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震
(中共沈阳市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36)
沈阳是我国1986年第二批公布的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深受外来文化影响和多民族融合的城市。作为具有2300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名城建设是我国未来城市地区建设的战略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涉及多行业的系统工程。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加快沈阳文化建设与发展,推进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沈阳市要遵循文化建设规律,立足城市发展实际,应从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以及文化体制与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最终得出沈阳打造文化名城的可行性对策建议,最终助力沈阳新一轮的振兴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块品牌,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是无形和无限的资产。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城市扩大知名度,更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以历史文化传承推动当地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无疑对城市的经济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沈阳通过对外宣传城市历史文化古迹不仅可以盘活当地文化资产,还可以拉动旅游、餐饮等相关领域消费,发挥文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历史名城应充分利用这一独特优势,铸造“文化”招牌,凸显建设文化名城的现实意义。文化为一个城市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沈阳应通过积极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紧紧围绕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进行建设,有效激活当地的人文资源,最终使沈阳的文化产业不断向纵深推进和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古老性、历史价值高、观赏性强的特点,它是地方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历史文化名城是经过漫长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品牌形象,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自身所拥有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遗存价值,是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对历史文化名城实施合理有效的旅游开发,不仅能够获得充足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对名城保护的资金支持方面也能够获得保障,当地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会得到修复和重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明最终得到有效保存。加大旅游产业的整合,也会使整个城市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沈阳当地的文化得到弘扬,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促进,最终能够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城市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城市之间的竞争策略和路径也在发生着改变。文化作为城市无形资源之一,无疑成为城市之间相互竞争的重要来源。我国城市都经历了转型期,城市之间相互竞争的意识逐步增强。当今,新经济和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也越来越多受到广泛重视。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提升地方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路径。
由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文化人才流失、城市文化改革缺乏政府统筹,以及体制机制运行不畅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沈阳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步伐。为加快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助力新一轮振兴发展,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打造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需要完备的法规和相关政策。当前,应建立健全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规和政策,加大对传统文化要素的保护力度,以保障各项保护措施实施到位。应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构,明确行政主管部门或成立名城管理专门机构,除了负责制定、宣传和执行名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还应积极制定名城保护与改造的标准与程序,负责名城管理的融资与资金管理等事务。另外,应建立科学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风貌特色名录,形成符合沈阳本地实际的文化遗产修缮管理机制。要完善保护管理立法,扩大立法和规划的内容,加强对沈阳市区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的保护。要细化立法和规划的制定,对保护对象应作出详细、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名城保护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必须纳入法制轨道,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立法和规划的责任追究。建立开放的管理与执法监督体系,提高保护管理中公众的参与程度,增加社会监督力度,加快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管理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应成立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以专家、政府职能部门领导为主,积极重视发挥专家学者和民间人士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吸收部分市民代表参加。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对沈阳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评估以及保护、维修等专业性工作,在文物保护方面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1.创新文化观念
创新文化观念是城市发展蒸蒸日上的不竭源泉,也是城市发展的巨大动力。文化观念的转变和创新,能够带动城市理念的发展。因此,创新文化观念是沈阳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关键。沈阳应立足实际,培育城市的创新精神,构建创新的城市文化环境。在大力培育创新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文化创新氛围的形成,激发沈阳广大市民改革、发展和创新意识,激活沈阳市民的文化创造力,使全社会认识到创新的重大意义,最终实现文化意识到文化理念的转变创新,使沈阳的城市形象充满文化的魅力。
2.创新文化体制
有序高效的运营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不仅能提高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而且能提高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沈阳在建立健全以上机制的基础上,还应大力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打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束缚和瓶颈,促使充满活力、具有创造性的新型文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要不断完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推进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完善对文化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以调整结构为重点,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传统文化格局到现代文化格局的转变。
3.创新文化模式
沈阳市应创新文化模式,以国家级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复制示范区建设经验,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多元化转变,充分发挥正是在该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使文化事业单位在该体系的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动力。沈阳市应继续加强构建均等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覆盖和服务水平,加快智慧文化建设,开展立体化、互动式精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4.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沈阳应在借鉴其它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初创文化产业到城市支柱产业的转变,将文化有机地融入经济发展中,增强经济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和提升硬实力。沈阳应紧紧围绕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充分挖掘利用全市文化资源,搞好文化产业布局,加快文化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开拓新领域。要积极开发和推动全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大力推进演艺市场的发展,加快影剧院等文化设施的建设改造步伐,深入挖掘中小型剧场资源,提高剧院利用率。应积极培育艺术品市场,打造具有沈阳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努力形成具有沈阳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格局。
1.打造地方特色传媒文化品牌
弘扬沈阳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融入城市的发展,给沈城增添无穷的文化魅力,是建设文化名城的必要条件之一。沈阳市除了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多元化的传播时代,沈阳应积极传承本土优秀文化,发扬沈阳多民族文化特性,增强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包容性,传承和发扬多元并蓄的文化特质。沈阳地方传媒应立足本土,体现鲜明辽沈地域特色,将城市文化的内涵、价值理念以全方位、持续性的方式进行传播,使沈阳市民对城市传统文化形成共识,做足做活本土文化,推出系列精品,积累优秀成果,不断发挥本土文化的应用价值。
2.积极推进本地优秀文化走进基层
本土文化在提升民众品质、增强社会文化内涵等方面起到巨大作用,最终转变为社会的素质与素养。要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发挥核心作用。应组织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表达能力强的机关领导干部,抽调全市有相关研究成果的教师和学者,组建市级文化讲师团,定期深入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现场宣讲,结合本地实际与特色,全面深入诠释沈阳本土优秀文化。积极利用沈阳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历史遗迹,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相关活动,最终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变成社会的高素质,滋润沈阳市民的心田。
3.强化文艺精品建设
文化建设具有极大的辐射力、影响力与带动力,它具有标志性作用。沈阳市的文化建设亟需精品力作和点睛之作,使之成为靓丽的文化名片作为文化统领,以此来带动文化名城的宣传与建设。应制作代表沈阳文化的大戏,扩大沈阳地域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包容性,提升沈阳的文化形象。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优秀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艺术创作,为其提供全方位保障,重奖优秀作品。要着力打造主题鲜明、构思巧妙、精彩震撼、代表沈阳地域文化的高质量大戏,进一步做强地域文化品牌,以此扩大沈阳本地文化的影响,提高沈阳的文化形象,彰显沈阳特色。
当前,东北振兴面临着严峻挑战,而振兴就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后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沈阳应全方面、多渠道地加强文化名城的建设,赋予沈阳地域文化时代感、拓宽沈阳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不断增强沈阳地域文化的感召力和生命力,积极将地域文化与当今沈阳的经济发展相融合,最终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能力,为助推沈阳新一轮振兴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和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