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诗该不该入选中学教材?

2018-03-07 17:18
文学自由谈 2018年2期
关键词:面朝海子本能

胡 健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人教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使得这首诗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许多人的理解中,这是一首很美很幸福的诗。

我无意中读到了这首诗,发现大家在对这首诗的理解上或许有些表面化。从心理学分析的角度出发,我在读这首诗时发现,在这首诗欢乐的背后却是绝望的痛苦——这首写于诗人自杀前不久的诗,可以说是诗人心理危机的诗化表述,是自杀前的心理挣扎。“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这首诗中,诗人一边空洞地为所有人祝福,一边对自己却绝望至极,坚定自己根本无法获得尘世的幸福,只能“面朝大海”,感觉“春暖花开”——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这首诗里,海子把快乐的“生本能”给了别人,自己选择了痛苦的“死本能”,表现的是他自杀前非常矛盾、脆弱与绝望的心情。当然,海子是一位“天才诗人”,在这首诗中,他用一些意象与象征,把他的这些心情审美地表现出来了,但平心而论,这或许有些病态心理。不是说不能写死亡,而是说这种写法,我认为并无太多美学上的意义。这首诗在写法上,在意象与象征上有一些特点,但由于受前面所说的局限,这些意象与象征并没有好到令人感到特别的程度;相反,由于诗的内蕴相当单薄,尽管用上了一些审美的意象与象征,道出了那么多的祝愿,表现的却是自杀前,诗人所感觉到的一个将或倾塌的世界。

说以上的话,是想表达什么呢?我想说,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择诗歌时,是代表着一种“权力意志”或“权力话语”的。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诗,自然会被无数的孩子所诵读,从而成为“名篇”,甚至“经典”,就会脍炙人口。因而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择诗歌时,应该十分慎重,不但要考虑作品的语言艺术,而且也要考虑作品的审美意蕴等等。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当代诗歌中比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适合的诗作并不少,为什么中学语文课本却偏偏要选海子的这首特别的诗呢?

当然,说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宜选入中语教材是一回事;说海子是一位“天才诗人”又是另一回事,不应当将两个不相关的命题纠缠在一起。

为了说明我的观点,不妨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一个解读: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这一节中,有两个“明天”,即将来时态,表达诗人的意愿,“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粮食和蔬菜”,这些都是世俗生活的意象,“美是生活”,应该说这些意象是美好的,并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意象就更加开阔,同样也是很美好的。当“我有一所房子”,因而才能“面朝大海”,才能感受“春暖花开”。两个不相干的意象加在一起,不但能感受到大海的辽阔,甚至还能听到花开的声音。这个意境确实是境界开阔并且诗意盎然的。

接下来是第二段: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个人

上一节写“明天”的我,一个未来时态的虚拟的我,一个在世俗生活中找到并感受到幸福的“我”。而在这一节中,诗人更进一步,要把自己的幸福感告诉每一个亲人,让他们分享幸福。“幸福的闪电”这个暗喻很好,就像“快乐”一词告诉我们,“乐”是“快”的,正像“愁”是“慢”的一样,“幸福的闪电”一语确实显示出诗人的才华。这一节中,诗人的语调显得更是昂扬喜悦,意象也是清新美丽,情感涉及“亲人”,十分温暖。

接下来的第三节,诗人则更把他对尘世生活的幸福感推向了每一个人——从第一节“明天的我”,到“自己的亲人”,再到不可数的世上“每一个人”,诗人递进地表达着自己的幸福与对别人和世界的祝愿,表达出一种单纯而美好的情怀: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人生只能在世,在世就意味着我们与他人在一起,这是人生的基本结构。诗人以欢快的语言与清新的意象,表达了对在世的他人的祝福,让人感到非常温暖。“前程”“眷属”“幸福”都是在尘世生活中的人们想获得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幸福。以上的意象与情调显得昂扬、开放而美好。它的美好来自对阳光与快乐的“生本能”的肯定与表现,在这种表现中,诗人自己也感受到了“爱”与“幸福”。但是结合全篇,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以上只是“明天”的“我”,或虚拟的“我”所想象与感受到的。可以说,最后一句才是这首诗的真正关键,最后的诗句是诗人作为“今天的我”的一个真实的表白: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言志”。这一诗句中,“我只愿”无疑是“今天的我”的真心选择,带有一种决绝的态度;那么,他选择的是什么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里作者省略了前面相似句子中的“我有一所房子”——这个象征尘世生活的意象,因而,这时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调与意味就完全变了——明显带有一种选择绝望的“死本能”的阴影,“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但意味着“今天的我”对“明天的我”的拒绝,也意味着“今天的我”对祝福过的“他人”与“世界”的告别。“我只愿”才是这首诗的关键,才是诗人内心最真实心理的流露。也正因如此,没有了“我有一所房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不再有此前相似句中的青春与美好,开阔与欢快;它成为了一种表现幻灭的意象,成为了一种反讽,就像庞德的名言 “我的爱人是红火焰,燃烧在大海的深处”一样——火焰是不能燃烧在大海深处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绝望,“面朝大海”是无法感受到“春暖花开”的。诗人也知道,没有了“房子”,“面朝大海”看到的“春暖花开”就只能是海市蜃楼,而人是不能生活在海市蜃楼的,但诗人却做出了“我只愿”的决绝选择。这个句子之所以让人感受到悲痛,就是因为它表现了上文说的“死本能”。“死本能”与“生本能”相反,它给人们的只能是阴暗与悲痛。用一位朋友的话说,海子在这里是把尘世的幸福给了我们,他自己却选择了对尘世的放弃。所以,如果在海子临终前不久写的这首诗中,只读出所谓青春与美好,而读不出更为重要的残酷与悲情,是不是有点太矫情了呢?是不是没能理解这首诗的“整体结构”呢?

这里我们不妨把同样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简单做个比较。前者在意象与象征的运用上,在人生积极意蕴的开掘与表现上,有着许多可取之处,它会给学生以更多的领会空间与回味余地,对学生的欣赏能力与人生领悟能力会有启迪意义——这是一首真正好诗的标志;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并不是像一些中学老师理解的那么“美好与单纯”,在一定意义上,它不是一首在诗意上经不起再三推敲与反复领悟的诗歌,尽管也不可否认这首诗表现出了诗人的才华。如果我是一个中学教材的编写者,我希望我的学生能选择“更远的林中路”,而不是选择绝望的“我只愿”。

诗歌欣赏是需要从感觉出发的,然而“诗人心细如发”,读者对诗的感觉就如严羽所说,也有“深浅”。同样,“为艺术的艺术”与“为人生的艺术”,在本质上并不应该是矛盾的。没有思考的崇拜与没有独立的判断,是要不得的。

其实,对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质疑,并不是对海子的质疑——他早已走了,愿他安息;也不是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质疑,这是一首有特色的诗——而是对让它成为“名篇”的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参的质疑,是对“权力意志”或“权力话语”的质疑:完全没有必要把这样一首对中学生来说有些“过于复杂”“难以理解”的诗选入教材。

猜你喜欢
面朝海子本能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面朝大海
逆本能
逆本能
吉米问答秀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