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订单背后的“非遗经济”

2018-03-08 14:22刘嘉
纺织服装周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绣娘小龙刺绣

刘嘉

“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感受到的超过我的前十年!”说这番话时,小龙茵繡娘基地创办人钱晓丽从杭州返回到玉溪已经过去近两个月时间了,但她对首届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仍念念不忘。正是这场大会,让她体验到了“开挂”的感觉。

小龙茵通过非遗大会“开挂”了

一场成功的行业会议是思想的碰撞,是视野的开阔,更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启。钱晓丽提及的大会正是2017年11月在杭州千岛湖举行的首届纺织非遗大会,为期3天的会议集结了国家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及社会各界的领导,研究与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及非遗保护机构代表,企业家,设计师,新闻出版及媒体等各界人士,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极大的热情,共谋新时代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大计。

在这场盛会上,“共筑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的会议主题得到业界认可,在互动与交流中,业界达成共识——以完整产业链条让纺织非遗真正“活”起来。可以说,小龙茵正是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缩影和案例。

“大会上的字字句句随时浮现在眼前,相遇的每一位领导、大家、专家、非遗传承人、企业老总,都让我很感动!”钱晓丽说,这次非遗大会不仅令她开阔了眼界,见到了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传承人,使自己对绣品质量和针法技艺的认识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大会还为她和小龙茵带来更多新契机。她说,“非遗大会让我了解到,非遗并不应该是高高在上触摸不到的。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很大信心,我们的产品通过非遗大会接到了来自江苏和湖北的订单,收到了来自北京举办成果展示的邀请。”

钱晓丽介绍说,这两个订单均为家居刺绣产品,是小龙茵有史以来的最大订单,意味着至少将调动五六百个绣娘参与其中。

目前经过小龙茵初步培训合格的绣娘已有五六百人。在这里,从8岁的绣女,到成熟的绣娘,再到高龄的绣奶,成为刺绣人生的真实写照。在她们当中,经过层层培训,通过云南省级认定,并且其绣片作品经过小龙茵设计制作后进入市场化运作的在册绣娘,已经有100余人。小龙茵的这些成果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评价为“纺织传统技艺产品市场化和非遗扶贫的成功案例”。

“公司+基地+老手艺”的商业化运作

实际上,小龙茵能够通过行业会议接到订单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高效率、多资源的权威平台,另一方面则是能够引发市场关注的特色产品,以及成熟的运营模式。

据介绍,早在8年前,出身刺绣世家的钱晓丽目睹了老一辈手工艺人的艰辛,便下决心开始从事这个有意义的事业。在家人的支持下,小龙茵绣娘基地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老手艺”的运营模式,通过基地培训人才和聚集人才,再通过公司运作实现刺绣作品的商业化。

产品方面,小龙茵主推非遗刺绣产品,产品种类涉及婴幼儿用品、成人服装、绣花鞋、手绣包、家居手工艺品等多种用品,在造型和绣法上充分体现“滇绣”的特点。但钱晓丽认为,小龙茵出品的产品不仅要具有古典传统的韵味,也要有时尚潮流的气息。因此在传承云南玉溪老祖辈手工艺的基础上,小龙茵的产品特别增添了新理念和新元素。

8年来,小龙茵不只是培训绣娘、制作绣品,还打通了线上和线下渠道,实现了非遗产品的产业化“循环”。在线上,小龙茵进驻了淘宝等六大电商商城;在线下,通过云南普洱市、玉溪市的两个代理商,开设了实体店。

在纺织服装行业,非遗技艺遍布各民族、各地区,生产形式灵活多样,类似小龙茵这样的基地还有很多,为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作出了贡献。对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评价说,纺织传统工艺为加快城市化发展,建设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上,小龙茵新一年的刺绣培训班又要开班了。钱晓丽兴奋地说,“在以后的培训中,我会把非遗大会上的理念和精髓传递给更多绣娘、更多刺绣爱好者。”endprint

猜你喜欢
绣娘小龙刺绣
云南屏边“绣娘”巧手致富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绣娘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可怕的绿怪蛙
让“数”“形”结合更畅通
刺绣新生
百年古宅连心咒
小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