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宇翔,袁国军
(1.东英吉利大学 商学院,英格兰 诺里奇 NR47TJ;2.皖西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企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跨国公司逐渐兴起,并逐步成为世界上配置资源最重要的载体。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经营决策权不仅对企业自身生产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社会公众利益也产生巨大威胁。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应运而生。1923年,美国管理学家欧利文·谢尔顿首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1](P1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企业按计划生产、社会按计划供给,居民按计划分配,企业和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企业具有很多社会职能,比如办学校、医院、商场等,甚至无限承担社会责任,企业不是完全意义上市场经济主体。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开始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成为市场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主体。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理论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进入新世纪以后发展很快。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华惠毅在《企业的社会责任——访南化公司催化剂厂》一文中提出了社会责任的概念[2]。刘俊海比较系统的首次研究了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3](P22-29)。金乐琴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第三种力量[4]。刘藏岩探讨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其竞争力的关系问题[5]。基于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李正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其企业价值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6]。姜俊研究了农业企业社会责任动机对其财务绩效的影响问题[7]。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丁敬雯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8]。基于公司内部治理视角,王明宇等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探究[9]。周宏等以2010—2013年沪深两市发债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债券信用利差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10]。韩玉通过实证分析,重点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影响力的关系问题[11]。基于2008—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黄荷暑重点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12]。基于2012—2014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宋岩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13]。刘宗华应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企业认同和员工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定量研究[1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如环境污染、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问题。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如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家有关政府部门从1991年3月15日开始播出的品牌节目“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一年又一年,曝光了一批又一批国际国内企业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虚假欺诈行为。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决定》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由此可见,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自提出以来,有关企业究竟应不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额外负担、还是企业发展应有之义,其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在《管理的哲学》一书中明确提出:“股东利益最大化不能作为企业仅有的目标,而是应该在增加股东利益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增加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1971年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工商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以此为标志,“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使股东利润最大化”的理论和观点退出了统治地位。人们对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的认识也渐趋统一。1983年美国学者阿奇·卡罗尔提出了“金字塔”概念,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关系到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四个不同层面,即“企业社会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的、法律上的、伦理上的和慈善上的期望”。约翰·埃尔金顿1997年出版的《拿叉子的野人:二十一世纪企业的三重底线》一书,使企业行为应当注重经济、社会与环境三重底线的理论,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普遍认可。
企业在谋求自身利益实现的过程中必然要千方百计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然而一个企业只有负责任地履行了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也就是社会责任,它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企业是社会的一员,其全部商业利益根源于社会,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好像树木和土壤的关系。换句话说,现代社会中,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除了追求和谋取自身利益外,还应该兼顾和考虑社会和公众的权益,以及与企业行为密切相关的其他群体的利益;除了考虑行为是否有利于自身发展外,还应该考虑行为本身是否会对社会或公众产生负面影响,如造成公共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环境,甚至导致社会公害等,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最终实现良性发展,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企业。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把这些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统筹考虑,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其行为本身意味着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指出,企业在考虑社会责任问题时,必须从切合企业战略的角度来思考,寻找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波特认为“把承担社会责任看作是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而非单纯的危害控制或者公关活动,这需要我们具备全新的思维方式。”(摘自《商业评论网》)。其实,承担社会责任是每一个企业应尽的义务,而且企业要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体现其社会责任。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社会价值观、生态环境保护、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同,西方很多国家掀起了社会责任运动,有许多知名企业还建立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守则。1999年1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达沃斯论坛年会提出了“全球契约”计划,号召企业遵守人权等四个方面十项基本原则,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对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负责,并于2000年7月在联合国总部正式启动了这一计划。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2006年1月第二次修正并颁布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明确提出,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2006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我国首份社会责任报告,同年9月深交所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以此为标志,国内企业在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意识逐渐增强,并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不过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和一些民营企业中的大型骨干企业在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企业商誉对其自身生存与发展壮大的重要性。社会声誉和企业商誉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商业利益。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能为其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商誉,获得社会的认可,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对立统一的关系。
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夫山泉是一家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饮用水生产和销售企业,其非常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从每销售一瓶矿泉水中捐出一分钱,用于支持中国的慈善事业。汶川地震发生后,农夫山泉企业累计向灾区捐赠2533万元的物资及资金,参与各种各样的救援与救助活动,被授予“慈善突出贡献奖”,同时被评为“抗震救灾最受尊敬十大企业”。2017年8月8日晚间九寨沟发生7级地震以后,8月9日中国联通、电信、移动与铁通立即积极投入当地抢险,阿里巴巴启动救灾机制,大疆出动无人机,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火速支援,腾讯基金会宣布捐款1000万元,京东宣布捐赠包括应急医疗包等物资,用于支持九寨沟开展救灾等工作。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上述科技企业都是第一时间快速行动,通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于提升企业形象具有积极意义。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只有得到社会和消费者的认可,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社会形象变得跟品牌一样重要,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社会和市场评价一个企业的重要标准。
如果企业片面追求利润,忽视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及社会责任问题,生产事故频繁发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负担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商业利益,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新现实:政府与政治、经济与实业、社会与世界观》一书中指出,每一个企业都要对它造成的影响负责,无论它是明知故犯或是粗心大意。三鹿奶粉原为中国一家著名的奶粉生产企业,具有几十年的奶粉生产历史,其产品非常受消费者的欢迎和信赖。但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后来三鹿集团忽略了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终于于2008年出现了“三鹿奶粉”事件,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得其通过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企业形象瞬间荡然无存,导致企业最终破产倒闭,并影响到中国国产奶粉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一度造成公众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2017年6月初以来,受杀虫剂氟虫腈污染的“毒鸡蛋”风波愈演愈烈,导致荷兰、比利时和德国的零售商下架数以百万计的鸡蛋,欧洲许多媒体和公众在追问,为什么食品安全监管严格的欧洲会出现“毒鸡蛋”事件,以及比利时相关机构为何当初知情不报。
可见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轻则害人害己,影响发展,贻害自身,重则有时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某一个产业发展。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具生命力。有调查表明,有90%以上的中国大陆受访者表示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环保产品,46%的欧洲消费者表示愿意为“道德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企业应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将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努力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把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在现代社会中,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将无立锥之地,只有乐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这种竞争既体现在硬件设施上,如某一企业装备了先进的机器设备,必然会使其在同行业的发展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现代社会人们发现,在其他条件基本均等的情况下,企业竞争更多地体现在其软实力之间的相互较量上。短期来看,履行社会责任,会使企业增加成本。但从长远看,如果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效果较好,有利于企业良好品牌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企业形成更为持久的比较优势,增强企业的吸引力,获取更多的人力、财力等资源。当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并付诸实施。
良好的社会责任绩效有利于维护职工的权益,有利于企业吸引人才以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水平,尤其是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又能推动促进企业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提高效益,极大地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社会责任良好的承担、履行和体现,也有利于实现股东、职工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增强投资人、股东和政府对企业经营者的信任,从而通过投资者、股东和政府拓宽企业融资通道,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财力、物力支持,争取到更多的社会资源,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和成长,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实力,有利于企业创造和形成更多的竞争优势。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经济效益有积极影响,当前,国际上“道德消费”越来越流行。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进行的投资可以赋予产品一定的社会责任属性。这在国际上也是通行的做法,比如一个产品如果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往往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溢价可能要更高一些。一般来说,履行社会责任越好的企业,越能赢得员工的认可,激励员工更加努力的工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越能赢得客户信赖,获得更多的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促进产品销售,其经济效益越好,反之则反。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一样也会有诉求,因此企业在社会层面上承担着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为了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现代企业合法合规经营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企业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一般来说,企业通过一些有积极影响的行动,可以帮助其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良好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可以提高员工的认同感、满意度,吸引更优秀的员工加入,从而最终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外,在一定的范围内,企业履行良好的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的经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减少风险,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重要概念,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最高境界,是营造一个多赢的格局。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企业积极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转型具有重大的发展意义,有利于切实提高企业综合素质,更好地推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同时负责任地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义务,法定的责任,企业应无理由遵循。企业不必担心承担社会责任会成为其沉重的成本负担,长远来看,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会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一种声誉、一种品牌形象,反而会让股东、员工、消费者、市场、社会和政府对其更为信赖,赢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将会更快更大地实现其经济效益,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更好的商业利益。
参考文献:
[1]Oliver Sheldon.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M].Taylor Francis Ltd,2003.
[2]华惠毅.企业的社会责任——访南化公司催化剂厂[J].瞭望周刊,1985(38):23-24.
[3]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金乐琴.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第三种力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2):121-124.
[5]刘藏岩.刍议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J].商业时代,2005(23):29-30.
[6]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77-83.
[7]姜俊.农业企业社会责任动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4(6):72-76.
[8]刘录敬,陈晓明.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4):149-151.
[9]王明宇,郭强华,郭帅帅.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实证探究——基于公司内部治理视角[J].特区经济,2015(4):55-59.
[10]周宏,建蕾,李国平.企业社会责任与债券信用利差关系及其影响机制——基于沪深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6(5):18-25.
[11]韩玉,孙岩,李静华,等.基于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影响力关系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4):143-143.
[12]黄荷暑,周泽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透明度与信贷资金配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2):87-97.
[13]宋岩,滕萍萍,秦昌才.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沪深股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7,25(5):187-196.
[14]刘宗华,李燕萍,郑馨怡.企业社会责任、员工—企业认同和员工绩效的关系[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7(1):10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