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彦
(长春市第五十三中学 吉林 长春 130000)
随着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由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头脑知识风暴,以及物质精神生活的变化和由此产生的物质精神美感,就是生物科学技术文化。
随着生物学有关生殖发育相关科学研究实验的开展,一种通过体外生产胎儿的方式产生了——试管婴儿[1]。试管婴儿模拟输卵管内卵细胞的受精和胚泡发育过程,将胚泡移植到母体内的子宫里,就像一粒种子种到了土壤中,逐渐发育成一个胎儿。为了提高试管婴儿的成活率,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将两个及其以上的胚泡移植到到母体内。如果两个胚泡均发育成功,则会生育出双胞胎;如果有一个胚泡失 败,另外一个胚泡成功,则可顺利发育成一个正常胎儿;如果两个胚泡均失败,那么意味着试管婴儿实验失败。但是,并不是说试管婴儿实验是我们提倡的。因为在试管婴儿的操作过程中,母体需要服用一些药物,使其体内激素调节,以和医生的实验保持一致。试管婴儿是一种体外受精和发育的生殖方式,成功地模拟了女性输卵管,减少了因输卵管堵塞或精子数量不足等原因而导致的不孕不育现象。试管婴儿为我们的生活解决了难题,使我们的传统亲代和子代的纽带文化得以传承。
1966年,在英国诞生了一只身世复杂的羊,它的名字叫多利。为什么说他的身世复杂呢?在它出生的过程中,涉及到了三只羊A羊、B羊、C羊。A羊提供了卵细胞,这个卵细胞是去掉细胞核的无核卵细胞;B羊提供了细胞核,而且这个细胞核是从B羊的乳腺细胞里取出来的;C羊提供了子宫。B羊提供的细胞核和A羊提供的卵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组装的细胞。这个组装细胞在体外就像试管婴儿一样进行培养,当它发育到初级胚胎的阶段,将它移植到C羊提供的子宫里,经胚胎发育,C羊产生了一只克隆羊。你猜这只克隆羊长得最像谁呢?它长得最像提供细胞核的B羊,而且长相和A羊,C羊的差距很大,似乎没有任何的关系。这也说明我们的遗传物质主要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的重要性对我们的认知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变革性意义。
克隆羊——多利实验的成功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给很多科学家继续研究以启示。哺乳动物的克隆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继多利羊问世之后,各国的科学家先后克隆出多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如高产奶牛等,使用克隆技术克隆出的奶牛产量是普通奶牛的三倍之多。可以说,克隆技术加快了家畜等哺乳动物的优良育种和繁殖。克隆技术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更高,让我们看到和欣赏了生命的美妙,感受到科技文化的力量和美丽。
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另一种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决定的性状。比如说,把一只大鼠的生长基因导入到普通老鼠受精卵的细胞核中,该普通老鼠产生的后代就有可能表现出超级大的性状。这种高科技技术就叫转基因技术。这项技术说来简单,但操作要求却是非常高的,需要显微注射。在转基因鼠的实验过程中,需要在体外将核未融合的受精卵细胞固定,再用显微注射器将大鼠的生长激素基因注射到先前核未融合的受精卵中,生长激素基因便会插入到精卵的细胞核中。再将该转基因了的受精卵注入到另外一只小鼠的的输卵管内,该受精卵就像正常的受孕一样,发育成新的小鼠。小鼠出世后,就是转基因超级鼠。转基因超级鼠将优秀的基因更集中表现出来,让我们欣赏和见证了科学技术文化的神奇。
细菌作为一种生物,在它们的生殖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基因突变现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抗生素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大范围和大剂量抗生素的使用,使得某些细菌突变的品种中对抗生素有抵抗力的品种生存下来,基因突变的耐抗生素的品种被筛选出来。如果继续再大量滥用抗生素,该耐药细菌的耐药性会越来越强,形成超级细菌,任何抗生素再也无法将该细菌有效控制住。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大量的服用某一种药物,会对某种药物产生抵抗性和耐药性。所以在我们用药的过程中,要交替使用,不要单独使用一种药物,以免产生耐药性。超级细菌的出现,也警示我们科学技术要合理使用。合理的科学技术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添彩。
酵母菌是一种真菌,酵母菌在氧含量高的地方进行有氧呼吸,在氧含量低的地方进行无氧呼吸。当其进行有氧呼吸时,可以分解有机物,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当进行无氧呼吸时,可以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我们平常生活中的啤酒、葡萄酒就是利用酵母菌发酵制成的。但是,我们的馒头、面包等的发酵,主要是通过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来实现的;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使面包和馒头呈现疏松多孔状。同时,干制的葡萄菌可以做成酵母片,帮助我们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酵母片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在我们的生活中,微生物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更高。
试管婴儿的成功,克隆羊多利的出世,转基因超级鼠的问世,超级细菌的诞生,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应用,丰富着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更深层次的文化认知[2]。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丰富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生物科技文化给我们现代生活带来了知识的变革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