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鑫 张正武
(涪陵广播电视大学,重庆 涪陵 408000)
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自身的物质化形态建设及城市文化精神建设。涪陵地处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有渝东门户之称,是乌江流域最大的城市。近年来,涪陵经济进一步发展,其年GDP总量位居重庆前八位。涪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形象系统工程,于2012年邀请清华大学城市形象研究室进行城市品牌形象发展规划设计。经过反复调研、多次探讨,最终把涪陵城市精神概括为“坚韧、进取、热情、豁达”。这一概括高度反映了涪陵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契合涪陵第五次党代会“再创业、新发展”的工作主题,利于涪陵“四城同创”工作的推进。
(一)关于“坚韧”和“进取”
1.历史的变迁造就了涪陵城市坚韧进取精神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不断的战争成就了涪陵人自强不息、坚韧进取的精神。[l]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巴人历经枳地巴国的诞生、秦灭巴蜀设枳县、隋唐宋时期的民族迁徙与融合、战争的更迭与交织,在冲突中交迭融合,不但发展了当地经济、文化,也使得巴人形成了尚武逞勇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并逐步强化。
2.特殊的地理环境赋予了涪陵城市坚韧进取的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涪陵地处“神奇的北纬30°”,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境内多丘陵、低山,地貌类型多样,地势高低有别、山河交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如此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涪陵人爬坡上坎、坚韧进取的精神。巴蜀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和歌咏船工生活的川江号子就是涪陵人坚韧进取精神的生动写照。
(二)关于“热情”和“豁达”
1.民族融合体现“开放热情”与“兼容豁达”精神
历史上,涪陵有几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是夏商至春秋前期,巴人与土著濮人的融合。从战国后期到宋代,汉人与巴人几经战乱、迁徙,到南宋时期,巴人逐渐融入汉族生活,此为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第三次则从宋末延续至今,主要在汉民族之间进行。在宋末及元明清时期,受战争的影响,涪陵人口迁徙频繁,起伏较大,曾出现过“百里无烟”“湖广填四川”等事件。这些迁徙、融合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涪陵开放兼容、热情豁达的精神。
2.经济大发展体现涪陵城市“热情”与“豁达”精神
涪陵在历史上有三次经济大变革和一次经济大发展,分别是在春秋末年的奴隶制时期、秦置枳县实行封建统治的时期,以及近现代经济兴起的清末和民国时期。经济大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又分三个阶段,对内表现为体制的转换和经济模式的改变,对外表现为经济的广泛交流合作。分别是1978年至1992年以市场化为走向的起步探索阶段,1992年至2002年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的全面推进阶段,以及从2002年至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现在,涪陵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出了建设“双百”现代化大城市的口号,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改组,涪陵经济得以发展,热情豁达的城市精神进一步体现。[2]
3.文化传承体现“去粗取精”与“兼容豁达”精神
纵观涪陵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弘壮大,有四种文化耀人光芒,分别是神秘灿烂的巴枳文化、博大精深的易理文化、闻名世界的榨菜文化和白鹤梁题刻文化。[3]巴歌、巴舞、点易洞、中国驰名商标“乌江榨菜”都是涪陵文化的标志。不管是哪一种文化,都不是涪陵人闭门造车胡乱编造而来的,它们是涪陵人利用当地资源,传承先辈精髓,广泛吸收各家之长,去粗取精,不断创新的结果,是涪陵人与涪陵城兼容豁达精神的体现。
追根溯源,涪陵城市精神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涪陵城市精神的萌芽
原始社会,生活在涪陵的土著濮人在长江、乌江两岸的河谷地区过着原始的狩猎和农耕生活。这时的涪陵从社会学上说,只算是聚集地,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城市,其城市精神处于一种萌芽状态。
(二)涪陵城市精神的兴起
公元前477年,巴人的一支——白虎巴人来到枳地并立国于枳,建立了较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巴人利用由中原地区传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创造了神奇灿烂的巴枳文化,奴隶制经济得到发展,涪陵城市逐渐形成,城市物质形态和城市精神形态兴起。
(三)涪陵城市精神的丰富
封建社会时期是涪陵城市精神发展的丰富阶段。公元前280年,秦国南下攻楚,占领枳邑。公元前277年,秦置枳县隶巴郡,奠定了涪陵在全国的区域性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位。[4]在此以后的2200多年里,涪陵一直是州、县或区所在地。经过几次民族大融合,巴人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极具地域特色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此时期,城市的物态形象更为直观,城市精神虽然随着文化教育的兴盛和人文社科的发展得到丰富,但缺乏有效的总结提炼。
(四)涪陵城市精神的彰显
清朝末年至建国前这一时期,西方思想和先进的科技文化不断涌入,涪陵城进入发展的兴盛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涪陵加快对外开放,使得国有大中型企业获得长足发展,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产生了“涪陵现象”。[5]现在的涪陵紧紧围绕全区“再创业、新发展”的工作主题、“1234”奋斗目标和“4416”工作格局,成为重庆大都市区重要的增长支点,其城市精神得到充分彰显。
城市精神是历史和现实的产物,它的传承和弘扬,不是喊口号就能实现的。相反,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丰富、完善和升华。千年巴古国,两江神奇城。涪陵城市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需要我们在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推陈出新,增添新的时代内涵。
(一)加强涪陵公民意识培育
市民是城市创造的主体,公民意识是城市精神的基础,只有增强公民意识,提升素质,才可能筑牢城市精神基础,才能真正塑造出与现代化城市相匹配的城市精神。[6]培育公民意识,政府要引导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以提高城市公民对城市精神的认识,培养公民规范意识。值此我国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机,应主要培养市民的公民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家庭美德规范。同时,还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城市公民对城市精神的认识。
(二)加强涪陵城市精神宣传
涪陵城市精神宣传主要靠政府,宣传要以新时代互联网+为背景,以舆论为导向,以标识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网络和线下双渠道共同发力,借助各种新媒体,达到全方位、立体化、高渗透的效果。一要大力宣传,倡议践行;二是开展活动,加深认识;三是塑造典型,引领风尚。
(三)加强涪陵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基因,涪陵城市精神的形成,离不开涪陵历史文化这一本源。传承涪陵城市精神,首先要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找出历史文脉,挖掘涪陵城市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其次,要加强现代文化建设。城市文化既大而无形,又无处不在、可触可感。它既独立存在,又与其他因素高度融合,既需要继承本色,更需要推陈出新。要充分吸取现代文明成果,为涪陵历史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并将它们融入市民意识,运用到城市的发展中。这样才能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更好地发掘、传承涪陵城市精神。
(四)加强涪陵城市形象塑造
城市形象是整个城市精神与风貌的展现,是城市物质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文化的统一。[7]美好的城市形象展现了城市精神源于历史、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内在魅力,必将有力地提升城市的品位。城市形象的塑造,主要包括城市基本理念、城市行为、城市视觉识别等系统。其中,以城市精神为主要内核的基本理念系统是整个城市形象的“心脏”,是核心与原动力,并通过另外两个系统得以表现。在涪陵城市形象的塑造中,首先要加强涪陵城市精神的塑造。其次,要加大政府形象的塑造。再次,要提升城市视觉形象。城市的视觉形象,是城市内涵、精神最直接、最有形的反映。要以标识为依托,以城市精神为理论导向,根据涪陵城市的综合特点,设计一系列城市标志、地标建筑等艺术性实物去物化涪陵城市精神。
[1][2][3]张正武.涪陵文化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138-139.149-152.95-117.
[4][5]四川省涪陵市志编纂委员会.涪陵市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12-13.58-60.
[6]陈柳钦.论城市精神及其塑造和弘扬[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0,(3):1-6
[7]杨慧.长春城市精神培育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