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小学古诗词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2018-03-07 09:47:12谭小青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内容农村

谭小青

(广州市增城区石滩中学,广东广州 511330)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最为璀璨的明珠,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因此它成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阶段的中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却存在着各种不衔接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有效地进行古诗词学习。笔者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根据问卷调查分析与教学实践观察发现,这种脱节的现象在农村中小学表现得更为严重些。因此,如何实现农村中小学古诗词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能力的有效提升,就形成了研究与探索的重点。

1 农村小、初古诗词教学内容衔接断层的原因

1.1 教师衔接意识断层

小、初古诗词教学衔接与教师教学的主观意识密不可分,实现小、初古诗词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主要还得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从实地调查结果来看,农村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很少,小、初的语文老师很少有机会就古诗词教学开展相关交流和研讨活动,从而缺少建立古诗词整体知识结构的意识。小、初语文教师在教学上也各自为阵,相对封闭,拿着自己这个学段的语文课本就展开教学,形成张志公先生所说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初中不知道小学干了什么,小学不知道初中要干什么。

1.2 教师教学方法断层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小、初古诗词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上的断层。在农村小学中,语文教师普遍以填鸭式、反刍式的教学方法展开课堂授课,忽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到了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内容骤增,难度加大,学习时间紧,教师授课节奏加快,很少会带领学生对小学的古诗词知识点重新回顾一遍,尤其是初三阶段,农村中学有些教师在中考升学的压力下完全忽视了小学古诗词内容衔接知识点的教学。

1.3 学生心理认知断裂

小学生对事物具有好奇心,对古诗词这一新的教学内容充满兴趣,况且小学的古诗词简单易记,自然热爱古诗词学习。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无论是篇数还是篇幅、难度都比小学增大,尤其农村初中生,由于家长对他们的学习重视程度不是太高,导致他们对学习的畏难情绪较高,这种情绪的变化会引起初中生对古诗词教学内容的认知变化。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农村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渐渐失去兴趣。

1.4 学生学习方式断裂

小学生与初中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也是造成小学与初中古诗词教学割裂的重要原因。很多小学生学习古诗词主要靠记忆,尤其是农村小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死记硬背的现象更为突出,他们总结了学习古诗词的法宝“勤记”、“多练”,把古诗词当佛经一样天天背诵,根本不理解古诗词的主旨大意,即使是对古诗词大意的理解,也主要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形成依赖的习惯。这种学习方式与初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迥然不同的,从而导致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渐渐失去信心。

综上所述,故而加强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衔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迫在眉睫。

2 实现农村小、初古诗词教学内容有效衔接的策略

笔者认为,要实现农村小、初古诗词教学的有效衔接,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搭建平台,增进了解,达成共识

缩小农村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差异,须增强农村语文教师的衔接意识,农村学校的骨干语文教师须搭建农村语文教师沟通的平台,促进农村语文教师的相互了解。

2.1.1 学习比较

农村中小学的骨干语文教师,作为语文学科的带头人,保证语文科组每位语文老师都有一套《语文课程标准》和对方学段的教材。骨干语文教师组织本校的语文教师研读课标,梳理教材中古诗词教学内容的安排,关注教材知识的变化,尤其对六年级与七年级的古诗词教学衔接的内容和要求有整体宏观的认识,关注在自己学段的教学中该如何把握“扶”与“放”的度,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经过学习比较,语文教师不难发现,随着年级的上升,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内容越来越多,学习要求也从记诵过渡到赏析,教师被要求传授的知识也逐渐呈上升的趋势。语文教师掌握这些,才能对古诗词教学实施有效的衔接教学。

2.1.2 同题授课

通过对比学习中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同一首古诗词同在小、初的语文教材中出现,但每个学段的教学要求都不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同题授课的形式进行比较式课例研究。例如,小、初语文教材中都出现陆游的《游山西村》、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等古诗词,小、初语文教师根据本学段的要求进行授课,在课例中比较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异同,并针对以课例中暴露出来的教学衔接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以此提炼出一些有利于古诗词教学衔接的策略。

2.1.3 换位体验

所谓“换位体验”就是尝试让中小学教师执教对方学段的课,通过亲身体验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学生差异、教材差异、课堂差异,丰富教师们对双方学段不同要求的理解。农村中小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距离较近,方便教师之间的交流。为了搞好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衔接,可尝试让七年级的语文老师教学小学六年级的古诗词,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老师教学七年级的古诗词,上完课之后让他们交流六七年级古诗词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认知的异同、课堂要求的异同,为实现中小学古诗词教学有效衔接保驾护航。

2.2 改进教学,梯形过渡,有效衔接

2.2.1 注重学生个性解读,逐步增加学习难度

教学的知识是讲究递进式的,它呈梯形的形状螺旋上升,学习难度逐渐增加,古诗词的学习也不例外。农村小学大多重古诗词知识传授,教学方式以说课式、知识灌输式为主。升上初中,即使是农村初中,也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分析作品,师生互动多,这对刚升上初中的农村小学生来说,无疑难以适应。因此农村初中的语文老师要注重前期的引导,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阅读古诗词、自主背诵、自主分析等,如此慢慢呈现古诗词教学的阶梯性,实现难度的逐步增加。例如教学内涵丰富的古诗词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者从多角度解读,发表情感体验。笔者在教学《游山西村》时,先让学生回忆小学时学习《游山西村》的情景,并让他们谈谈对千古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都大同小异。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原因,原来是小学教师只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见解。鉴于此,笔者将对这一千古名句的理解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其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一名句给你的启发。笔者先以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小组讨论,最后个人展示。在学生的个人展示当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答案丰富多彩。

在古诗词教学衔接中,改变农村小学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个性解读,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2.2.2 运用多媒体教学,解析古诗词内容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农村中学小学也已普及运用。教师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促进古诗词教学内容的衔接。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要多用感性直观的媒介,以图画来激活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充实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可在学生理解诗意之后,用PPT展示:李白站在江边,一直目送自己的老朋友远去,直到一叶扁舟消失在天水边上,诗人仍久久没有离开。借此让学生理解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显得更直观生动。为中小学生搭建衔接的教学桥梁,可以以题材和风格相似的诗词为对象,引领学生创设情境,在比较中感知诗词的大意与情感。在初中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就可以结合小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进行衔接教学,尤其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可通过PPT展示:“岑参站在白茫茫的冰雪世界中,痴望友人远行的方向,远处的高山没有友人的身影,只留下的马的脚印”与“李白站在江边,一直目送自己的老朋友远去,直到一叶扁舟消失在天水边上,诗人仍久久没有离开”的图片进行比较。通过直观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古诗词同一题材的作品蕴含的意境美与情感美,使得学生在诗意感知与情感表达上实现衔接,更好地做到“温故而知新”。

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等既专业又综合性强的电视节目,让更多的古诗词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在吟诵古诗词中感受着韵律的美,情境的美,感受着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乐趣。笔者组织学生观看了几期《中国诗词大会》,学生们诗兴大发,自主地开展了“古诗词朗诵比赛”、“古诗词背诵比赛”、“古诗词默写比赛”、“中小学诗词大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就将小学、初中所学过的古诗词综合性地复习了一遍,并做到了学以致用,更好地将中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内容衔接起来了。

2.3 整合资源,学以致用,促进衔接

2.3.1 整合资源,温故知新

基于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比较薄弱的现状,语文教师有必要将传统文化作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其中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它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熏陶感染作用。借助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古诗词教学实践活动,整合古诗词资源,从而推动古诗词教学衔接。纵观中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内容,虽然很多古诗词的作者、写作背景不同,但是很多古诗词在内容、主题、抒发的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可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资源整合。譬如可让学生整理带有“风”、“花”、“雪”、“月”这些字的古诗词,出一期手抄报;让学生整理表达“离别情”、“思乡情”、“爱国情”等古诗词,出一期黑板报;让学生分门别类整理边塞诗、送别诗、田园诗、山水诗、咏史诗,做好读书笔记。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的硬件设施,以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传播载体,以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场地为古诗词教学实践方阵,开展古诗词知识图片展览、古诗词背诵大赛、古诗词演讲比赛等活动,在全校营造学习古诗词的氛围,进而陶冶学生们传统文化的情操。对古诗词进行资源整合,使校园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徜徉在这样诗意的校园中,既温故知新,又怡情养性,有效地实现了农村中小学古诗词教学内容的衔接。

2.3.2 以读促写,看见“实惠”

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语文老师,发现很多学生有这样的困惑:古诗词的年代距离我们那么远,它们在今天的生活中用处并不大,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古诗词呢?鉴于此,笔者认为古诗词的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诵、背、默、赏这四部曲上,也得在“写”上做工夫,让学生看到学习古诗词的“实惠”。老师在上作文讲评课时,可在“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之一的“有文采”这点上多做些引导,明确给学生指出:不少中考优秀作文是因富有文采而征服了阅卷老师,而记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名句,则是他们达到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一位学生在写题目为《享受诗词的乐趣》的作文时,在结尾处这样写:“我向往‘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的放纵,我喜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孤傲,我钟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空灵。纵情于那唐诗宋词,一杯清茗的香气在那书卷的芷兰之气间飘荡。让我默默的享受那诗、那词所带给我的乐趣。”古诗词诗句的引用顿时让他的文章妙笔生花。教师还可将学生懂得引用古诗词名句的佳作或中考优秀作文印发给学生,并引导他们找出其从古诗词中汲取的“营养成分”,让学生看到学习古诗词的“实惠”,激发学生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活用古诗词的能力,促进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衔接。

农村语文教师做好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衔接,要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胸装九年教材内容,增强衔接意识;深究异同,求同存异,梯形过度,螺旋上升,有效衔接;以提高学生能力为要,整合资源,学以致用,促进衔接。通过对农村中小学古诗词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让学生由小学顺利地过渡初中,一如既往地诗意地栖居于语文课堂上,是我们农村语文教师追求的语文教育理想。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内容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9:04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