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数学:让思考真正发生

2018-03-09 20:08涂玉霞
中国教师 2018年2期
关键词:原汁蛋糕数学

涂玉霞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时常听到不少学生在诉苦:数学太难,数学太枯燥,数学太无聊……他们对数学的抱怨、害怕甚至恐惧中外皆然,这几乎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美国数学教授阿瑟·本杰明甚至把“消除数学恐惧症”,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那这一症结在哪里?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让我发现,原来是一些教师把数学课上成了“刷题课”“灌溉课”“记忆课”:这个题这样解,那个题做的时候分这样几步,这道题直接用公式……这不是要把天真活泼的学生当成技工、程序员乃至大容器吗?他们哪来的真正思考?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学科教师只有掌握了它,才能让学科的育人价值闪闪发光。比如,体育课用来强健体魄,语文课用来厚积薄发,音乐课用来载歌载舞,而数学课则是用来发展思维,故:不思维,无数学。

原汁数学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学真数学,做真思考。那什么样的数学课才能成为原汁原味的数学课呢?要在三“找”中凸显三“原”。

一、找“勾子”,凸显数学原型:生活、经验

这个“勾子”是什么意思?就是知识与生活、理性与经验、旧知与新知、理论与实践等的联结。通过联结,让死的知识鲜活起来,让抽象的知识具体起来,让枯燥的知识生动起来。

1. “勾住”现实生活,让学习有价值感

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天生对与自己生活相关联的有意义、有意思的事物感兴趣。因此,原汁数学课堂提倡大数学观,从丰富的生活中汲取学习素材,找到数学原型,从而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

例如,我工作室王芳老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内容的原汁数学课堂场景是这样的:

前两天,老师回了一趟老家,正好赶上帮妈妈卖小麦。利用商贩的磅秤,老师先称了称自己的体重,是56千克。老师的妈妈称了称自己,是52千克。然后,老师和妈妈一起称了称,是110千克。按照两人单独称的重量来计算老师和妈妈的体重之和,应该是56+52=108(千克)。但当两个人一起称时,为什么不是108千克?秤中藏有什么“猫腻”?谁来猜一猜或算一算?

生1:加数+加数=和,但这里两个数的和与秤的总重量不相等,一定是秤有问题。

师:是啊,你真会思考,利用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分析得出秤有问题。站在商贩的角度想一想,如果要在秤上做点“文章”的话,他会把实际的物品称得轻一些,还是重一些?

生2:当然是轻一些,这样他可以把农户的小麦总数秤得比实际轻一些,从而少付农户小麦钱。

师:分析得相当好,根据这些数据仔细推算一下,商贩是怎样在秤上做“文章”的?

生3:商贩有可能把每次称的重量少2千克。当老师秤的体重是56千克时,实际应该为58千克;当妈妈秤的体重是52千克時,实际上应该是54千克。所以,当妈妈和老师一起称时,会比实际之和少2千克,为58+54-2=110(千克)。

生4:其实,实际重量应为112千克。

……

这里呈现的材料与我们以前见过的材料有什么不同?它具有现实性,既具有生活的真实,又是学生熟悉且有经验的;它具有数学味,学生的生活经验蕴含着数学实质的种子;它具有发展性,提供了用数学知识解释现实现象的机会。

谈到数学生活化,许多教师认为就是从生活中找到相关数据或者随意编造故事情境,将其运用在教学之中,这是有失偏颇的。学习的最大快乐在于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智慧,为此教师要尽量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

能力。

2. “勾住”已有经验,让新知有生长点

数学学习呈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二是人在认识对象时总是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且后续学习总会影响对先前学习对象的认识。因此,教师教学要尽可能地运用旧知重新主动构建新知,才能使新知稳稳

立住。

例如,我工作室杨利雄老师“百分数”内容的原汁数学课堂场景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三种规格的蛋糕(见图1)。

师:有位顾客要买最大的,你推荐几号蛋糕?

生:推荐3号,因为3号最重,是50克。

师:从蛋糕的重量上一眼能看出,3号蛋糕最大。

师:如果另一顾客想吃最甜的,他应买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生1:推荐3号,3号含的糖最多。

生2:3号不是最甜的,只看一个数据不能说明3号最甜。

生3:我们应该先求出每款蛋糕的含糖量,再来进行比较。

师:到底哪种蛋糕最甜,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比较?

生:1号蛋糕的含糖量是 ,2号蛋糕的含糖量是 ,3号蛋糕的含糖量是 。

师:这样能一下子比较出来吗?

生:需要通分,含糖量分别为: 、

、 。所以2号蛋糕最甜。

师:类似 、 、 这样的分数,我们还可以写成:15%、16%、14%,即我们所说的百分数。

百分数的根在哪里?分数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分率,二是表示具体数量,而百分数是表示分率的分数的特殊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其进行分析、澄清、引导、回应,实现学生对旧知的创造性转换、沟通、交融。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看作学生对知识原有基础的发展或转变,而不是新信息的点滴累积。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学生借助成人或更有能力的伙伴的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两者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原汁数学课堂设计的教学问题,紧紧扣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暴露学生的前概念,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并衍生新知识,让新知有生endprint

长点。

二、找“路线”,立足数学原本:抽象、推理和转化

要做一桌美味佳肴,办好食材后,我们需要通过煎、炒、烹、炸、溜、煸、焗、蒸等方式把它做成可口的菜肴。数学学习也是如此。“勾住”好的知识和经验,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到合适的路线,把它变成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的原本是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成分,对其做符号化处理,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符号化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抽象化处理,以推理方式尝试建立和使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并将其发展为更完善、更合理的概念框架。

1. 抽象:明线到暗线的过程

抽象是一种更高级的理性,它的过程大体是这样的:从解答问题出发,通过对各种经验事实的比较、分析,排除那些无关紧要的因素,提取研究对象的重要特性 (普遍规律与因果关系)加以认识,从而为解答问题提供某种科学定律或一般原理。简言之,就是:分离—提纯—

简略。

例如,我工作室程丽云老师“搭配”内容的原汁数学课堂场景是这样的:

现在,我们来看教师如何设计问题(见图2),以帮助学生找到路线进行抽象。

问题1:每次都这样画图多麻烦,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第一次抽象:把物品用字母或者数字代替)

问题2:每件上衣都可以与3条裤子搭配,2件上衣表示有几个几?你们能够用算式表示这种搭配关系吗?(第二次抽象,用算式表达图示)

问题3:小红同学的衣服有6种穿法,小朋友猜一猜,她可能有几件上衣、几件裤子?(第三次抽象,用算式来解释方法:6=1×6;6= 2×3。1件上衣,6条裤子;6件上衣,1条裤子;2件上衣,3条裤子;3件上衣,2条裤子)

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不同,我们对数学抽象不能做“一刀切”的要求,但应让学生感知到抽象的过程,这是思维在碰撞、交织的利好机会。《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句著名的话:“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教师掌握着知识的优越条件,但要防止知识诅咒(以为自己表达得很清楚,但别人却不知晓),学会用搭梯子的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抽象的

过程。

2. 推理:由大到小或小到大的过程

逻辑推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归纳推理,二是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由小到大的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演绎推理是命题内涵由大到小的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一般表现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模式。

例如,针对“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原汁数学课堂场景,提出:(1)这是刚才剪开的正方体展开面(见图3),你们能够在这些展开图中用“上下左右前后”来表示各个面吗?(2)是不是只要是6个正方形的展开图就可以围成正方体?下面这两种展开图(见图4)可以围成正方体吗?为什么?

这两类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推理的方式进行解决。相邻必有重合点,对面没有重合线,可以得出规律:每行相间是对面,再看Z端找对面。所以,分析展开图的情况(小前提)时,可以依据这个大前提确定结论。

许多教师认为上好这堂课很难,学生很难听懂,会采用分类的方式开展教学,这虽然有其可取之处,这一环节也是需要的,但是要让学生有了充分理解才去记忆,正如先有算理再有算法。

3. 转化:A类到B类的过程

原汁数学的课堂,数学教师的每次新授都是在帮学生找到一个转化点,或把未知条件转化为已知条件,或把一个综合问题转化为几个基本问题,或把不易懂的内容转化为熟悉的内容。

例如,在讲授“等差数列”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原汁数学课堂场景。小学数学拓展内容中,等差数列求和的讲授内容最难,不是因为计算繁杂,而是由于学生求项数有困难。虽然有求项数的公式:(末项-首项)÷公差+1,但学生根本不懂为何要这样算。如果把它转化为植树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多少棵树=多少

个数。

师:我们在每个数上栽一棵树,一共有多少棵树?

生:从第3米开始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一直栽到102米,所以总长是102-3=99(米),间隔长是3米,所以树应该是:(102-3)÷(6-3)+1=34(棵)。

师:树的棵数与数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这时学生很快就会发现,相邻数的差=相邻两棵树的距离,棵数=(最后距离-起始距离)÷间隔长+1,所以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公差就是间

隔长。

转化过程中,努力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方法的迁移,从而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三、找“钥匙”,凸显数学原则:严密有理

思维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是获得智慧,获得经验,获得思想,然后用它们来解决更多的问题。因此,每节数学课不唯“钥匙”,但要有“钥匙”。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说:数学是研究千變万化中不变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数学学习的“金钥匙”,凸显出数学的严密有理。

例如,在讲授“解决问题”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原汁数学课堂

场景。

师:当当文具店里,同样的钢笔每支5元,每盒40元(10支),涂老师准备买9支钢笔,奖励给书法比赛获奖的同学,你建议老师怎么买?

生1:买一盒,只要40元,如果单买9支,要45元。这样我们可以多得1支笔,很划算。

生2:老师,为什么同样的笔,买10支比买9支还要便宜些?

师:这是个好问题。商家经常会搞一些促销活动,整盒(整袋、整包)的商品单价会便宜一些。以后买东西时,如果商品质量一样,你们可以怎么做?

生3:谁划算,我们就优先谁。

师: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只要合理安排,就可以让我们少花钱、办endprint

好事。

又如,学校组织20名教师赴武当山参加全国书法比赛,如何租车会比较合算?(大车一辆5000元/12人,小车2000元/4人)

生4:首先考虑谁划算就优先谁,大车每人只要400多元钱,小车每人要500元,所以我们尽量租大车。19个人需要5000×2=10000(元)。

师:两辆大车可以坐24人,空了5个位置看上去有些浪费。

生5:小车刚好可以坐滿。20÷4=5(辆),5×2000=10000(元)。这种座位不浪费,钱一样多,我觉得好些。

师: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生6:这两种车都租用。20=12×

1+4×2,一辆大车,两辆小车。5000+

2000×2=9000(元),钱用得少,座位也没有多余的,避免浪费。

师:是的,全部用大车会浪费座位,全部用小车会导致每个人的车费增加,所以可以找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先就大车,剩下的安排到小车上去,两边来凑。

通过比较不同方案,重点是传递给学生一种策略:安排要既经济又合理。本节课的钥匙则是:算单价,谁划算,优先谁;如浪费,要调整,两边凑。

对于合理安排时间的教学,应侧重让学生知道如何巧妙安排,同时做一些事情,从而节省时间。可以用流程图表示做事的次序,让隐性思维显性化,从而得到本节课的钥匙:先排序→再安排;同时

做→省时间;流程图→写关键。

《高效演讲》一书讲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那就是好的演讲特别要注意三个环节:坡道,巧妙开场,一句话引起听众的最大兴趣;发现,循序渐进,刺激听众主动发现演讲要点;甜点,完美收尾,让听众记住你的演讲。在我看来,数学的“钥匙”就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甜点,让他们获得解决诸多此类问题的乐趣。

学数学的过程原本是一个智力还原的过程,是一个灵魂冒险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本质上,学数学与搭积木是同一类别的智力游戏,充满想象,充满诱惑,充满惊险,充满喜悦,兴味盎然,精彩无限。我们希望通过原汁数学,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刻板印象,解除学生学数学的烦恼,让数学学习回到它的本来状态,回到简单,回到朴素,回到生活,回到有趣,让思考真正发生。

原汁数学,一言以蔽之,曰:思无穷!

责任编辑:孙建辉

zgjssjh@126.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原汁蛋糕数学
石榴果醋加工方法
创意蛋糕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切蛋糕
做蛋糕之前
料榨行业进入原汁机时代
品群众路线“原汁” 尝教育实践“五味”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