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涵 廖璐佳 谭媛媛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225)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得出,我国城镇人口的总量在近些年快速增长。与此同时,2011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乡村人口。此外,因为我国现状城乡发展形式的不均衡导致的二元化模式,成为了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阻碍。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实行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随后印发的《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年)》揭开了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新时代的序幕。而由于我国的农村地区位置偏远,尤其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大多都位于该地区的边缘地带。由于文化差异,经济发展落后以及交通不便利等一系列的问题限制,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特殊问题。
“中国如若要强,那么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那么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那么农民必须富。”我国如果想要将这一目标实现,就必须要保持“三农三生”问题的统筹和谐发展[1]。
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路径。只有农村美,农业强,农民才会在真正意义上富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富美乡村宜居生活的目标要求。
1.萝卜寨村域环境现状
萝卜寨古村全部处于干旱河谷地带,羌寨右侧的林盘山有部分以高山灌木为主的丛林,其森林覆盖率也正在逐年下降,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特别是核心保护区的萝卜寨村,整个台地基本已无树木生存;萝卜寨处于山体中部的斜坡台地上,周边地形的切割感非常强烈。植被的生长情况良好,地表主要为残坡积土,地下常年水位埋藏的较深,地质构造发育情况较差,地质环境条件属于中等;寨内沟渠遍布村落,结合村落自身的选址、修建,利用高低错落的地势和台地建筑布局,沟渠沿建筑外墙角流过,几乎串联起整个村落的所有建筑,便于村落居民引水灌溉,收集和排放雨水;寨内有古城墙一处,位于老寨古村中部,由于5·12地震的破坏,现仅存一处残垣断壁,但墙体结构清晰,为黄泥构筑,现存墙体长约15米,高3米,古时用以防御外敌的侵略、抵御野兽的入侵;萝卜寨地形存在一定的高差,以及建筑布局随地形布局的高低错落,寨内的石阶铺地遍布。充分体现了村落的布局和建设模式。从古至今,石阶铺地依然得以保留;同时还有一个亭阁和传统产业遗存,及多个石阶铺地、羌式古锁及石刻,另有千年古树3棵,百年古树2棵。
2.村域的生态环境保护
萝卜寨作为传统村落,村域内的自然景观主要从山水等方面进行保护与发展控制。
第一,要严格保护和整治村寨内的沟渠、水系、水井等,严禁乱排乱放,定期对水渠、水流进行整治清理。
第二,要保持住村寨原有的地形、地貌及山川格局,并对村寨周边的原始生态进行保护,严禁山上树木乱砍滥伐的行为。村寨中的古树是重要的生态景观有机组成部分,要对村寨内的古树开展一系列程序的保护措施,例如设立专门的防护栅栏,严格禁止在古树上攀爬或折断古树枝条等行为,并随时监控病虫害对古树的侵害。
第三,蜿蜒迂回,纵横交错的石板路、石板巷是萝卜寨古老的特色之一。大部分路段为青石铺就,仅供步行,且铺就的石块大小不等,颇有趣味。巷道的两侧是古老的院落建筑,房屋顺着现存的地势进行搭建,依高就低,协同自然风貌一起构成富有韵律和变化的巷道景观。因此,保护并沿用村内古老石巷这一传统路面的形式,同时还要延续寨内特有的街巷格局,古道古巷的材料要保持原有传统的石板。在街巷两侧种植遮荫的树木以及沁人心脾的花卉,以此来营造独特的山乡风情的绿化风景,从而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萝卜寨凭借其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气候,形成了以第一、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其中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种植业和牲畜养殖业,第三产业主要为旅游业[2]。
1.第一产业
萝卜寨地处低山地势,依托特殊海拔,主要种植玉米、土豆和花椒等农产品,林木有松树、沙树、柳树、白杨、白芷、洋槐以及其他品种的杂树等,果树主要有红脆李、青脆李、核桃树、花椒树、苹果树、欧洲甜樱桃等。
结合当地理地势及环境气候,村寨内应重点发展汶川大樱桃、大红袍花椒等特色经济作物,同时适当地发展牲畜养殖业,包括牛、猪、鸡等。
2.第三产业
萝卜寨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具有“云朵上的街市”和“古羌王的遗都”的美称。同时萝卜寨也是我国的“红色旅游地”。据记载,徐向前元帅曾在萝卜寨内设立过军队的指挥部,指挥着红四方面军的雁门关之战。
萝卜寨还应结合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依托已经形成的萝卜寨风景旅游区,结合现状特色建筑风貌及地震遗址区,打造羌族人文旅游文化,展示地方特色。
3.生活问题
其一,基础设施
村域内的道路大致呈枝状网分布。新村建设的村道对接老村村道,沿用现有路网,同时保留延续村寨的街巷空间,采用石板路铺地。同时考虑到村寨的发展,应为未来旅游发展预留停车用地等。
萝卜寨主要水源为地下水,应优先保证萝卜寨村民的饮用水、环卫用水,大力提倡节约用水。村寨内的电线电缆较为老旧,应优先对村落内古建筑的电线、电器进行改造,更换老旧电线,扩大电线、电器容量。对于村寨内的文物建筑,应适当提高用电安全要求。同时,村寨内应积极引入新技术,更新村寨内的设施设备,扩大村寨的电讯业务。
其二,建筑空间
萝卜寨是典型的羌族聚落,地处高半山。其传统民居一般分为两层:一层供村民生活起居使用以及柴火堆放;二层为罩楼、晒台,在丰收时节晾晒谷物。在建筑形式上,应沿用当地的传统习俗特色。
村寨建筑的布局应按照山体地形的变化形式进行设计和调整,以此可以形成竖向和横向的多层空间效果,与山形走势密切结合。
1.农业生产致力于“强”
想要稳抓农业生产,就要致力于“强”。产品的需求是市场的主导方向,资源禀赋的要素是销售的指南针。因此雁门乡萝卜寨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现有的资源优势,努力探索出一条低消耗、高产出、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3]。
其一,创办具有特色的产品发源地。严格遵循市场规律,优先发展花椒、苹果、核桃等主要种植产业,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的青脆李、红脆李、车厘子、牦牛肉等特色产业,并建成规模化的养殖、种植基地。此外,还应在政府的帮持下与外部企业进行产品对接,构建网商平台,扩大产品的宣传效应,增加产品的销售量,进行统一管理。
其二,抓住产品的就地加工。用集合化的理念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使当地产品的加工过程科技化、安全化、一线化。依托接线农业的龙头企业,重点抓好花椒、车厘子、青脆李、红脆李等新鲜农产品的加工产业,就地将特色产品转化为“二产”,使现有的“一产”提升原有的价值。
2.环境生态要致力于“美”
抓好少数民族乡村地区的生态,要致力于“美”。我们应该着重坚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保护发展理念。培养萝卜寨当地村民对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激发村民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环保理念。确保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天空更蓝、草地更绿、溪水更净、村寨更美。
抓好水土保持与林木保护。萝卜寨应结合村落自身的选址、修建,利用高低错落的地势和台地建筑布局,沟渠沿建筑外墙角流过,便于村落居民引水灌溉,同时明暗结合,便于收集和排放雨水。维护生态植被,提升生态功能,对寨内拥有的3棵千年古树与2棵百年古树全方面保护。提高寨内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对于后期的发展,应重点关注对生态后期发展的保护。
抓好寨内的垃圾处理问题。坚决杜绝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工业项目在村寨里落地建设,对农业产业的环境评价进行严格的管控。坚持遵守防治治理同步实施的原则,对村寨的垃圾排放以及垃圾堆放情况进行管控与治理,向村民传输自觉环保的意识,才能够有效改善村寨卫生环境状况。
3.农民生活致力于“富”
为实现萝卜寨村民“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有”的发展目标。通过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村民精神文明生活水平的提高来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其一,促进农民的经济增收。如何将特色产业作为增加村民收入、发展萝卜寨的法宝,是立足当下解决问题的核心关键。加强农民的技能掌握,提高农民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外来人员转移就业、增加当地村民工资收入的不二选择。
其二,加强村民的精神文明修养建设。通过村寨集体会议等形式,引导村民踊跃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寨内村民在家门口便可以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庆典。
把“三农”工作当作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振兴过程中的核心关键,建立统筹推进“三农三生”的“混合动力”机制,能够为持续推进“三农三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4]。充分发掘少数民族地区的潜在价值,以实现“生活空间宜人冶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可持续发展”等保护与发展的核心目标,以稳固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产业链条,发展地区特色产业为主要方向,突出因地制宜的原则。本文基于“三农”与“三生”统筹规划的理念,结合雁门乡萝卜寨本身的生态资源、经济生产、生活条件、现状问题等基础因素,提出雁门乡萝卜寨的村落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