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晓宁
王晓宁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新华社的优良传统。穆青一向重视调查研究。1946年发表的《一部震天撼地的史诗——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用事实有力地回答了“谁最有权接管东北”的问题,这篇作品是穆青较早的调查研究实践。其后,从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的《因为分配了土地》《特殊商店》《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到改革开放年代的《历史的审判》《滇行三千里》《河南农村见闻》《人民呼唤焦裕禄》,到工作岗位上的最后一篇作品《风帆起珠江》乃至退休后的《潮涌中州》《苏南农村第三波》《跨世界的创业》等,新闻调查研究实践伴随穆青的新闻生涯。穆青对调查研究的认识不断丰富深化。
穆青1954年在《掌握政策了解实际决定报道计划成败》一文中讲到:“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报道工作的基础,没有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常常间断,都意味着宣布新闻工作的死刑。”这是穆青第一次公开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1]随后,他又从多个角度论述了调查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一)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线
穆青认为“调查研究不仅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功,我们的好传统,而且是我们新闻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整个新闻队伍建设的生命线。如果离开了调查研究,背弃了我们的好传统,我们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就有偏离正确方向的危险。离开了调查研究,我们的新闻就会失去光彩,就没有了生命力,指导性、思想性、战斗性也会丧失。”[2]他认为,新华社改革要抓的两项基本建设,一项是教育新华社全体编辑、记者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握大局,一项是加强调查研究。他说,“如果做到了这两点,新闻工作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3]他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业务建设上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是记者重要的工作方法。”[4]
(二)搞好宣传报道的需要
穆青指出“调查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搞好宣传报道,使我们的报道建立在密切联系实际、联系当前工作的基础上,从而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起到从思想上、政治上提高群众觉悟、推动实际工作的作用。”[5]具体说来, 调查研究有助于解决“报道的针对性问题”和“报道如何抓得深、抓得快的问题”。穆青认为,我们的宣传常常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产生主观性、表面性和片面性的根源在于对实际工作中究竟有哪些问题,群众思想中究竟有什么想法,心中无数,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办法就是深入实际 ,深入群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情况、重要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报道,使宣传联系当前的实际,并推动实际工作的发展。穆青认为,调查研究的深浅和掌握情况的多少同报道的深度成正比,稿件反映的问题重要不重要,是否会产生重大影响,关键在于调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只有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大量情况,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把问题讲深讲透,才不会在宣传报道上出现一阵风,才不会跟着别人“刮风”“起哄”。
(三)调查研究是造就名记者的必由之路
穆青认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培养和训练新闻记者的重要途径。“强调调查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的报道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我们记者独立思考、大胆负责的工作精神。”[6]同时,穆青还从“更深的层次”——培养记者与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角度强调调查研究,他认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问题,是记者素质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而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是培养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增强对实际工作的责任感,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从而改造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思想作风,才能够提高自己观察能力、采访能力、分析能力,才可能锻炼出在政治上和业务上都过硬的记者。因此,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培养和训练记者的重要途径,“是记者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成长的关键。”[7]
穆青认为新闻工作者的调查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西方新闻工作者搞的调查研究,也不同于其他专业工作者的调查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强调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要像‘老鹰抓小鸡’‘鹭鸶啄鱼’那样,目标是去抓新闻,抓重大新闻,动作敏捷,手到擒来”。穆青认为,“这里面也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8]穆青也在多个场合谈到了调查研究应有的态度、路径和方法。
(一)态度:以高度的责任感从事调查研究工作
穆青认为新闻工作者进行调查研究,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调查研究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实际工作服务的,因此不能只是抱着做客的态度,一般了解情况的态度,单纯地为了搜集一些可报道的材料而进行调查研究。其次,调查研究要有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调查研究中要反对先入为主的做法和主观主义的论断。穆青指出,带着框框下去套材料,找例证,合则留不合则去,是唯心主义的方法,是调查研究的大敌。同时,在调查研究中,调查和研究必须紧密结合,要多思考、多研究,学会用“两分法”辩证地分析问题。对于调查研究收集来的材料,必须进行艰苦的思考工作,“只调查,不思考不研究,其结果就会变成无目的地为调查而调查,不能解决什么问题。”[9]
(二)路径:调查研究的重点是最新情况、最新问题
穆青指出,调查研究的重点,主要应该放在最新的情况、最新的问题上。具体说来,要着重抓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抓思想。当前群众在想什么?有哪些要求和意见?对党的方针政策有什么样的想法和看法?存在什么思想问题?二是抓矛盾。新闻报道要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面上,离开抓矛盾是不可能的。在调查研究中越是善于抓矛盾,问题就会挖得越深,报道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就会越强。三是抓萌芽状态的问题。调查研究要善于发现新生事物,反映它,保护它,促进它的发展,因为一般来说,凡是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往往反映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代表着前进的方向。四是抓典型。穆青指出抓好典型的关键是要识别典型,要识别典型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就需要了解当时全国的动向和政治气候,了解其他各地的一般情况和问题,然后加以比较分析。
(三)方法:探索多种调查研究方法,提高调查研究科学性
穆青认为记者采访写作找不到新闻线索,报道起来心中无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调查研究,没能系统地掌握情况。穆青为帮助年轻记者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曾较详细地介绍过四种他认为比较适合新闻工作特点的调查研究方法。
一是蹲点,也就是建立基点。穆青认为,记者应该多建立“生活基地”,多交知心朋友,通过这些“生活基地”和知心朋友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倾听群众的心声。穆青在河南就有不少这样的调查研究基地,“七返兰考,八下扶沟,九上辉县”故事中的兰考、扶沟、辉县都是他长期以来建立的调查研究基地。穆青对此引以为豪,他在《从记者走西口想到的》一文中说:
□ 2017年12月11日至16日,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在穆青研究中心主任董广安教授(下图右一)带领下与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联合组成“重走穆青路之广东行”采访团,重温穆青“勿忘人民”的新闻理念。▲ 上图为“重走穆青路”调研组在深圳采访调研。▲ 下图为“重走穆青路”调研组在新华社广东分社调研查阅资料。
在半个世纪的记者生涯中,我结交了不少知心朋友。工人、农民战士、基层干部、知识分子各个阶层都有。就是现在,我下去采访和调研,他们一听到风声,就赶来与我谈知心话。他们到北京来,也经常跑来看我。有些人还经常给我通信,寄材料给我。我从他们那儿了解到许多一般采访不到的情况,也从他们身上不断吸取思想感情方面的营养。我就是这样来了解社会的动向、把握时代的脉搏、感受群众的感情。[10]
二是点面结合。这是记者调查研究的一个主要方法。记者的活动,不能局限在一个点上,要了解一个基点的具体细致的情况,还要了解左邻右舍的其他“点”的大致情况,了解一个地区的总体情况。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分析比较,发现问题,组织报道。因此早在新华社上海分社时,穆青就要求记者通过“情况排队”和“关系大排队”的方法深入调查研究。“情况排队”主要是针对上海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各项实际工作的情况以及各阶层群众的思想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关系大排队”是在情况排队的基础上,用党的总路线的思想结合实际,分析各项工作和各行各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关系。许多原来孤立的、局部的事物,其价值通过“排队”显现了出来,“穷记者”慢慢变成了“富记者”。
三是带着问题调查,也叫专题调查。这种方法,对于专题报道很有好处。穆青认为,用组织小分队的形式搞专题调研,是一种重要的调研方式,效果显著。既写出了有分量的调查报告,也锻炼了记者。“一个记者每年参加一次重点调查,只要经过两三年,这个记者就基本上路了。”[11]
四是广泛搜集情况,有目的地进行间接的调查研究。穆青认为,调查研究也不限于长期蹲点,日常采访都是调查研究。因此广泛收集情况、积累各种资料,积极开展社会活动,多交朋友,也都是间接的调查研究。
近年来,由于新媒体的冲击,调查研究报道面临着重重困境。一方面,调研报道通常持续时间长、过程复杂、难度大、投入多,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快速流转的舆论热点、自媒体多渠道多平台的传播导致调研报道传播效果减弱。新时代如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更好讲述新时代的新气象新作为,穆青的调查研究观具有借鉴启发意义。
(一)深化对调查研究的认识
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回顾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穆青曾指出,凡是认真调查研究就能少犯或避免犯错误,离开了调查研究,就会出这样那样的偏差。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事物,必须要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报道,进而推动实际工作的发展。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的根本要求,“不存在赚钱和赔本的问题”。报道抓得快和深入调查研究,两者也不是机械对立的。新闻要抓得快,也要靠调查研究。只有经常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才有可能在新生事物萌芽的时候,及早抓住,及时反映,否则就只是“技术上、形式上的快,而不是问题反映的快”。
(二)优化考核方法,完善有利于加强调查研究的激励机制
目前很多媒体使用同样的指标考核所有的记者、作品,这对于从事耗时长、难度大的调查报道的记者不够公平,也不利于培养优秀的调查研究记者。穆青曾在一段时间内推行“养士”政策,以非常规的形式推动名记者的生产和成长,他把一些优秀的记者(主要就是调查研究记者)区别于一般的记者编辑,给予更多自主活动空间。他们没有日常采编任务牵制,不受采访领域划分限制,主要负责深度,重大题材的采访报道。这种机制值得借鉴。可以考虑改革考核机制,为调查型记者创造宽松的考核环境,对于乐于跑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记者,可以考虑将其置于一般考核体制之外,鼓励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三)建立基层联系点,蹲点调研,“沉”基层,倾听群众心声
现在,有的记者虽然也下到了基层,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想了解基层的基本情况,了解党的中心工作在基层的贯彻执行情况,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与群众息息相通的感情,必须蹲点调研。蹲点不是调查研究的唯一方法,但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开展调查研究,首先要建立基层联系点。在“点”的选择上,穆青建议“最好是先进的、落后的、一般的三种‘点’都有”,这样才便于比较,便于全面了解基层的情况,避免用先进的 情况来概括其他。蹲点,并不是说要记者一年到头都蹲在那里。穆青认为,“开始蹲点,时间要长一些,以后一年去两三次,一次去个把月、半个月”。[12]
(四)与时俱进探索多种调研方法,创新作品呈现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逐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调研领域,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随着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崛起,调查研究报道也应该在调研方式方法和成果呈现上有所创新。在调研方法上,在以往的蹲点、点面结合、组织小分队专题调查等基础上,可以通过大数据全面搜集信息,研究分析。媒介融合环境下,调查研究要想发挥其影响力,必须突破单一的文字报道,创新作品的呈现形式,以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全媒体的形式呈现调研报道。(作者是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释】
[1] 费士廷.记者与调查研究——读《穆青论新闻》的一点儿收获[J].军事记者,2005//(11):50.
[2] 穆青.调查研究是记者的生命线//穆青论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334.
[3] 穆青.在改革中国全面发展新华社的事业//穆青论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379.
[4]穆青.在分社领导岗位上// .穆青论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62.
[5]穆青.造就名记者的必由之路:调查研究//穆青论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11.
[6]穆青.为了备忘// .穆青论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38.
[7] 穆青.重视新闻理论研究//穆青论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456.
[8] 穆青.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穆青论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36.
[9] 穆青.从记者走西口想到的[J].中国记者,1991,(04):4-5.
[10] 穆青.从记者走西口想到的[J].中国记者,1991,(04):4-5.
[11] 穆青.在改革中全面发展新华社的事业//穆青论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379.
[12] 穆青.造就名记者的必由之路//穆青论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