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叙事弧线指导叙事文阅读和写作

2018-03-09 20:13吕京京
中国教师 2018年2期
关键词:弧线刘备曹操

吕京京

一、叙事文读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在叙事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是:只对情节做大略感知,在文章里寻章摘句,或者只凭所谓的经验,依据文章开头结尾的议论抒情语句把握主题,导致对文本的误读。叙事文写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对事件的详略处理不当,内容写了很多,但关键部分却一笔带过;材料详略处理与主题没有对应关系,待事件叙述得差不多了,就给文章加上一个“帽子”或贴上一个“标签”,导致主题与事件脱节,或者主题不清晰。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通过重点语句、关键段、细节描写等指导学生理解叙事文主题,或者按教案的结论确定主题。教学过程从结果倒推主题,设置多个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君入瓮”,诱导学生得出教师想要的答案,或者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用解读的多元化来解释主题的不确定性,学生得出的主题往往模糊、不通透。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一般从详略角度进行指导,教师在讲评作文时只强调学生习作中结构上的详略处理不当,每一次费心费力地写一大堆评语,但学生也不知道如何修改,作文的改进并不大。

二、问题产生原因的知识分析及解决策略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普遍缺少叙事结构的建构意识,作文时往往不加思考,导致作文结构混乱。实际上,学生在“以时间组织事件表层结构”方面是没有问題的,但文章的意义生成于“问题—问题解决—(认识上的或现实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解决”的深层结构里,在这方面我们的教学是不够的。解决的思路是帮助学生构建叙事文的结构,并在良好的结构中生成叙事文的意义。要解决学生叙事文写作中详略不当的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什么是叙事文的结构,明确叙事文结构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即让学生明确关于叙事文结构的知识及叙事文构造的思维方法。

1. 明确叙事文的结构和主题

事件是由什么构成的?简单地说,事件就是“主人公面临困境—解决困境”或“主人公面临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结构。主人公因为某种目的(动机),面临某种问题或困境,凭自我或他人的帮助,解决了问题,摆脱了困境,这就是故事的结构。

在这样的结构中,事件怎么就有了意义呢?或者说意义是怎样产生的呢?事件与意义的关系就在于主人公在解决问题方面是成功还是失败,他所用的方法是否适当,方法背后体现的世界观是否正确;读者把故事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是否对解决现实问题、困境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 依据叙事理论寻找易于操作的直观思维工具

叙事弧线是叙事文中事件或者故事的组织结构的图像化的表示,运用叙事弧线表示事件的本质更加直观。在叙事弧线当中,横轴表示的是故事的时间,纵轴表示故事的发展变化。一个完整的故事,叙事弧线一般可划分为五个阶段来表示故事的发展变化。第一个阶段是阐述或者叫背景,作者要告诉读者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即将出现的困境做好交代。第二个阶段是上升阶段,即故事的展开。这里面可以编织主人公为实现目标希望的努力,过程中主人公的困惑、隐忍和坚持,以及危机出现前的伏笔悬念等,是人物陷入困境及困境层层加深的过程,也是人物动作行为和情感力量的积蓄过程。第三个阶段是危机,它是叙事弧线的尖峰,是人物面临严峻困境所采取的行动或决定,故事此时开始出现转折。第四个阶段是高潮,这时人物将对危机采取行动,高潮是人物解决危机的一系列事件。第五个阶段是下降动作/结局,故事放缓接近尾声。依据这个可视化的弧线,可以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可以把阅读中读到的故事情节变化节点清晰地标注在弧线上面,从而准确地把握故事的结构。从图1中可以看到,在这个事件中,主人公陷入了困境,这个困境不断地深化,直到危机关头,最后解决结束。这一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而在解决困难的高潮部分里表现出来的人物特点就是文章的主题。

叙事弧线的理论虽然无法解决语文教学中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是对于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感知事件发展脉络、把握人物情感变化以及理解文章主题都有着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于一部分语文学习“悟性”较弱的学生,效果比较明显。

三、教学改进策略—运用叙事弧线指导叙事文阅读和写作

1. 运用叙事弧线把握文章结构,理解结构与主题的关系

例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时,让学生画出第8段和第9~11段的叙事弧线。从指导学生画的两个叙事弧线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都是把母亲如何处理矛盾、危机的部分写得非常详细。接着引领学生分析母亲处理除夕夜债主上门讨债和与两个儿媳妇相处艰难时不同的处理办法,以及在解决矛盾时所表现出来的隐忍、宽容、慈爱的美德,即得出文章的中心。通过用叙事弧线对《我的母亲》讲授学习,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掌握“多件事写人”的方法;知道如何处理事件的详略;学会把事件写得一波三折,知道在突出事件主题的高潮部分展开详细叙述和描写。

2. 运用叙事弧线指导作文写作和修改

讲授完《我的母亲》之后,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多件事写人作文—《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批阅完毕后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详略处理不当,具体表现为将“多件事”进行机械地堆积:每件事的内部都没有写出具体的过程,没有曲折的情节和矛盾的冲突。因此,习作讲评课上要重点讲解写两件事或多件事之间关系的要点:(1)如果作文主人公是“我”面临困境时的帮助者、引领者,困境要有所区别,困境的程度、困境的解决难度要显出差异。(2)如果作文主人公自身面临困境时的品质与行动对“我”所面临的困境、问题有启示借鉴意义,则困境、问题要有所区别,解决问题的难度要显出差异。然后让学生画出两件事里面详写事件的叙事弧线,再回去修改。

二稿返回来之后,发现有些学生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比如一位学生,新作与初稿相比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很突出的问题,指导建议如下:(1)帮助该生重新画叙事弧线,把握事件的结构和叙事重点:人物面临的问题、陷入困境的部分是“我”随父母外出旅游提出要携带电子产品;情节的上升点有两个,一是“我”与母亲“约法三章”不过分使用电子产品,二是起初两三天“我”能坚持规则不过分贪玩;困境的危机部分是有一天“我”玩手机忘记了集合时间,让父母等了“我”很久;高潮部分是母亲对“我”犯错的处理,一是当时并没有呵责“我”,保护“我”的自尊心,二是晚上等没别人的情况下再严厉地教育“我”(高潮部分母亲对“我”的教育应详写,突出母亲教导“我”做人诚信、严格自律);结局是经历这件事后“我”的领悟以及今后做人方面的变化。(2)该生两个素材的选择是合理的,两件事中“我”遇到的困境是不同的:一个是母亲在学习方面影响了“我”,教“我”学习方法,让“我”掌握了做一类数学题的方法并懂得了坚持;另一个困境是做人方面的,母亲引领了“我”,母亲在“我”遇到困难时的影响是写明确了的,但是在结尾的议论段里却不够鲜明准确,学生的议论完全脱离了两件事的主旨,这也是要做修改的地方。面批过程中该生在笔者的辅导下当场画出了叙事弧线,重写了结尾的议论段,其余部分回家去完成。

笔者还尝试用叙事弧线指导学生进行《三国演义》精彩章节的扩写,学生在扩写“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回时,问题有以下两点:

一是对情节的理解不到位。“青梅煮酒论英雄”实际上是一场波涛暗涌的心理战。应在扩写中叙述原著中没有的曹操与刘备的心理对抗。原稿有一定的扩充,但是只注重了曹操方面的扩充,没有突出势均力敌、你来我往的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二是文章没有明确的中心。原著中这一场精彩的心理战描写表现出了两位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曹操是一代奸雄,狡诈多疑,反复试探刘备;刘备在走投无路时暂时依附曹操,又在玉带诏上签了字,他处处提防小心,韬光养晦,麻痹曹操,令他放松警惕之心。在“煮酒论英雄”的故事里,他又能随机应变。对于刘备和曹操的心理描写应增加,并突出二人的性格特点,也就是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笔者提出以下修改意见。

修改1:把握原著这一章的中心,以塑造曹操、刘备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为中心。

修改2:通过画叙事弧线找准扩点,在关键处进行扩充。故事的阐述部分是曹操邀刘备来府饮酒。上升过程中,原著中忽略了曹操遥想当年征讨张绣时讲述“望梅止渴”的情节,经过和学生面批使她明白,这个情节是不能忽略的。因为曹操请刘备饮酒,名义是青梅已熟,这个理由名正言顺,而且谈起当年望梅止渴的经历,一则表现曹操和刘备的热络,打消他的警惕防备之心;二则表现曹操的自得之意。上升过程中还有两人论天下英雄的情节。在弧线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情节的高潮部分,曹操否定了刘备列举的所有天下英雄,当然刘备此举也是收敛锋芒之计。曹操道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句话,分明是想试探刘备的反应,刘备先是被吓了一跳,以至于掉了手中的筷子,但是急中生智,用打雷吓得掉了筷子的谎言遮盖过去,一来一回,鲜明突出了两个人心中的各自算计,是一场漂亮的心理战。此时两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态表情都应做细致的描写,如此一来,在故事的高潮部分也就生发了文章的主题。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分校;指导教师:北京教育学院卢杨)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endprint

猜你喜欢
弧线刘备曹操
心动杀人
不规则抽象
山鸡舞镜
冲 浪
三国演义
相面
弧线人生
弧线人生
徐庶以马试刘备
刘备的江山不是哭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