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兴起于20世纪初叶。启蒙、革命、建设、改革,与中国新闻事业息息相关、携手共进。从报刊到广播、电视、网络,从单一语言到多个语种,从民间觉醒到国家重视,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已形成多语种、多层次、多渠道的新闻传播体系,呈现出满园春色、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一、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兴起与发展
2014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出版103种,平均期发数117.52万份,总印数21443万份,总印张317683万份,总金额13724万元。①全国少数民族文字期刊227种,平均期印数129.55万册,总印数1254.50万册,总印张5848.86万张,总金额6585.82万元。②
2014年,全国少数民族广播节目播出时间合计1405.83万小时,较上年增长1.91%;全国少数民族电视节目播出时间1747.61万小时,较上年增长2.46%。2014年全国少数民族广电总收入4226.27亿元。③从中央到地方,包括省(自治区)、地(州盟)、县(旗)共办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壮、彝、傣等2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电视节目。少数民族广播电视已成为党和政府与少数民族群众的沟通桥梁和情感纽带,是我国新闻事业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军。
二、初创时期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当时已有一些成果问世,创建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如成立于1981年的内蒙古新闻研究所。内蒙古新闻研究所,当年作为全国唯一的一所省(区)级的专门研究机构,还创办了蒙古文版和汉文版的新闻业务刊物《新闻论坛》。1988年11月上旬,中国少数民族新闻研究会(现更名为中国报协民族地区报业分会)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成立。该会系全国性的新闻学术团体,并创刊《民族新闻界》(初名《民族新闻》)作为会刊。这个研究会的影响十分广泛,尤其在新闻业界。
内蒙古乌兰察布日报社原副社长兼副总编辑马树勋(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新闻学的开拓者。他的主要著作有《民族新闻探索》《民族新闻纵横谈》《民族地区采访经验谈》《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概略》等。其中《民族新闻探索》获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二等奖。 进入20世纪90年代,少数民族新闻研究获得初步发展。1994年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引起了新闻界和新闻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96年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就连全球知名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也收藏了这部著作。199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白克信(回族)、蒙应的《民族新闻学导论》,填补了少数民族新闻学研究的一项空白。1998年出版的《内蒙古日报五十年》论述和总结了我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省级党报《内蒙古日报》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和办报经验。
三、发展中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
进入21世纪,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研究,占领了更大的研究空间,取得了更加豐硕的成果。
白润生撰写的学术论文《承载民族梦想: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的百年回望》,全文译为英文发表在2017年第4期总第67期《中国民族(英文版)》。这是我国第一次向国外全面系统介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发展概况。据不完全统计,公开出版的著作有50余部。
(一)史学著作
史学方面有林青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广播电视发展史》(200())、周德仓撰写的《西藏新闻传播史》(2005,获第五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和《中国藏文报刊发展史》(2010)、白润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2008,获国家民委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和《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2008,获2011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帕哈尔丁(维吾尔族)撰写的《新疆新闻事业史研究》(2009)、张丽萍撰写的《内蒙古民国报刊史研究》(2014)、马成鸣(回族)撰写的《传播构建现代民族共同体——近代回族报刊<月华>研究》、于凤静撰写的《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2017,获中国新闻史学会主办的第四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方汉奇奖三等奖)等。
(二)实务著作
实务方面有牛丽红撰写的《新闻报道中的西北民族问题研究》(2007,获甘肃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新形势下舆论引导新格局——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研究》(2017)、刘世树等撰写的《走向辉煌——新时期中国民族市州报发展谋略初探》(2011)。
(三)理论研究著作
理论研究有张小平撰写的《民族宣传散论》(2005)、邱沛篁等主编的《西部大开发与西部报业经济发展研究》(2008)、王晓英撰写的《民族新闻传播简论》(2013)等。
(四)纪念文集著作
周年纪念著作、文集有张小平等主编的《实践与思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广播55周年》(2005)、莫树吉主编的《走向辉煌——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四十五周年巡礼》(2004)、白润生撰写的《白润生新闻研究文集》(2004)和《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白凯文少数民族文化文选》( 2014,获“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第二届组委会特别奖)、周德仓等主持的《西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文集( 2013结项)、白贵(回族)任文京主编的《华文出版与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之建构与融通》(2018)等等。
(五)传播学著作
传播学著作有张宇丹主编的《传播与民族发展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2000)、益西拉姆(藏族)撰写的《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2002)、田建平撰写的《元代出版史》(2003,2004年获河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专著类优秀成果三等奖)、郭建斌撰写的《鄂伦春族:黑龙江黑河市新生村调查》(2004)和《独乡电视: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2005)及《寻找格桑梅朵——西藏昌都地区流动电影放映田野研究实录》(2015)、阿斯买·尼亚孜(维吾尔族)撰写的《新闻传播与少数民族受众》(2006)、赵丽芳撰写的《存异求同——多元文化主义与原住民媒体》(2008)及《民族语言媒体研究功能、效果与受众》( 2016年)》、徐晓红撰写的《民族地区媒介素养引论》(2010)、庄晓东等撰写的《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2010)、孙信茹撰写的《广告与民族文化产业》(2011)、高卫华主编的《民族文化传播与地方社会发展研究报告》( 2011)、岳广鹏撰写的《冲击、适应、重塑:网络与少数民族文化》(2012)、李克撰写的《冲击碰撞下的交流与融合——西北民族地区大众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2013)、朱杰撰写的《徘徊与踌躇中的抉择——西北民族地区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研究》 (2013,获甘肃省第十四届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南长森撰写的《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2014)、张硕勋等撰写的《大众传播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变迁——以甘肃藏族地区为例》(2015)、金玉萍撰写的《电视实践:一个村庄的民族志研究》(2015)、方延明的《我国藏语新闻媒体影响力问题研究》(2015)、中南民大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编的《民族文化传播研究》(2015)、陈峻俊主编的《现代媒介与民族文化传播》(第三辑,2016)、李欣撰写的《话语、建构与认同:少数民族新闻研究》(2016)、林晓华撰写的《媒介化社会与少数民族发展研究》(2017)、袁爱中(回族)撰写的《西藏民族文化传播的历史、理论与现实》(2017)、王斌撰写的《电视媒体对维吾尔族电视的影响力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2018)。
(六)工具书著作
工具书有徐丽华编著的《藏学汇志》(2003)、白润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生平检索》(2007)、周德仓整理的《 <申报>涉藏文献索引(1872——1949)》(2015)等。
(七)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有白润生主编的《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调查报告》(2010,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王斌等撰写的《少数民族地区电视传播效果研究——以西藏、新疆地区为例》(2012)、郑保卫等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报告(1949——2010)》(2012)、张志等主编的《人·媒介·社会互动与发展》(2012)等。
以上仅是就笔者所掌握的情况,难免挂一漏万。
从上述八类(含学术论文)50余部研究成果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不仅数量增加,而且研究水平显著提升。此前只是报刊史研究,此后逐渐扩展到广播史、电视史、新闻教育与研究、少数民族新闻业务及网络传播等少数民族传播学的研究。此前,大多是自选项目,进入21世纪后,既有省级项目,校际合作项目,更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研究方法上,自觉运用民族志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注重田野调查,客观描述、数据统计。不少学者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从现实生活发现问题,通过实地调查,用理论回答现实问题。诚如有的学者所言,不少成果体现出广泛而丰富的民族性,形成了中国民族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道绚丽的民族文化学术景观。
四、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日益繁荣
中國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基本由三大块构成,即史学研究、对现实的关照、理论的沉淀与提升。我完全赞成这一见解,“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建立,首先是历史的沉淀,其次是对现实的关照,最后过渡到理论的抽象,这是一般研究的规律。”从以上8类50余部研究成果来看,“建立完善的研究机制和研究格局,构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理论体系这一块,目前还是这个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2012年,我为王晓英副教授的专著《民族新闻传播简论》写的序里说,“我们越是肯定史学成果的丰富与创新,越发觉得少数民族新闻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简论》的问世,变一条腿走路为两条腿走路,‘史‘论并进,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找到了新的支撑点。”王晓英《民族新闻传播简论》的出版,虽然对“薄弱环节”有所建树,但并未彻底将这个环节由“薄弱”变为“健硕”。
从整体上看,进入21世纪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研究确实有了长足发展。研究队伍壮大了,研究成果丰富了,并且还创办了自己的学术组织。2011年7月19日,经国家民政部批准,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立。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是中国新闻史学会所属全国性的二级分支机构,也是全国第一个由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学术团体。业务范围是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教育部和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时任副院长的赵丽芳教授当选为第一任会长,内蒙古日报社《新闻论坛》成为刊发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的主要平台之一。2016年5月28日,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第二届常务委员会在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召开,在第二任会长白贵教授主持下,常务委员会就研究委员会章程、人会条件的修改,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单位及相关人员的增补和调整方案,对下一阶段学会工作及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一致决定将开办研究委员会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我相信,研究委员会将继续健全运行机制,丰富活动内容,加强与中国新闻史学会的联系与配合,进一步团结各族学者和媒体人员,共同推进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研究委员会一 定会越办越好!
注释:
①引自《2015年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年鉴社2015年版,第852页.
②引自《2015年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年鉴社2015年版,第861页.
③引自《2015年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年鉴社2015年版,第8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