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静娴 赖晓明 何小丽 曾秀花
(中共连平县委党校 广东 河源 517100)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乡村和谐发展、丰富农民乡村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乡村建设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更需要强化乡村特色文化建设,明确乡村文化发展路径,发挥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1]。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文化资本”,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乡村特色文化项目的带动战略,努力探索具有乡村特色文化发展的新路径,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2]。
从乡村文化的发展状况来看,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发达地区,区域传统文化得以发掘与继承,并结合区域特点形成特色文化。连平县由于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乡村存在文化设施滞后问题。许多乡村的文化站,设施简陋、文体设施档次低,或是被占用、闲置;一些乡村的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多为摆设,功能难以实现。
乡村文化由于基础设施的影响,文化活动单调,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难以实现。比如连平县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如山歌号子、地方曲艺等难以得到传承和发展。虽然许多地方也注重文化下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是文化下乡难以保证常态化、难以满足村民对文化的多种需求。另外文化下乡的内容缺少特色,缺少针对性,难以激发当前村民的兴趣[3]。
历史经验证明,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先进文化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一些乡村中,长期存在着血缘、宗族观念等现象,乡村文化建设需要结合当地特色以实现凝聚人心、和谐发展的目标。比如连平县的乡村文化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封建迷信还存在一定的影响力,二是农村赌博现象较为突出。这两方面的问题,对人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使人们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甚至影响乡村稳定发展。
部分乡村对于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缺少应有的重视,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形成特色文化,乡村文化的影响力不足;一些地方主管部门没有意识到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当做非“硬性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现象,使文化发展缺少内在动力[4]。
文化建设属于公益性质的事业,需要借助财政投入来保证持续发展。从连平县的情况来看,文化发展存在财政投入不足的影响,已成为制约乡村文化发展的瓶颈。全县文化事业专项经费不到财政支出的1%,部分乡镇级的文化基础设施几乎没有投入;在一些乡镇的年财政预算中,文化经费严重不足,仅用于一些报刊的订阅。由于缺少经费,乡镇级文化站、文化室的基础设施缺少维护,设备设施陈旧,难以发挥作用。
乡村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作用,但由于体制制约等原因,乡村文化普遍缺少专业人才。一些文化专干处于身兼数职状态,难以有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发展中。比如连平县乡镇,虽然有文化专干的编制,但难以获得财政拨款方面的待遇。在工作经费不足、基本待遇无法保证的条件下,乡村文化难以特色化,部分村镇的乡村文化多为民间自我发展,许多文艺作品虽然具有特色,但是由于人才的制约,难以建立传承机制,特色文化的发展受到影响。
乡村文化要实现特色发展,首先需要转变观念。连平县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为此,连平县注重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要思想上注重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遗迹,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粤赣古驿道、革命遗址的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连线连片建设乡村文化带。在特色文化的发展中强化文化对经济的渗透作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
在许多乡村,资金短缺是影响特色文化发展的瓶颈。文化资源的挖掘、文化设施的购置维护、文化项目实施,都需要有资金的保证。连平县为了推动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采取多种渠道实现资金的筹措。一方面政府在财政上设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挖掘乡村挖掘与扶持特色文化的发展。另一面实现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比如借助旅游业,为特色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共同作用[5]。
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引进人才,还要留住人才,针对当前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要注意解决待遇问题。为了培养基层文化人才,要加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要消除乡村存在的信息闭塞、知识陈旧的弊端,实现知识更新。主管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多种措施提升文化人才专业水平,还要对基层文化人才要制订相关的倾斜和扶助政策,以充实基层乡村文化人才资源配备。
乡村文化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地域、经济、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以及专业人才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文化发展还存在多方面的制约。新时期,乡村文化发展要形成特色,需要注重发展路径的选择,保证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