些学者总结的“一个国家,四个世界”的情况,优质资源向发达地区集中,扩大了地区差距。尽管决策层实施了一系列振兴战略,但不可能改变资本逐利的取向,山区农村赤贫、东北持续衰落等问题一直未有根本改观。而社会阶层的分化,使相当一部分人群并没有成为改革成果的获益者。如由于城市规划的需要,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土地用作商业开发时,农民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财产权益,城市扩容引发的拆迁纠纷也时有发生;又如特大、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作为该城市的建设者和纳税人,其子女很难享有本地入学的权利;再如由权力腐败导致的司法滥权中的冤假错案。地区发展不平衡,掣肘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社会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缺乏保障,新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在所难免。值得关注的是,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新中产”,在城市中出生长大的“农二代”,那些学有所成、业有所就的“蚁族”“漂族”,那些电商、手游、自媒体、虚拟现实世界的创业者……这些新阶层正迅速崛起,他们的诉求能否获得满足,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变化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巨量增加的背景下发生的,市场经济不单使能者胜、贫者富、智者强,更根本的是改变了人们对政府、集群、组织的依附,人们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人们对“小康生活”的诉求是全方位的。因此,今天的历史起点,内涵更复杂,也更深刻。

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在与记者见面时曾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言以蔽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有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

全面小康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还要保障经济高质量和高效益发展;不仅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权、对优美环境、对精神生活的需要;不仅要保持一个较高的整体发展水平,还要实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要实现人口全覆盖、地区全覆盖。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今天看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清明上河图”,也无一不是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全面小康社会“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和谐盛世景象。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全面小康仍需攻坚克难。中共十九大提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还需打赢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任务,既是短板、弱项,也是苦战、硬仗。在距离全面小康目标只有3年的时间里,决胜三大硬仗,需要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更需要关切民意、科学施策、依法治理的实际行动。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我们相信,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会给人民交出一份充溢着“清气”的满意答卷。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发展
我家的小康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