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广东省国防教育办公室
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交汇期,根据总体国家安全观,制定不同地缘战略,来管控风险,始终是中国军事外交的重头戏。
南方周末记者 杜茂林
2017年,中国周边地区被多个国家搅起风浪。
“中国和俄罗斯挑战美国的实力、影响力和利益,试图侵蚀美国的安全与繁荣。”2017年11月18日,在酝酿了11个月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了属于他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第一次把中国的角色定位为美国的“战略竞争者”。
美国向印太各国放出的“风向球”,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中国的地缘形势。
在中国西南,中国遇到了挑衅者——崛起中的印度,在中国东北,东北亚形势扑朔迷离。而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不时地“蹦”出来吸引大众眼球。
“龙象之争”
2017年,一位一头白发,留着络腮胡子,戴一副细框眼镜的印度领导人,把中印边境拖进对峙境地。6月18日,印度边防部队非法进入中国洞朗地区,一时之间,“龙象之争”成为全球热点。
他就是印度总理莫迪,表面上看起来文质彬彬,却以强硬而著称。有媒体说他走路时,像个摔跤选手。在与人握手时,莫迪有时会给对方手上留下清晰的指痕,于是被称为“铁钳”。
莫迪颇为关注的中印边界线,全长三千多公里,被分成了西、中、东三段,而每一段边界,都有争议地区。令人意外的是,此次发生对峙所在的锡金段,中印双方长期以来都认为没有争议。2017年初,中国驻印度大使还提出,双方可以商谈锡金段的边界条约,争取实现边界谈判的早期收获。
“印度采取的这一军事行动,动摇了中印一直以来在边界问题上的某些共识,比如不让边界问题成为影响两国发展的绊脚石。”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亚问题专家韩华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1962年,中印两国就曾因领土争端爆发过战争。五十五年过去了,双方的边界线仍然未定,领土争端成为中印关系发展的“绊脚石”。
印度的非法越界行动,看似出其不意。但在军事科学院中美安全中心主任赵小卓看来,印度的行动显然经过了充分的筹划。
“就我个人的看法,印度军队进入中国境内,而且长期滞留不走,他最想达到的目的就是维持现状。”赵小卓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个地区对印度来说,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和敏感,因此很难接受此地现状的变动。即使是在中国自己领土范围内修建公路都会被印度认为是破坏现状。”
事实上,印度的突然发难,绝非无迹可寻。
2017年5月,在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美、日代表团均有出席,而作为南亚最大国家的印度却缺席了本次论坛。
除此之外,中国和巴基斯坦交好始终让印度如鲠在喉。印度就曾公开反对“中巴经济走廊”。显然,中国已逐渐被印度视为南亚秩序最大的挑战者。
美国的印太战略则让印度看到了希望。无论是美、日、印三国精心设计的“马拉巴尔”联合军演,还是美国把印度定位为“重大防务合作伙伴国”,都增强了印度挑衅的底气。赵小卓表示:“印度在现有国际体系中属于‘香饽饽,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美国和日本都想拉拢印度。”
在美国的印太地缘版图中,日本是东部支点,澳大利亚是南部支点,而印度则是不可或缺的西部地点。
长期以来,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民众普遍以为,印度是中国全球政治经济新格局中的战略伙伴,是中印双边层面彼此重要的经贸伙伴。而洞朗事件则充分暴露了印度对华负面的战略考量。
2017年8月28日,中国外交部表示印度军队已经撤回境内,中国军队将继续在洞朗地区巡逻。
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提醒印方从此次事件中汲取教训,切实遵守历史界约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与中方相向而行,共同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
只不过,过去两个月的尖刻言辞,能够让中印两国关系回到从前吗?
洞朗对峙之后,随即而来的金砖峰会,仿佛让热闹的中印边界安静了下来。然而,从事后多家媒体的报道来看,中印两国在边界上,仍然有所行动。
在韩华看来,中国必须重新对印度进行评估,然后再制定自己的南亚战略。如果双方不能重建共识,出现面对面对峙的情况可能会增多。
东北亚:危险的赌局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在《历史的惯性》一书中预测:东亚地区将可能在2023年成为世界中心。在他看来,东亚地区既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区,同时也是海洋争端和战略竞争较为激烈的地区。
“亚洲各类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带来的权力东移和权力分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义桅教授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
东北亚,作为东亚所属的二级区域。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金一南少将认为该地区是“全世界经济活动最密集、产生财富最集中的区域,同时又是军事对峙、冷战思维最严重的区域”。
整个2017年,素有“冷战活化石”之称的朝鲜半岛,一次次阴云密布。朝鲜进行核试验并试射弹道导弹,美韩实施空中演习。各方针锋相对、剑拔弩张。
南方周末记者统计发现,2006年以来,联合国安理会已经通过了10个对朝决议,最近的一次正是2017年12月22日。每次严厉制裁的背后,朝核问题的核心却依旧未变。美韩走得越近,半岛南方对北方的优势就更加明显。朝鲜的高级外交官曾经很形象地描述双方的分歧:“你要是让我放下枪,那么你们就得同时放下枪,我把枪放下你给我一枪,我怎么办?”
另一组数据,彰显了朝鲜半岛的重要性。2017年,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的8次通话中,有6次谈及朝鲜半岛问题。而在2018年的第一次中美元首通话中,就再次涉及半岛局势。
针对半岛局势,中方多次表示,愿同各方密切沟通协调,为维护半岛地区和平稳定作出积极努力。然而,在具体的沟通中,各国相互掣肘。
冰冻三尺,当非一日之寒。
事实上,半岛的紧张局势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降温,直到2010年的“天安舰”事件,使得局势又突然升温。随之而来的则是,朝鲜更为激进的核政策。
如今,驻韩美军部署了萨德系统,战略性防御武器如此大范围地云集半岛周边,在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为复杂的朝鲜半岛形势,再添了一把火。
有人形象地把朝鲜半岛比喻为“赌局”。赌局之上,自有不怀好意之人,企图搅浑局势,换取更大的国家利益。
在2017年南方周末举办的南方防务智库论坛上,与会专家就朝核问题展开热议。多数专家认为,缓和半岛局势,首先要缓和南北之间军事对立。对此,可以在中国、韩国、朝鲜和美国之间推动四方对话,接纳和帮助朝鲜融入国际社会,最终使朝核问题“软着陆”。
平昌冬季奥运会,出人意料地让半岛形势有所缓和。但是,在朝鲜半岛玩火的力量、因素和心理依然存在,半岛安全的威胁自然也不会消除。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芹向南方周末记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促成中朝自贸区,进而在此基础上,搭建一个中美朝韩四国共管的朝鲜半岛区域合作组织——“跨半岛联合体”。
令人担忧的不仅是半岛,还有散布在中国周边的核威慑。
自1945年8月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被投掷,人们就看到了核武器的巨大威力,核威慑也迅速成为“二战”后国际关系博弈中一枚重要的棋子。
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和苏联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开始向外提供技术援助,与之有关的用于军事目的的核技术与核知识的扩散也随之加速。截至目前,公开表明拥核的国家已有七个,其中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均为中国的邻居。
若加上朝鲜,中国周边的核安全管控,是必须要补上的一节课。
吉布提基地:中国走向海洋的保障
除周边地区的“风波”之外,中国对海洋安全的担忧,近几年也呈上升趋势。克制之中,寻求新作为,是中国海洋战略的基本态度。
自从2012年日本上演“购岛”闹剧以后,据环球网援引日本媒体的报道称,仅2017年一年,中国海警船进入钓鱼岛12海里航行的次数将近30次。
同时,2017年的中国空军,前所未有地增加了进入日本海飞行的次数,执行飞行任务。
“常态化巡航执法,瓦解了日方所谓‘实际控制钓鱼岛的局面。”中国太平洋学会副秘书长郁志荣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但针对中日岛争,中方必须形成研究、决策、执行、协调的一整套体系,方能在未来掌握主动,捍卫自身权益。”
诸多迹象表明,2017年后的中国,海上执勤次数只会有增不减。“我们走向海洋靠的是互联互通和合作共赢的模式,”北京大学海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胡波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要让这种模式取得成功,中国应该学会管控危机。”
2017年7月11日,广东湛江,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官兵在井冈山舰、东海岛船分区列队。这场简短而庄重的出征仪式,引发国际舆论广泛关注。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海外基地,吉布提保障基地在中国军队“走出去”进程中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介绍:“驻吉布提保障基地主要用于中国军队执行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的休整补给保障。”
从公开报道来看,这个保障基地规模不过40公顷,仅仅能够容下规模有限的武器弹药库、食品被服仓库、直升机停机坪、医院和供军舰靠泊的码头。相比之下,距中国基地10公里处的“勒莫尼耶”军营,则是美国驻非洲最大的军事基地,目前驻军四千余人。
中国自从1992年向联合国派出军事观察员以来,一直坚持在联合国集体安全框架之下,合理行使自卫权。地区维和、海外护航等成为中国保护海外利益的常规组合拳。
当然,保护海外利益,中国需要增强海外军事的投放能力,航母的建造无疑是在传递明确的信号。
只不过,中国军事投放能力的提高,必然导致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担心。相应地,这些国家也会加强对中国的安全防范措施,进而又对中国造成安全战略威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安全困境。
世界秩序被西方主导了几百年,中国近年的实力上升与重大动作,都被视为挑战现有平衡。在国际权力的竞争与博弈之间,中国接下来的安全维护之路注定坎坷。
在王义桅看来,多管齐下才能破困境。“保障海外利益安全,军事投放仅仅是其中一个选项,和当地政府、社会、国际NGO展开良好合作,以及擅长利用国家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2017年5月,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一带一路”倡议意味着,中国必须要花费更大的力气维护“走出去”的企业和人员的海外安全,保障中国的海外利益。
“‘一带一路正成为全球化、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的中国方案。”王义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自十八大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以来,中国高层第一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从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施行,到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颁布,再到十九大将“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都标志着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机制开始正式运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交汇期。可以预见,在这样的关口,根据总体国家安全观,制定不同地缘战略,来管控风险,始终是中国军事外交的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