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再思考:基于学习特质视角

2018-03-07 17:22
文山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习者个体活动

(淮南师范学院 发展规划处,安徽 淮南 232038)

杨贤江先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教育是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的篇章之一。教育实践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口耳相传,之后由于社会发展,教育作为一种单独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随之以传道受业解惑为基本职能的教师作为独立的社会分工应运而生。与之相应的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学生,他们为发展其体力、智力,陶冶道德情操,获取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为个人将来生活做准备的同时创造出渊博的知识、谱写灿烂的文化、哺育伟大的民族。在历史中,学习在教育实践中承担着核心作用,一项教育实践的展开必然会伴随学习活动的出现。本文拟以学习为基本切入点,对当前的教育活动进行分析。

一、教育实践与学习理念关系考量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曾对人类历史文明发生过深远影响的活动,无一不与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常态,是人性的一种基本需求,是教育应有的内容,事实上,教育自产生初始,就与学习紧密相连,在某些时期甚至有人将教育等同于学习,认为教育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就是接受教化的活动。其实,在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两者均作为一种促进人类社会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活动,都是通过外在的社会互动(包括直接和间接),直接作用于学习者内在,使其持续改进和不断提升,即获得经验,持续提升。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伴相随,相互推进,但又各有侧重。所不同的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增进知识和增长见识,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而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知识或行为上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因此,教育实践和学习活动都作用于人,以拓展个体思维,积累个体经验,影响个体认知。

二、当前教育实践与学习特质的相悖点

教育是人类最古老的事业,先贤们一致认为,教育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推进器,人通过教育来追求个体与社会的统一,来塑造一个完满而有意义的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实践中最困难的并不是想法的产生,而是将观念深入人心。在教育理论层出不穷、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时期,好的教育不一定需要最新的教育理念,但一定要是最合适的,是符合历史和现实的,是回归传统和经典的。学习也应是具有历史的特性,所以理想的学习也是回归传统,联系现实,找寻经典的。反观当前的教育实践和学习活动,绝大多数是在没有搞清楚学生心理、知识脉络、学习愿意、教学状态等就匆忙施展、跟风尝试。这无疑是没有弄明白学习要义,对教育者和学习者而言都是不理性的。

(一)学习特质的主动性与时下教育的被动性

人类进步的重要原因便在于当个体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时,运用潜能和智慧,自觉地开展学习实践,谋求生命内涵的充实,追求生命价值的提升。学习则是学习者主动通过获取经验,潜移默化地产生知识、行为或潜能的改变,这种改变多是学习者主动的反映。学习者通过运用各种思维逻辑,积极踊跃的消化知识、获取经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就当前的教育而言,大体上可分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各种形式的教育都会通过不同类型的外在力量作用于学习者本身,在学校教育中,施教者主要选取特定的知识、建立规章制度、开设文体活动等方式,约束和培育学习者;社会教育中,主流人群或统治者采用无形的社会压力(包括法律、法规、道德、舆论等)制约和教化社会人;家庭教育中,通过家法家规、家族文化、氏族图腾等形式束缚和培养家庭成员。无形中,被动的教育方式在个体成长中逐步凸显,久而久之,学习者慢慢习惯被动的、直接式的接受,新时期的“拿来主义”又一次萌发。

(二)学习特质的能动性与时下教育的政治性

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生命实践,“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作为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意义的选择和理性的渗透在人作为肉身存在的感性生命活动之中”[1]208。教育和学习都作为人的实践方式,都应是“自觉自主的活动”。学习中,学习者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主观再造,产生属于个体的认知,以作出相应的行为和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多是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大部分学习是有意识的活动(当然不可否认,学习也包括无意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水平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和方式,还需要通过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开展思考和探究,凸显个人意志,运用思维和经验,开展知识的创新和再造。教育实践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项重要活动,狭义上多指学校教育,即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使受教育者身心朝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会直接体现统治阶级的理念。教育本身具有不可泯灭的阶级属性,它作为社会活动的构成部分,同政治、经济一样会渗透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思想,甚至在一定历史时期中会作为政治统治的首要工具和重要手段。学习者迫于社会压力,甚至生存压迫,不得不接受具有政治色彩的各种教育活动,甚至出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长此以往,学习的能动性被剥削,学习者的创造力减弱,教育成为一种社会工具。

(三)两者的逻辑链条存在差异

学习是个体对外界经验的一种反应,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引起相对的改变。我国自古就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古训,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学”—“思”—“行”这一逻辑链条。“学”包括直接经验的获取和间接经验的涉足;“思”是在学有所得的基础上,结合大脑思考,获取相应的符合自身感受的知识体悟;“行”是建立在上述两项基础上的实习和践行。“行”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也是为实践服务的。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参与和感悟至关重要,这也就注定了学习感触和学习结果的差异性。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才使得社会存在形形色色的个体思想和个体活动。反观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无论教育阶段和教育过程,“学”—“背”—“学”—“背”两者反复成为教育的主要链条,在经验(多数情况下是书本知识)的获得后,背诵成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后续方式。长期以往,一方面,在背诵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实践中,缺失个体思考和实践的参与下,教育最终成为一种忽视个体独立意识的简单反复。另一方面,这也使得教育实践中,参考答案和优秀标准的出现,久而久之,个体意识淡薄和创新思维缺乏,教育中个体“人”的彰显逐步消失[2]。

三、教育实践中“学习”再思考

教育实践不仅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关键,也是个体社会化的有效手段。对个体而言,教育的本质就是将对世界的感受和理解种入你身上,让你自由地在未来世界里呈现你接受的东西[3]。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承担着主要的沟通作用。学习是将人类生产实践和生活经验不断融入个体,增强个体认知的过程,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学习者、教授者、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五方面,在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个体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越来越突出,学习方法的选择也越来越着重于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对当前我国的教育实践中,结合学习与生俱来的特征,提出三方面思考。

(一)“学习”是主动开展的过程

学习是主动性和能动性高度发挥的社会交互活动,是个体自由开展的实践。因此,学习需要个体的主动参与。主动是一种按照自己意图思考、遵循自身意愿的活动,它是一种自主性的表达。自主性是人基本的意识活动和内在素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之一,个体人的主动性最终融汇于个性化的个人认知和个人行为。基于此,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突出学习者的个体性;另一方面,学习的主动性又是学习效用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前提。因此,如果说教育根本的规定性是与人的生命活动相联系,是人的生命活动的需要[1]209,那么,学习便是教育联系生命,获得主体性感受的基本途径。在开展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从“学习”的四大要素着重考虑。

1.自主性的拓展。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承担着主体作用,要促进学习者个体自主性的发挥。它既是一种自由,又是一种自动,是学习者“按自己愿望探索”“按自己意愿行事”的求知方式。“人必须独自地完善自己,必须试图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那些专属于他自己的问题”[4]。人是需要主动地创造自身的,人必须凭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创造生活。现实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外部力量充当了选择的主体,政府、家长、教师、社会舆论等牵引着学习者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被外力所吞噬,甚至成了学习的附庸。殊不知,学习是个体自由意志的抉择,个体的主动是在有效、有度地借助外力的作用而积极的开展教育活动,是按照自我意志来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途径的过程。

2.兴趣习惯的培养。教授者承担着督促责任,要重点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求知欲望。马克思认为教育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育是一种追求和谐内在的方式。只有在一种符合人身心发展规律的、适当的引导下,个体的智慧和才能才会具有无限的可塑性和可能性。教育者(教师)就成为这一任务的具体承担者。在学习者主动的前提下,教授者应充分发挥督促鞭策作用,有效利用学习主体的自控性和自律性,顺势利导,突出学习者的个体性。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度过强,这种依赖随着教育程度的提升缓慢的下降。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中,一些学生对课程的爱好程度往往与对任课教师的喜爱程度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事实上,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应是自主性高度的体现,教育者所承担的作用应该是顺势而为,指引方向。

3.自由和引导的结合。学习内容的选择方面,需采取学习者自由选择和教授者从旁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人的活动是没有统一设计和现成模式的,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学习是求知的过程,是个体主动发挥作用的求知过程,学习主体的参与是学习活动有效的基础。学习者要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个人发展特征,选取合适的学习材料。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的思维框架和学识底蕴的限制,就要求教师从学科结构、知识延伸、科学进展等更高层次把控和梳理学习材料。而现实中,教师选择代替了学生的选择,名目众多的、指定统一的课后阅读材料成为束缚学生发挥特殊个性的因素。实际上,教师可通过分享大量的参考资料,纲领性的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有指导、有范围的帮助学生自主地选择,培养学生自我选择的意识,提倡学生自由挑选,兼顾不同学生的特殊性要求,也就是教师能够而且应当呈现观点,但是,学生采取的行动和立场应当是他们自己的选择[5]。

4.自由求知的环境。创设自由狩猎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习主体自我意志的表达和理性学习的开展。随着社会的开发程度扩大,教育拥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在以学习为主要方式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育成为一种分享与选择,是个体的生命成长、知识积累和自我实现。当前的教育是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实践,互联网、大数据等时代特征为自由的教育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一方面,人们从未像当下一样,有着便捷的知识输出和输入;另一方面,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人们同样面临着如何甄别有用且准确的知识的挑战。

(二)“学习”是持久发展的过程

学习不仅仅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变化,而且还具有发展的特点。即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要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在学习中,持久发展的基础是知识提升和见识增进,重心在于学习过程的变化性,关键点是知识的累积性。久而久之,学习以知识集聚的态势,在承接学习者主动研习的基础上,逐渐的发生着 “量”的积攒,成为学识内化的前提。

1.联系学习观的培育。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攀登的历程,要求培养学习主体联系发展的思维。人总是努力去追求更高的可能性,去超越现实的价值性,去创造无限的意义性,没有这种超越现存世界的价值理想追求,全人类就失去了希望的召唤,而这一切丧失,将是人性的彻底沦丧[6]。当然这种自我超越是莱茵霍尔德指出的自我改善和自我对有限性的突破[7],更是建立在原有先验知识基础上的个体追求与进步。基于这一意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知识的反复和文明的传递,这一过程中,知识的连续性是教育开展的前提。知识是在人类漫长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依靠群体智慧逐步串联、延伸起来的,是一种长期酝酿成长而成的人类智谋的体现。当前的教育实践中,零碎的知识点成为获取高分、踏入高一级教育层次的主要条件。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割裂开了学问原本产生的历史、文化等社会环境,造成大批青少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习劣势。这些都毫无疑问是教育的一种缺失。

2.循序渐进的开展。教授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学习者开展长久的学习活动。人是社会的和历史的存在,无论是群体进步还是个体成长,总是在智者的引领下,逐步调整,循序渐进,不断地重塑自我。因此,作为推动人类文明主要方式的学习也是如此。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动,是遵循一定顺序和步骤有规律、按步调实行的一系列连贯的行为。在这一进程中,学习者常常出现无法有效把握学习次序和学习重点的缺陷,教育者就被要求高效把控这一不足,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目前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脱离了引导学生学习的责任,取而代之的是指定学习任务,因此,勾画重点、指定范围等方式的教育乱象屡禁不止。这种忽视学习发展性的教育方式,是违背教育本质的,是不利于学生身心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的。实际上,学习过程的由浅入深是教育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3.连贯性知识的选调。在学习内容的遴选上,要求关注学习材料的关联性和相关性,连贯学习者前后的知识体系。人类文明的产生是一个联系不断的进程,是文化的蜕变的过程,这是一种连贯的变化和稳步的发展,反映在教育上,是一种知识的更迭和学习的连续,教育本身具有历史继承性。因此,教育活动必须是根植于某一历史时期,结合自身的积极探索,在尊重传统和结合现实的前提下,不断地推陈出新的社会实践。由于学习是基于前期积累而开展的行为,这就要求知识体系的关联性。反观现实中的教育教学实践,单一的学科知识似乎割裂开学问的统一性,事实上,知识是先哲们的经验与思索,来源于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是一种全方位生活的体现与升华。人为的分割不同学科,或许是知识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必然,但也造成单一化的人,和所谓术业有专攻的新时代“人才”。所以2月份以来,高等教育界焦点集中在“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学者们一致提出要加强工科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8]。因为生活是社会的生活,是多方面共同组成的统一体,不存在离散的个体,也就意味着没有独立的知识,这一点是值得深思的话题。

4.终身学习的氛围。创设终身学习的大环境是持续提升、开展学习的必然要求。人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个人”只能作为一种有限性的存在。而又正是人的思想、意识使人得以超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超越人的有限性[1]211。诚如帕斯卡尔提出的“能思想的芦苇”,造就这样一种生命的超越性必然呼唤“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终身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是全体社会成员基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将学习活动贯穿于个体发展和个人社会化进程的始终,是一种追求“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优化知识、提升个体的方式。在当前的社会进程空前快捷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下,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冲击着传统正规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自觉地、不断地探寻和追逐,教育也就变得伴随着个体的一生,从人生命的起点延续至生命的终点。这样一来,学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就要求教育实践的运行要考量到学习的变化性,这一变化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还体现在教育对象知识存储的变革上。

(三)“学习”是自我构造的过程

学习除了上述两大特质外,还必须考虑它对个体的构造性。构造是基于一定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化、学习氛围、校园环境、社区条件等),借助外部帮助(包括教师、同辈群体、长辈亲属等),基于学习者原有的经验基础,建造属于个人专属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构造的过程实际上是知识体系的内部建造,包含构绘和建造的双重内容。当然这不单纯是建构主义学派所倡导的学习个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实现,也是一种在外力和内力共同的作用下,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和觉醒瞬间。实际上个体通过知识的“量变”到自我“质变”,完成知识的内化。

1.主观构建的展开。学习要经过个体的建设和发挥,要关注学习者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学习者作为个体生命存在,并不是单纯的作为被动接受外在刺激对象而存在,自我观察、个体思维、自身探索、个人获得等这些特质才是人个体化的体现。这种意义上,个体的学习是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9]。真正有效的知识在于学习者内化后,拥有融会贯通的技能和潜力。现实中,多数教育是停留在教授者(包括教师、家长、社会)为主的情景下的。在这种教育中,学习就失去了“灵魂”[10],学习者“独立”特质被弱化,这种弱化随着教育层次的上升越发明显。如何依据不同教育层次引导学生开展符合自身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成为教育的关键。

2.促进内化的进程。教授者要指引个体成长,顺势引导学习者实现知识内化和学习顿悟。人是社会人,是与他人共享的社会人。学习是一种交互活动,这一过程中,人与物、人与人共建。这种意义下,教育意味着平等交往和精神对话,意味着社会性的意义建构,在教育实践中,这种建构是主体性的凸显、个性化的实现和创造性的释放。因此,教授者如何指引学习者在先前的知识基础上,借助外部条件,辅导个体找寻事物的规律、发现知识间逻辑联系,运用引导的方式,顺势利导学习者逐步探索学习材料[11],启发诱导学习者在恰当的时机获取属于自身的学习范式。这一过程要求教育者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恰当的反应,以帮助学习者知识建构和获得知识释放。反观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教育者常常只是单纯的发问,迫使学生快速做出反应(如计算答案、给出方案),随即便立刻给予一大堆所谓的答题思路和解答技巧。这样一种忽视学习者自身实际体验的方式,把学习者单纯的看做受教育者,甚至是被动的个体。教授者并没有循序渐进,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发挥学习者的个体潜能和个人能动思维,相反是压抑学习个体创造性和思想性,是一种不可取的教育形式。

3.规范和个性的统一。在学习内容方面,全过程的规范纲目和个性化的差异材料同等重要。海德格尔曾言“人生活在世界之中”,即人是展现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个体的降生不是单纯的出现在类似洛克所言的“白板”似的世界中,而是被周围环绕的历史世界、传统文化所渗透和影响,甚至是冲撞和打压。这样一来,个体个性化的要求与历史统一性的现实矛盾彰显。在教育实践中,无论哪一阶段的教育,都要为学习者个体知识构造提供可能性。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学习者处于迅速积累知识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必不可少的要以人类文明精髓和文化经典为主。因此,相对统一的教学大纲为学习者知识原始积累提供了基础。同时,由于个体兴趣爱好、身心发展的不同,差异化的学习重点、学习材料也应受到重视[12]。当学习个体,完成中等教育,步入高等教育时,一方面,更为迫切的需求是建构自己的知识架构和内容体系,以明确个体探索的方向和研究偏好;另一方面,知识的广博和繁杂又需要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更高质量的获取个体所需的学习资料。而现实中,面对统一的、以政府名目规定的学习大纲的出现,被嗤之以知识垄断的弊病,大大小小的打着“学术自由”“知识自主”旗号的声音应运而生。事实上,知识的杂乱无章、参差不齐无法导致前进,规范有序、鳞次栉比的知识才会孕育文明[13]。因此,知识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统一和自由这一层面,知识的规范有序才是个体知识形成的前提,即要使个人与他人经验(主要来自于知识的学习)产生联系,在恰当时机,引发形成自我认知结构,创造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认知方式。

4.开放学习的学风。创设个性思考、开放求知的社会风气将提升自我构造知识的有效性。应鼓励探究、尊重学习者、创设开放氛围、寻求灵活的教学程序等方法。毕竟学习是个人体验社会、体验世界、体验生活的方式,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在自由的时代下,个性思索的直接表现[14]。知识的构造,是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借助外部帮扶,引导学习者展开个体求知,达到知识的顿悟,以此构建自我的学识。当前即使是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层次的教育,几乎无一例外的充满了封闭。闭塞的教育方式、孤立的学习内容、脱节的培养模式等都制约着学习者自我构造。因此,开放式的学习风气在对个体建造适合的知识呼之欲出。

猜你喜欢
学习者个体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