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通
(山西日报社 山西 太原 030000)
随着现代技术的革新,摄影术不断蜕变发展。从不同层面看,摄影功能有多种诠释,譬如“工具说”“表现论”“自娱论”“存史论”。回望摄影的百年历史,发现在故纸堆中的那些真实记录时代的影像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丧失价值,反而历经时间冲刷,价值与日俱增。摄影为我们绘制出珍贵的历史图谱。记录时代,为历史留影——摄影的最大价值莫过如此。
中外众多摄影师,如马丁•慕卡西、罗伯特•卡帕、刘香成、贺延光等,他们的摄影作品都透露出时代的鲜活,具有生命力,代表着创作者对时代的解读,其影像最终成为历史进程的坐标。在20世纪,国际社会发生剧烈动荡的当口,犹太籍摄影家罗曼•维希尼克耗尽半个世纪的精力关注西欧、东欧、北美及其他地区犹太社区的民众生活,他用平实和质朴的摄影视角对犹太社区社会层面进行类似“显微镜”般的发现和记录。从当下看来,这些千辛万苦得来的影像,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已远远超越影像本身。“身为一个犹太人,我对祖先的责任,就是把祖先生于斯传于斯。”罗曼•维希尼克这样解释他的行为目的。
摄影者置身于时代发展与变革中,创作反映时代与社会缩影的摄影作品。摄影者的个人素质与专业素养的高低将会决定摄影作品水平的高低。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一定有正确的立意,精准的拍摄角度,能够凸显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引领时代主旋律。现今社会信息化高度发达,受众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接触到丰富的影像。作为摄影工作者要熟悉本领域的综合知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有捕捉典型材料的能力,以饱满的激情和精湛的创作技术与时代脉搏同步。摄影作品可以为一个不断演变的时代和社会提供视觉支点,从影像中寻找历史的肌理,充分理解我们所生活的当今世界。
摄影,是一种认知方式,记录对象,反观自身,传播信息,表达情感。无论媒介环境怎样变化,摄影始终是一种对现实的观看与表达的手段,是对当代生活与社会现实进行见证的重要手段。摄影语言包括本体语言、技术语言、艺术语言,信息价值、形象价值、情感价值、传播价值、审美价值是考量影像意义的主要坐标。不可复制的场景在瞬间被定格为影像。拍摄者以自己的认识与观察去完成事件的选择与表达,通过自己的独立观看,借助相机将之保存,使受众从影像中获得信息。
摄影工作者的素养和视野决定观看的方式与视角。观看的方式与视角又决定着影像作品的深度。摄影者的认识能力解决影像的内容问题,表现技法解决影像的形式问题。摄影创作要抓住时代特点,要带着思考拍摄。在摄影创作中,要以表现人的生活状态为主,只有这样的摄影作品才是历史的真实再现。在拍摄时要用心挖掘摄影题材,真实地表现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通过作品促进社会的发展。
上海摄影家雍和曾拍摄一组关于上海拆迁的系列组照,其中有一幅作品,选取上海浦东的地标性建筑为画面背景,高楼大厦,灯光如昼,在画面的焦点位置是工人窝棚,辛劳人们在昏黄的灯光下,在低矮、简陋的居室空间做饭聊天,度过他们一天中最闲暇放松的时光。一远一近的场景形成对比,引发人们对高房价这一社会问题的思考。摄影师雍和作为时代亲历者,通过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与静心思考,用图片记录所处时代在其发展阶段产生的社会现象,为时代留影,引发观看者的情感共鸣,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这组影像还将在未来成为唤醒观者记忆的一把钥匙[1]。
摄影的功夫在影外,摄影工作者要做文化摄影人,要深植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经济建设、百姓生活,而不是单纯通过提升摄影技术创作作品。摄影者应该坚持学习,不断地扩充视野,提升自己摄影技术和对社会的洞察力,将文化艺术、人生态度、哲学思想、美学观点进行充分结合,通过摄影这一媒介将其表达出来。在学习创作中要持之以恒,经得起各种诱惑,还要有清晰的时代感和大局观,不断培养和提升敏锐的眼光与拍摄能力。
摄影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它取决于摄影者的内心。今天,无限制、低门槛的“技术复制”,几乎遍布全球,照片更多成为对事物的简单复述。摄影不只是图像,在相机背后应该是更为辽阔的人的生活。摄影应该是对生活的理解和诠释,是带有温度和态度的。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丰富寓意在社会生活中留下烙印,摄影作品承载着它所聚焦时代的某种具象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将来自现实的能量转化为一种更具智慧的洞察与表现,需要摄影工作者付出更多努力。
优秀的摄影作品不应是简单的、没有思想的机械记录,它对历史的呈现应该是在对现实社会的认知与思考中进行的。只有那些呼应时代价值观,寓意深刻的摄影作品才可以最大程度地见证历史进行,推动社会发展[2]。
摄影创作之前,需要考虑拍摄的对象、主题、表现方式,选取适合的表现对象,通过一定的摄影手法,表达某个中心主题。不同的摄影者会有不同的摄影风格和拍摄喜好,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始终是我们坚持的创作方向。一切摄影都应该以人民为主体,围绕人民群众进行创作,任何脱离人民的创作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才是鲜活生动的,才能有更持久的生命力。肤浅的、浮光掠影、只贪慕形式美并脱离群众的摄影注定难以走远。评价摄影作品优秀与否,关键因素不是摄影手法的高低,而是摄影创作者是否有文化积淀、社会情怀以及广阔的胸襟。同时摄影的主题一定要深入社会,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内涵。优秀的摄影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话语方式”,透露着对某个群体的关注,对现实的真实写照。“话语方式”的形成包含有创作者的“三观”、人文修养、哲学情怀和文学眼光[3]。拍摄风格与技巧不能成为评价摄影作品优秀与否的唯一指标,爱与情感是评价摄影作品好坏的标准。将爱与情感融入摄影作品,这就需要创作者热爱生活,贴近社会生活,认真观察社会的每个瞬间。
时代需要被记录,时代呼唤有真情、有诚意的摄影家扑下身子,持有热情与思想融入生活,贴近人民,从这些鲜活的生命中汲取创作的养分,获得生命的领悟与思考,碰撞出创作的灵感,用影像创造出具有艺术表现水准的、价值观正确的、与人民息息相通的、有生活质感的、有情怀有温度的时代作品。
摄影创作者要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的平凡小事中寻求灵感,沉淀心情静心创作。只有热爱生活,直面社会,才能通过摄影创作出碰触人心,真实表达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在创作中实现自我,与大众产生共鸣,形成社会语言力量,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