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研究和知识分析的学科有效教学策略

2018-03-09 20:12贾宇彤蔡伟
中国教师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科目标思维

贾宇彤 蔡伟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学校教育应让学生过有生命意义、有价值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认识知识背后的价值意义,理解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领会掌握学科方法,逐步发展成为具备“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广博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的合格学生。为实现上述“学校教育价值追求”,2016年至今,学校与北京教育学院的专家团队合作,共同开展“基于学生研究和知识分析的学科教学”课题研究工作。此课题以“目标单元”教学为载体,从“学生研究”“知识分析”“学科教学改进”三个层面开展研究,本文简要概述当前阶段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学生研究”的概念界定及实施方式

1. “学生研究”的概念界定

本课题指导专家—北京教育学院季苹教授给出了两种表述。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表述,即“学生研究”是在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或对某位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时,通过观察、作品分析、测试、问卷、访谈等方法诊断学生发展问题、发现学生智慧、了解学生发展需求、确定学生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的过程。另一种是更直观、更本质的表述,即“在彼岸和此岸之间研究学生”。“彼岸”是教师对学生发展目标的思考,它包括两个层面:基础的层面是“人”,即对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目标的思考;另一个层面是对学生作为“知识学习者”的发展目标的思考。“此岸”是对“彼岸”而言的,是学生相对于“彼岸”的起点。教师内心的“彼岸”越丰富,看到的“此岸”就越多;教师内心的“彼岸”越清晰,引领学生从“此岸”走向“彼岸”的方向和策略就越清楚。

2. “学生研究”的实施方式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界来划分“学生学习”的三个时段,即为课前、课中、课后。教师在这三个时段实施“学生研究”的方式、结果以及使用情况见表1。

“学生研究”的具体实施应注意五个方面。一是“学生研究”应贯穿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全过程。二是多种研究方法要穿插、灵活、综合使用。三是“学生研究”需延伸至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用课堂观察、课堂对话、中测、作品分析等方法有意识地观察学生反应和学习行为,将其作为课堂有效生成的基础条件。四是“学生研究”的内容范围要不断扩展。一方面是教师创设情境、搭设平台,让学生能充分表达自我,即给时间、给空间、给环境让学生去想、去说、去活动、去探索,学生就能有更多的信息呈现出来。另一方面是教师关注的内容可拓展至学生“语言、习作、练习、作品、态度、情感、思维智慧、学习困难、数据”等,教师获取的信息将更加丰富、更加立体、更加全面。五是课后要访谈学生,听学生反馈的信息是否与自己课前教学设计的目标、重点、难点内容相吻合;要通过学生的作业、练习、写作、测试等反观教学过程、分析就里、寻求规律、研究教法,把“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立足于“教师自身教学改进”。

二、“知识分析”的概念界定及实施方式

1. “知识分析”的概念界定

“知识分析”是解决“教什么知识”的问题,是回答“什么知识更能增进学生理解力”的问题。季苹教授给出两个层面的理论内容。一是关于“知识分类”;二是关于“目标单元”。关于“知识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关于“目标单元”,季苹教授提出,单元是实现一个教学目标的相对完整的过程,是教学过程的质的基本单位,即“三维单元”,它包括知识单元、方法单元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单元。

2. “知识分析”的实施方式

课题组研究认为,“知识分析”的具体落实应关注五个方面。一是深入学习学科课程标准,研读、理解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实施建议等,真正把课程标准作为学科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据此研究教材。二是梳理学科教学内容,把学科教材作为学科教学的载体,整体认知教材内容,建构知识体系。三是在课程标准的统领下,在深入分析梳理教材的前提下,依据学生初中学段学习特点、认知发展规律建构学生学习进阶规划。四是依据学生发展需要、成长规律及学科课程标准,将学科内容划分为目标单元。有的学科是按事实知识层面划分,有的学科是按方法知识层面划分,有的学科是按照情感态度价值观单元划分。五是在目标单元中划分课时内容,再根据“学生研究”的结论,确立课时目标,做好相应的教学设计。这样,教师不但关注事实层面的知识,还进一步探究概念、方法、原理以及知识背后的价值,并据此梳理教学脉络,使知识的本质属性及价值意义得以显性呈现,以便将知识教学与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理解力的提高结合,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三、基于学生研究和知识分析的学科有效教学策略

“学生研究”和“知识分析”的深入开展,最终指向学科有效教学,具体做法包括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设计转变、思维工具使用、教学技术提升、学习评价引领这五个方面。

1. 教学目标设定

在设定教学目標时,关注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认识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科育人目标;关注学生个体知识基础、认知基础、方法基础、能力基础、情感基础;关注学习群体的团队基础、氛围基础、环境基础、合作基础等。

2. 教学设计转变

依据“学生研究”和“知识分析”的研究结论综合思考教学设计。设计立意从知识逻辑转向学生学习逻辑;设计依据从知识内容转向学生的思维起点和思维走向;设计脉络从教师的教学环节转向学生的学习路径;设计达成从知识落实转向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增强“教学活动目标指向意识”,活动设计强调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难点的突破,强调活动中学生要有充分的思维活动,要有课堂生成和学生能力发展点。

3. 思维工具使用

长期以来,学科教学呈现事实层面的内容较多,而思维的脉络、事物的本质规律、学科方法往往是隐形的。教师需挖掘、使用思维工具,将思维过程、思维逻辑、思维脉络予以呈现,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章可循、有法可学,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学习困惑点。例如,语文学科运用“叙事弧线”解决“阅读学习与写作学习割裂的问题”,英语学科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历史学科运用“时间轴”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等。endprint

4. 教学技术提升

教学技术此处指教师在教学中广泛使用的结构化板书、问题串、个性化笔记指导等。

板书中蕴含着课堂师生对话的主旨与精髓,蕴含着师生思维跟进的脉络与流程,蕴含着师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课堂板书需向“结构化板书”“生成性板书”转变,以此推进学生“探究意识”“系统思维”“审辨式思维”的提升。

“问题串”是教师围绕某一探究话题,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搭设思维阶梯,并予以设置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师通过课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适时点拨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亲历真实的思维路径,感知真实的探究过程,从中生成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概念,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生发、滋养,扎根于学生内心世界。

指导学生生成“个性化学习笔记”。“个性化学习笔记”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性化学习笔记”的生成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延伸至课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思、补充、提升与拓展。二是“个性化学习笔记”的内容有“相对统一”和“个性自主”两部分。“相对统一”部分主要记录“结构化板书”内容及课堂核心概念、主要方法、典型例题等;“个性自主”部分主要记录个人课堂思维困惑点、思维闪光点、思维脉络及“相对统一”部分的批注,同时涵盖课下自主学习过程中个人归纳、总结、提炼、感悟的相关内容。三是“个性化学习笔记”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笔记中有绘画、有摘录、有剪纸、有图片、有文字等,能体现出学生的智慧与才能,体现出学生就自身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适合的方法来学习,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5. 学习评价引领

教师运用“学习评价工具”引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修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例如,教师设计并使用“学习型试卷”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学生解题时,要历经进入情境、识别问题、搜寻检索知识体系、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并予以准确解答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學生学习的过程,是引导学习方向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

过程。又如,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评价量表并予以使用。这种方式促使学生明晰评价标准、积极参与自评与他评、在评价中反观自身学习情况、客观查找学习漏洞或不足,能增强学生主动反思、客观评价、自主调节、自我修正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分校)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目标思维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