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尝试
——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8-03-07 17:23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高职课程教育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1 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阶段

随着高职快速发展,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加大。为解决就业难问题,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在招生就业处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培养与培训,开发就业创业指导教材,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建立就业指导保障体系。2007年通过省交通厅“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研究”课题,探索建立了“三级四段”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三级”指“学校、二级学院、系室”三级管理工作体系,“四段”指“创业意识启发、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创业成果评估”四阶段培养实施体系。主要方法是创建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强化就业指导,组织各类专业技能比赛,开展就业创业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使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学校以扶持学生创新创业为目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打造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突出“服务性、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特征,创建“社团、竞赛、基地”等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致力于培养一批技术服务型、产品开发型和特色商业服务型自主创业典型,使得每年有2000 余名学生在实践平台得到锻炼,每年有20余支创业团队(项目)进入学校创业基地孵化,参与创业项目人数140人,其中由学校教师牵头的创业团队9支,参与创业项目人数124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一批批优秀学生参加全省、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等大赛,获得优异成绩,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上升到98%以上,2016年学校成为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省级核查免检单位之一,毕业生自主创业率4.5%,高于全国3.9%的平均水平(来自麦可思调查)。

2 经验总结

2.1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是保障

为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校调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其他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招生与就业指导处、计划财务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合作交流处、科研处、后勤处、后勤中心、团委及各二级学院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责是领导、统筹和协调全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负责就业创业重大事项决策。学校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设4名专职人员,全面协调和负责全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各二级学院设立了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就业创业指导办公室。逐步形成“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就业、团委、教学、科研、财务等部门共同配合,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学校成立大学生创业基地管委会,下设创业俱乐部、教育培训部、指导服务部和物业管理部,在学校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创业基地日常运行、管理和服务工作,统筹创业基地发展规划,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先后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特区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特区孵化基地物业管理规定》、《大学生创业特区孵化基地创业团队招募制度》、《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章程》、《大学生创业特区孵化基地管理人员工作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信息咨询和政策落实等有关服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学校在人员、经费、场地、工作条件方面给予保证。学校设立创业帮扶基金,帮助学生迈进创业门槛。拨付100万元专款,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帮扶学生创新创业,提高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为创业基地项目提供咨询服务和项目建设指导,对创业学生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2.2 打造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关键

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包括积极引进人才,输送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和企业挂职,注重教师“双师素质”培养,逐步建立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创业导师。目前学校有创业管理人员4人,创业指导专职教师21人,学校兼职指导教师65人,并聘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16人。其中,3人获得高级职业指导资格证书,5人获得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合格证书,46人获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逐步形成了一支校内外结合、学术与实务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的“三结合”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学校引进了KAB创业培训认证体系,推荐教师参加创业指导师培训认证,提升创新创业教师能力和素质。

2.3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是根本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体系,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学校积极筹建和开设《高职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创新创业基础》和《创新创业实践》等必修课,通过课内与课外的有效对接,实现了学生创业精神养成、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知识积累、创业能力形成的统一,构建创业教学体系,形成了“全员覆盖+重点突破+特色培育”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积极指导创新创业实践。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是学校招生与就业指导处、校团委共管的公益性青年创新创业社团,帮助和扶持学生把“创新创业梦想”转变为“创新创业行动”、把“创新创业项目”付之于“创新创业实践”。目前,我校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有100余名成员,开展了一系列研讨、交流、竞赛及论坛等活动。学校每年积极组织学生创业团队参加全省、全国创新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模拟创业技能竞赛、全国软件创业团队选拔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培训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创业模拟。多年来,学校在数学建模、全国市场营销大赛、科技创业大赛等众多赛事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2016年10月14日,我校“挖掘机智能管家”项目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银奖。

2.4 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重点

创建创新创业社团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公益性青年创新创业社团,为我校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合作、资源共享的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见习、实习、兼职等社会实践机会,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成为投资者和创业者之间合作的一座桥梁,成为大学生初创企业的“孵化器”,成为培养青年企业家的“摇篮”。

创建学生技能竞赛平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通过每年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磨练学生创新创业意志。近年来,参与竞赛的同学逐年增多,他们以赛促学,专业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很多学生通过竞赛,发现自己专业技能知识的不足,自觉选修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实现了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

创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学校把校内外实训基地办成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联系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基地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截止2016年,我校先后与省邮政管理局、武汉新港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省交通运输厅世界银行贷款办公室、省公路管理局、北京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等100余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信息通讯技术)行业创新基地”合作协议;与丰田公司、宝马集团、东风集团共建校内培训基地;与Today(今天)集团联合创建物流产学研合作基地。学生在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将学到的创新创业文化知识具体应用到实际中去,通过在实习实践中领会感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差距,体会创新创业艰辛,感悟创新创业精神,从而克服求职创业过程中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

创建创业孵化基地平台,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2015年,我校投入了100多万元建立大学生创业特区孵化基地,总面积约1200平米,按照“布局合理、环境优雅、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标准规划建设。创业特区内设有创业孵化室、创业指导服务室、会议室、办公室等区域,统一配备中央空调、办公座椅、文件柜、宽带、电话线等,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地、交流平台及配套创业服务,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要。创业特区为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让创业团队在经营管理、资本运营、团队协作、公共关系、风险竞争、法律契约、开拓创新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学校从涵盖机械产品研发制造、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教育培训、服务咨询、影视制作等领域的35个团队(项目),经评审专家就项目经营业务、科技含量、市场前景、发展战略、管理能力、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力等方面,考察创业项目的综合实力和团队的创新创业能力,确定机械创新工作室、武汉叮当车友汽车服务公司、武汉新辰动力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15家创业团队(项目)首批入驻我校大学生创业特区。目前,已有8支创业团队通过工商程序正式注册成立公司,运营状况良好。

3 问题分析

3.1 创新创业理念普及度不高

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大学大众化时代高职院校的普遍问题,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最初、最直接的原因是解决就业难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学校领导、就业指导部门和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教师比较重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比较认同,但多数教师和学生仍处于被动参与阶段,创新创业理念普及度不高。其原因有三:一是立意不高。没有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来认识,缺乏人人可创新、个个能出彩的思维。二是价值取向偏差。创新创业理念处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价值取向”,没能上升到“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价值取向”。三是眼光太短。只看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相对本科院校起步较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相对本科院校较弱,没看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远意义。只看到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择业成功,没看到学生的可持续全面自由发展需要,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将影响学生终身。只看到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没看到创业成功学生不断自己成功还能带动一批学生就业的长远效果。

3.2 师资队伍适应度不高

高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需求缺口巨大,整体适应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总体数量不适应。作为新兴学科和课程,创新创业教学师资培养还很难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二是队伍结构不适应。高职从事创新创业教师主要来自改行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团委和极少专业教师,缺少来自企业的教师、缺少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课教师、缺少经过创新创业培训的专家型教师。三是队伍素质不适应。高职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多数在接受相关知识培训后就为学生授课,讲授内容以理论为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不足,实践指导能力不强。其原因有三:一是高职教师总量不足。相对学生人数高职专任教师普遍紧张,学校专任教师聘任自主权还没完成放开,靠大量聘请兼职教师完成专业教学,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师结构与数量不适应。二是校企深度融合不够。由于合作不深入,企业兼职教师多数担任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难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聘请的企业家或创业人士,也只能进行有限的几次讲座,教学缺乏系统性,有些还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有限。三是创新创业教师培养不够。各高职院校很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有培养规划和措施,但少有创新创业教师培养规划和措施。

3.3 与专业教育结合度不高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两张皮问题,而且重视专业教育轻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脱离,与专业教育结合度不高。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认识不足。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起步较晚,是全新的教育理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数不多、成功人数更少,大家比较认同就业指导和专业教育,觉得大量学生还是通过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让学生获得专业技术技能、尽快就业来得实惠,看到立竿见影的就业率,而忽视学生长远发展和就业倍增效益,使得专业教师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参与不足。高职院校多数只开设了就业指导和少量创业指导课程,创新创造学课程开出率普遍偏低,在专业课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更是凤毛麟角,没有达到全员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境界。三是应用不足。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是非专业课教师和有专业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他们在创新创业教学中,以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引入少量案例教学,而难以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指导,造成专业应用不足。

3.4 课程体系科学度不高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普遍认同,并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探索与实践,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科学度不高。主要体现在开出课程数量偏少、形式单一、缺乏一体化设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课题开发力度不足。高职普遍重视专业技术技能课程开发与建设,而创新创业教育由于起步较晚、专职教师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力度不足,主要借用本科课程,造成课程数量偏少。二是创业实践课程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只进行课堂教育介绍一些创新创业理论,而不开展团队模拟、市场调查、创业实训、实战模拟、实践体验等多种实践教育,增加其在创新创业课程中的比重,很难起到良好效果,由于高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发挥不充分,使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开出不足,这也是造成课程数量偏少、形式单一的重要原因。三是课程一体化规划不足。高职基本上是在已有的课程体系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以满足希望了解和学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生的需要,没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一体化整体设计,必修课主要是就业指导和创业知识普及,加上一些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对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强制性规定,也没有通过课程规划进行课程细分,以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培养需求。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少、课时短和学分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科学度不高,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的学习和创业实践的积极性,难于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

3.5 教育保障体系完善度不高

目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完善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二是社会企业的供给机会和资金支持不足,三是学校层面的教育资源保障不足。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教育保障体系亟待建立健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兴起时间不长,其教育保障体系刚刚开始建立,需要有一个健全完善的过程。二是社会企业认识的滞后性。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有一个认识提高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创新创业取得一定成效时,社会企业才会主动提供机会和资金支持。三是高职院校在规模扩大中,资金相对紧张,用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设投入更是捉襟见肘,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投入难以有效保障。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创新创业理念宣贯力度,提高理念全员普及度

理念决定行动,理念的普及度高低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好坏。针对创新创业理念普及度不高的问题,必须加大创新创业理念的宣贯力度,提高全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府、社会和学校要大力宣传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及时总结推广各高职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培树创客文化,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各高职院校要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政策文件的宣贯、研讨和学习,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和价值取向,制定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政策和机制,大力宣传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典范和创新创业成功的学生典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全员参与、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良好局面。

4.2 加快创新创业队伍引培速度,提高队伍整体适应度

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好坏,关键仍然在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不仅要教师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讲授技能,更要拥有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数量、结构、素质不适应问题,高职要加快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引培速度,提高队伍整体适应度。国家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高职院校用人自主权,加快教师引进速度。地方职称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要明确规定全体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在职称评聘和教学科研绩效中的考核权重,引导全体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创新创业教育骨干力量。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社会企业优秀人才,建立创新创业兼职教师库,担任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与实践指导。加强创新创业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制定创新创业教师培养规划,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联合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将自己的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并带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各高职院校要在努力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同时,提高全体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4.3 加强创新创业与专业建设结合,提高与专业教学实践的结合度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两张皮,而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之车的两个轮子,只有双轮驱动,才能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素质、创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多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针对认识、参与、应用不足等问题,高职要通过宣传、研讨、培训、激励、考核等多举措提高专业教师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让教师站在建立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要通过设立指导性研究课题,让专业课教师开展专业课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素材,主动自觉地结合专业课教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鼓励专业课教师带领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强校企合作,校企联合组成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团队,结合行业企业具体工作技术难题,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4.4 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课程体系的科学度

建设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基础和教学保障,课程和学分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作用,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最基本和主要的教育形式,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针对“课程数量偏少、形式单一、缺乏一体化设计”等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科学度不高的问题,高职必须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课程体系科学度。高职要制定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规划,进行一体化课程设计,规定必修课,开发选修课,做强实践课,融入专业课。要建立“全程化、分层化、模块化、菜单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年级所有班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进行素质与意识培养,规定36学时2学分,学生必修;二年级开设“商业计划书撰写、企业财务分析、团队管理务实、商务谈判务实、企业盈利模式、市场营销务实”等模块课程,每个模块16学时1学分,让学生选修,本层还可开设“创新创业小班”选修,进行项目式教学;三年级所有班开设《高职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规定18学时1学分,部分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实践与孵化》选修课,规定32学时可替换1学分必修学分,建立“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鼓励全体教师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挖掘和充实各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各课程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创业必修、选修课程的补充。有条件的高职学院可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开发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4.5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体系的完善度

完善的教育保障体系,是教育取得成功的保证,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影响着教育的效度。要使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达到应有的水平,取得实质效果,必须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体系完善度。国家要以立法形式,保障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地方政府和部门要成立创新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加强指导管理与监督评价,统筹推进地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整合财政和社会资金,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风险基金,支持高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高职要落实创新创业主体责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领导,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争取社会和行业企业提供机会和资金支持,要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猜你喜欢
高职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