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天枢
摘 要:台门是绍兴市独特的传统民居。以吕府为例,本文首先介绍了台门建筑形式以及吕府的保护、留存现状,并探索性总结了台门社区中产生的独特交流方式,阐述台门的建筑学、历史学价值与当前所面临的困境:随着现代民居在建筑中布设管线、下水越来越多,潮湿气候对原生木材不断侵蚀,台门的复兴在近几十年尤为关键。对于这些困境,本文总结参考了与绍兴台门具有类似的发展历程的北京四合院和福建客家土楼:它们分别经历了与现代化城市规划产生矛盾、原生功能缺失,而后经研究内涵、修缮建筑,重获活力的历程。最后,本文在台门建设、修缮和后期管理方面,对商业化驱动、社区文化复兴方面给出建议。
关键词:台门 历史建筑 社区文化 吕本 绍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2(c)-0068-03
绍兴有很多令人羡慕的资本。斑驳的古城墙,沉默的石桥,桥下潺潺的河水,河畔活力依旧的老街,还有街上低矮的、高大、整齐的绍兴民居。在所有绍兴民居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台门”。“绍兴城里五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有三千零”,这些赞词描述了绍兴台门繁荣过往[1]。《汉语大词典》中记载了台门的两种含义。一是指由古代贵族、国王构筑,因高而显贵的建筑(《礼记·礼器》);二是指民间尊者所筑高大的门,泛称台门(《通俗编·居处》)。随着历史发展,台门的内涵逐渐扩展,更包含规模较大的“前店后住”式民居,如当铺、布庄等[2,3]。
1 吕府台门
1.1 吕府概述
台门具有一般江南民居的特点,且受到区域地形、水泽分布的影响。台门一般临街、临河而建,如何在河与街之间辗转腾挪出舒适的人居空间,同时利用好二者的交通要素,是台门的设计艺术[4]。在绍兴市越城区新河弄北侧留存有一座规模巨大、始建于明代的台门建筑群,名为“吕府”。随着时代变迁,吕府被分割成为数百户人家,部分产权同时出让,即使同一间大厅也被人为割据,形成吕府建筑群。纵使如此,与仅仅一河之隔、却被太平天国夷为平地的伯府相比,吕府能有如今风貌又是幸运至极。由于吕府台门建筑群规模较为庞大,保存较好,内部形成了独有的台门社区系统、交通网络。
1.2 正厅构筑形式
吕府之中仅留存一间大厅保存了原本风貌,称为正厅,即永恩堂(图1、图2),它是研究台门建筑格局的最佳“标本”。正厅面宽36.50m,進深17m,共分7间,迄今于其中可见的包括屋顶梁木、御赐牌匾。永恩堂外观庄重,于厅中抬头可望见精巧的房梁结构,用材硕大,曲面圆滑,椽梁之粗接近成年人环抱。表面的花纹采用单线勾勒并内填颜色,虽然颜料已经褪去,然据其轮廓尤可窥见其工艺繁复,技艺精湛令人惊叹,是明代建筑的标本之作;前厅正中央有两块精美的御赐牌匾“永恩堂”“齿德并茂”。更幸运的是这两块牌匾是原物保存,让人感受到历史厚重。屋顶的飞檐、黑瓦形式如挑檐、腰檐、披檐等都是以防雨水淋湿墙面为基本功能,形成一定屋顶坡度以导流雨水。
1.3 吕府民居
除永恩堂外,吕府还有成片民居功用的台门。这些台门未经商业化运作,江南传统民宿生活形态得到了极好的保留。吕府民居外部墙面、装饰由政府主导修缮,但一定程度上收到江南湿气、蛀虫的影响;而居民对其余部分进行改造,尤其是院落重整、内部重建,造成较大破坏。吕府居民以老人为主,他们大致上延续传统的生活方式。但是未来,若要适应全新的生活、内外交通衔接,势必要对现有建筑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造,如何在保持古建风味与内涵,发挥台门原生优势的同时使其宜居宜业,抑或是改变台门功能,需要规划师、建筑师共同思考。
1.4 建筑群到社区
由于建筑群规模较大,吕府中的居民形成了独特的台门社区。部分台门在现代采用了全开放式院落、半封闭式门斗结构,产生更多的“公摊”区,邻里交流更加通畅,漫步在各个院落中可以享受到花园般的生活气息。半封闭式的门斗、门后躺椅是新的亲密区域;而开放式院落与外界没有任何物理、视觉上的隔阂,给友好沟通、社区外交流带来了无限可能。
2 台门生存现状
台门的留存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民居建筑结构改造、建材腐坏、社区文化缺失等。
一是建材之颓。台门建筑,以土、石、木为主的建材、铺装特性使其需要定期翻新、维护。以永恩堂为例,主要破坏因素包括年久失修和自然原因:如院落、树木、杂草自然生长。而个人居住的台门则极少得到政府修缮资金支持,由个人修复内饰、政府维持外部。所幸绍兴人对于台门建筑感情深厚,大多数院落、外饰的材料与形态保存完整。
二是街区之殁。独特的台门邻里文化是绍兴民居之魂。随着台门原有居民构成、建筑功能的转变,这种邻里文化逐渐消亡。互联网、现代物流、交通让隔绝较远的住民天涯比邻,因此,当有了更多交往选择时,原本亲昵的邻里关系、家族羁绊相对淡化。
三是城规之围。随着历史的发展,绍兴城市扩张、交通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为了建设合理的城市格局与通畅的交通网络,必然要对部分建筑实施拆迁。对于散点分布的台门,若与城市规划冲突、文化价值有限、维护成本较高,则很可能面临拆除的结局。
3 国内历史建筑保护策略
3.1 与现代城市发展冲突:四合院研究与保护
北京四合院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是镶嵌于国际化大都市中心的传统民居。她流传至今,成为世界公认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中国历史建筑研究的珍贵样本。四合院经过3000多年的发展,部分建筑曾受到严重的破坏,有的甚至被墙体分隔为两个部分。而在现代,随着家庭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迁,四合院的宜居性进一步受到挑战[5]。
从研究利用手段来说,北京四合院单体功能、建筑格式都已经获得了极度细致的研究,从大门、影壁、倒作房的大型构筑物,到房间内灶、床、柜的摆放,甚至人物起居,历代主人、故事,无不了解透彻,让四合院成为北京历史的见证者,故事的讲述人。从规划保护来说,传统四合院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一些四合院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有一些被拆除,但总体来说,大部分的四合院经过修缮和现代化改造获得留存[6]。
3.2 原始功能退化:客家土楼复建与传承
福建客家土楼最初是一种附带功能的民居:防御外敌、囤积粮食、饲养牲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第36处世界遗产。如今,客家民居的功能性,已经退化,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不复存在。聚居者的成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本地居民,还有慕名而来的游客、管理人员、外来个体户等,整个社区活力十足[7]。
土楼复兴是通过内涵挖掘和建筑复建实现的。在“申遗”成功后,工作人员立足本土深挖客家韵味,土楼的文化品牌和建筑底蕴获得了进一步的研究。永定先后推出的客家风情歌舞集《土楼神韵》、歌剧《土楼》和交响乐《土楼回响》被称为“土楼三部曲”,在海内外兴起“土楼旋风”。据统计,2017年,永定土楼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522.8万人次、同比增长10.1%。
4 台门保护策略
4.1 建筑复兴
由于台门建筑年代久远,构筑形式无法适应现代建筑对电力、通信、安保、消防、给排水等需求。当前,大部分臺门通过改造墙体、拆除院落等腾挪空间装配变压器、水箱;将强电、弱电线缆用电线杆架空;改造内部墙体,设置给排水或安装楼梯等。这种居民自发的维护修缮方法对台门格局、生态造成了较大破坏。对于这些建筑,应当考据其本身结构,予以复建。
4.2 内涵挖掘
台门独特的内部院落结构,外部水陆交通以及居民的共同社区利益,营造了台门老街独特的社区文化氛围。社区精神是台门老街的真正活力来源,台门、老街空间为户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居民既可以隔街相望,也能走街相访。台门的邻里交互模式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街道条状交换空间、斗区舒适交往空间、内院亲密交流空间。尊重原著民生活方式、探索台门“家”文化是台门长久留存的必然要求。
4.3 风貌协调
风貌是台门魅力最直观的展示部分,这一部分关系到漫步其中时的场景认同和沉浸感的塑造。一是建筑格局协调,对民居型台门的生活型场景要素实施保护,如街巷尺寸、建筑外饰、草木分布等;对商户型、混合功用型台门,以仓桥直街台门为例,除了严格控制重点保护建筑的形态、功用,对于整条街的风格、商肆开设要进行协调,如文印、理发、美容、幼儿园等应逐步迁出,对传统酒楼、手工艺作坊、画馆等予以扶持、保留。二是装修细节。对晾衣绳、空调外机、霓虹灯箱、金属卷帘门、过于鲜艳的广告牌等明显影响古城形态的构件,应予以取缔,推广烘干机、旌旗、牌匾等。
4.4 分类管制
绍兴台门构造、功能各异,保存现状各不相同,因此针对不同的台门,应实施不同的复建、管制对策。对于古城区、古镇如仓桥直街、安昌古镇等已经经过修缮,具有一定商业、文化利用价值的台门,应采取定期建筑维护,亲昵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具有较高人文价值、但是损毁严重甚至已经完全倾塌(如伯府)或现存功用对建筑产生较大破坏的台门(如吕府)应当依据原有格局实施原材重修、原址复建。对于复建台门的功能,可以深度挖掘其历史故事,建成人物文化馆,城市建筑历史馆;亦可以参考四合院,进行现代化住宅改造,建成高品质的台门民居,如图3所示。
5 结语
台门作为绍兴特色建筑的重要印记,见证和延续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信息。如果说一个台门院落记录了一个名门旺族的兴衰故事,建筑风貌,那么一条由台门构成的古街、或是一片台门组成的街坊则是绍兴的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发展需求、挖掘台门文化内涵、让台门承担城市功能,让古城发挥绍兴独有的魅力而不落江南古建筑之窠臼,讲好台门故事,是绍兴市古城保护、复兴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水根,陈祖铨.绍兴古村落的特征及保护[J].浙江建筑,2011,28(12):8-12.
[2] 戴思哲.明代大学士李本为什么退休后改姓吕——吕府与吕家史[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9(1):57-64.
[3] 吴钢.绍兴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
[4] 屠剑虹.别具一格的民居:绍兴台门[J].浙江档案,2016(10):
48-49.
[5] 欧阳莉莉.对现代合院居住模式的思考——基于传统四合院形制的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43):98-99.
[6] 赵玺.北京传统四合院的绿色营建经验在当代民居更新改造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7] 黄锋.客家建筑与文化融合[J].中华民居,2014(8):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