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雄
(江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江西 南昌 330022 )
刺绣被称为“针尖下的绘画”,我国有28个大绣种。其中新余夏布绣以手工纺织的苎麻夏布为绣地进行刺绣,是唯一一种以绣地材质命名的绣种。夏布绣又称麻布绣,发源于江西省新余市,有悠久的历史,作为江西省唯一的一项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14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 目名录[1]。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具有独特性、活态性、流变性、综合性和传承性等特点,传统的传承方式大都采取师傅对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很少有文字记载。档案式保护运用档案管理的方式,对非遗文化进行搜集、记录、分类,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媒体等手段,流变、活态的保护,进行了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2]。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中,所收集的代表性实物、记录的图片及文字材料,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更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分散保存在非遗传承人(单位)处。将档案的原始记录与其他保护模式相结合,既可提高档案的利用编研率,又能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档案式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适用于各类型非遗项目。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研究中,学者已取得大量的成果,如周耀林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3], 王云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内容进行了系统 的阐述[4]。
纵观现有的文献,对非遗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研究多侧重于理论分析和档案工作模式的构建上,实证分析并不多。本文结合新余夏布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实证分析,对其采用的非遗保护模式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档案学的理论,探求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特征、现状及发展。
新余夏布绣起源于民间麻绣,新余夏布传承人张小红吸取了麻布绣的优点,放弃了对麻布染底色的做法,用夏布作为绣地,借鉴了其他绣种的针法,运用平针、施针、套针、乱针、滚针、小交叉针等四十多种针法,将粗犷古朴的夏布面料与精巧、细腻的绣工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新余夏布绣[5]。采用夏布进行刺绣时,充分利用了夏布肌理鲜明、质感突出的特点。新余夏布绣具有代表性的针法:透底针的运用,充分展示了苎麻布的机理。夏布绣将原来多用于生活用品纹饰的麻绣,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艺术刺绣针法,将其上升到了艺术刺绣的高度。在题材上,选用了江西籍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如傅抱石的作品,内容以写意山水为主,经过绣娘的二次创作,使刺绣主题与绣地浑然一体,体现了图与底的和谐之美[6]。
目前夏布绣在文化遗产领域采用了生产式、博物馆式及民间传承等保护模式。
1.夏布绣生产性保护模式
夏布绣传承人张小红开创了“渝州绣坊”。绣坊地处“中国夏布技艺之乡”——江西省新余市,从2004年4月创建至今,她和员工们经过多年的潜心挖掘和不断创新,开拓出“夏绣”这一刺绣艺术的新领域,并获得实用新型“设有绣层的夏布”等30项国家专利,该绣坊已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保护单位。绣坊下设夏布绣研究所,用于研究夏布艺术刺绣新作品的创作和刺绣技法的创新。渝州绣坊的产品分为夏布绣工艺品、夏布绣艺术衍生品、夏布绣博物馆文创品三大类。在生产夏布绣产品的同时,产生了大量产品档案及实物档案,将夏布绣技艺凝结于档案材料中。这种生产式保护是将非遗文化遗产转化成经济效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和“自我造血”的有效途径。
2.夏布绣博物馆保护模式
夏布绣博物馆建于2014年,由传承人张小红个人出资建成,属于非公有制博物馆。夏布绣博物馆藏品达1100件(套),其中江西民间刺绣文物类1000件,艺术刺绣100余件。藏品来源于传世、收购、征集、复制以及创作。博物馆开设有传习所,先后培训千余名学员,为夏布绣传承人的培养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夏布绣博物馆有江西传统的民间刺绣及创新的夏布艺术刺绣作品,这些都是珍贵的实物档案。通过大量实物档案展示,公众能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地域民间刺绣。
千百年来,非物质文化技艺技法通过师徒、家族之间手口相传,得以传承和保护,流传至今。夏布绣传承人张小红从小爱好女红,通过长辈的“口传心授”,习得基本刺绣的技艺、技法。本着对刺绣这门艺术的热爱,特意来到苏州等地继续学习艺术刺绣,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新余夏布绣。目前,传承人张小红通过传习所的授课指导,“面对面”的培养了一批夏布绣非遗传承人[7]。这种传承模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最常见的一种传承保护方式,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流传至今的有效手段。
1.夏布绣档案类型
夏布绣现保存的档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代表作、夏布绣研发产品档案、夏布绣大型传承活动的图片及记录等相关材料,对绣法的技艺已作简单的影像记录,刻成光盘保存。传承人注重对江西刺绣历史文物的发掘,多年来从各处收集了大量麻布刺绣作品,这些实物档案用于博物馆的布展和收藏。传承人所收集的档案,记录了夏布绣的历史发展历程,通过这些文字、图片及实物的记载,将流态性非物质文化固化。所收集到档案中存量最大的为刺绣实物,这正是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最大的特点。
2.夏布绣档案的保管情况
传承人张小红开办的夏布绣博物馆、渝州绣纺及夏布绣研究所等多个单位,分散保存了夏布绣非遗档案。如渝州绣纺保存了产品档案、申报非物质文化名录的材料、部分荣誉证书、藏品收藏证书等。博物馆保存有江西历代民间刺绣文物、夏布绣作品,有部分刺绣文物及夏布绣作品作为展品用于展示,其余大部分刺绣文物都保存在库房的樟木箱中。有部分文物已作登记和拍照,但因日常事务繁多,缺少专人管理,藏品未能全部登记在册。
传承人平时虽注重对档案材料的收集,但由于缺少系统的非遗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指导,其档案管理存在“重收集、轻管理”的现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工作人员粗心,导致2011年前的渝州绣纺的文件材料丢失。博物馆下设的传习所,虽先后培训了千余名学员,但未保存培训学员的资料,造成了传承谱系的不完整。
由于新余夏布绣自身及保护模式的特点,其档案载体多样,有纸质文字材料、电子文件、图片资料以及大量刺绣实物。档案管理工作针对不同的载体,档案管理要求不相同,仅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不能完全适用。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及使用等工作无章可循,只能参照其他专业档案的工作制度来开展。
目前,对夏布绣技艺记录仅采用文字、图片和实物资料的等载体,没有系统地保存影像资料。非物质文化蕴含着大量手工技艺,仅通过支离破碎文字图片传承技艺,不能记录非遗文化的本真。系统的影像档案可通过图像配以声音完整地记录下刺绣的技法,将非遗技术固化在影像档案中,最大程度的保存了非遗的本真性[8]。
通过考察新余夏布绣,综合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了解到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现状,此类项目大都采用生产式、博物馆式、民间传承相结合保护模式。档案式保护是非遗保护工作的起点,应当引起重视。把传承人(单位)作为保护对象,因其对非遗项目的历史和发展的深刻认识,可作为档案式保护的保管单位。传承人(单位)负责档案管理工作,使非物质文化处于原生环境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保证必要的经费,确保档案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单位应配备专职档案人员负责档案管理工作。档案事业管理部门负责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业务指导。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档案的收集、分类、鉴定、保管等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收集应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及传承人两方面展开,其中包括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过程与结果的文字、图片、相关的实物等,以及传承人基本情况相关资料等。整理档案材料时,应遵循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对档案材料的保管和利用。对刺绣实物、图片、光盘等非纸质载体的档案材料进行归档时,应将每一件作为一个保管单位,单独编排档号,并采取按年度结合内容的方法分类整理和编号。其中与文字材料有直接联系的应编写互见号或互见卡。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存期限为永久保存。建立方便快捷的检索渠道,方便档案归档和查找。在收集档案材料的基础上,应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配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 和传承。
为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对档案式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鉴于目前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制度,非物质文化档案工作处在一种自发状态的现状,呼吁政府相关部门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特性,制定档案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非遗档案管理,将非遗档案工作规划化、制度化、常态化。并希望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非遗档案工作,鼓励传承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承人应主动学习档案方面的知识,提升档案意识,全面收集非遗档案。运用档案新来源观,拓宽对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从民间、史籍、现有刺绣研究成果等多方面进行发掘,丰富历史文物,借助影像和口述史的方式,弥补文字和图片记录的不足,全面记录非物质文化,更真实全面地记录刺绣演化的历史,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档案管理中,帮助收集并管理档案。采用档案信息化软件,建立非遗档案数据库,为今后数字化展示奠定良 好基础。
非遗档案管理需要档案学、文化遗产学等多种学科交融,其档案管理工作更需要各专业人才的广泛参与;需要档案专业工作人员积极参与,以其档案专业管理经验和知识,帮助完成非遗档案收集及档案数字化的工作;需要借助学者及专家进一步开展档案的编研,利用其在学术研究上的优势,深度挖掘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参与,帮助构建虚拟数字化展示平台,吸引更多公众参与,从而更有效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