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明清琉球来华留学教育对“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教育交流的启示

2018-03-07 14:45:32林少骏
武夷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琉球中华文明留学生

林少骏,章 敏

(1.福州大学 对外合作与交流处,福建 福州 350116;2.福建农林大学 文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杨载出使琉球,成功建立了明政府与琉球(今日本冲绳)建立“册封—朝贡”关系。[1]为了进一步促进两国交往,1391年朱元璋于再次诏谕:“琉球国中山、山南二王皆向化者,可选寨官弟男子侄,以充国子,待读书知理,即遣归国,宜行文使彼知之”[2],明确指出接收琉球学生来华留学,培养琉球学子“读书知理”,以便其回国后能够起到沟通两国政府,促进两国友好往来的重要作用。从此以往,在明清两朝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中琉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往来不绝,成就了国际教育交流史上的典范篇章。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教育部则在2016年《途径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指出国际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本文以历史上成功的“明清琉球来华留学教育”为例,剖析其间的经验得失,以期为当代“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来华留学教育提供一些启迪思考。

一、明清琉球来华留学教育的主要特点与实施效应

历史上,中国政府便有接受封贡体系国家派遣的学生来华接受教育的传统。及至明清两季,琉球所派遣的来华留学生在数量及批次上达到了高峰,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点。

(一)中国政府主动采取的外交战略手段

首先,明清时期,延揽琉球来华留学生是当时政府主动发起的国际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属于国家外交战略的一部分,服务于当时的封贡体制。从朱元璋发布的告喻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时明政府的动机,即通过主动招揽琉球留学生,传播中华文明,培养亲华、知华,沟通两国的桥梁型人才。在明朝之前的中国政府对于海外到中国的求学人员大都抱着一种“万方来朝、来者不拒”的待客心态:既没有主动招徕外国留学生进行系统中华文明教育的行动,也没有将来华教育视为国家对外战略手段。直到明清时期,来华留学教育才与“封贡体制”相结合,将此前的“待客之道”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通过明清两朝政府的苦心经营,来华教育成为了强化中琉交流,维护封贡体制的重要战略手段。

(二)建立与来华留学教育配套的进出政策调节机制

自明朝起,外国学生的来华留学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意味着这不是一项孤立执行的政策手段,而是在封贡体制的大框架下,有其相互配套的相应措施。与明清政府所实施的琉球来华教育相配套的就是“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

当时的琉球航海技术落后,琉球进贡使团远渡重洋到中国,往往是九死一生。为了提高琉球航海技术,保持与中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琉球政府迫切需要引进擅长航海的技术人才。而明清两季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外交礼仪,琉球要与中国维持外交关系,也必须有谙熟中国外交礼仪,精通汉语的外交人才。而明政府为了维系封贡体系的存续,加强与琉球的友好往来,在下谕接收琉球留学生的第二年,即迁“善操舟楫”的闽人三十六姓前往琉球。

闽人三十六姓迁居琉球后,长期聚居琉球久米村,形成了为中琉朝贡关系服务的特殊群体,在琉球国享有崇高的地位。琉球来华的官生往往也从闽人三十六姓后裔中选拔,他们学成返回琉球后也更好地服务了中琉外交事业。因为较高的文化素养,不少人也因此出将入相,担任了琉球重要官员,对琉球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接受琉球学生来华学习与派遣闽人移民琉球,一“进”一“出”两项政策,表现了明政府巩固封贡贸易的决心和培养沟通中琉往来外交人才的迫切心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明政府将来华留学与派遣海外移民一同作为是明政府主动出击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

(三)建立多层级的留学生培养机制

经过琉球政府选拔送至国子监,并由中国政府负担其生活学习费用的琉球留学生被称之为“官生”。明太祖告谕接受琉球留学生的第二年,琉球中山王察度“遣从子日孜每阔八马寨官子仁悦慈入国学读书”。[3]这是历史上第一批琉球官生,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文字、礼法、儒家经典等。明清两季琉球共向中国派遣了24批留学生,共计人数约81人,如此的人数及频率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凸显了中国政府对于中琉关系的重视。这些琉球官生主要为琉球的王公贵族或高官子弟,后来扩大到“闽人三十六姓”后裔。[4]公费留学无疑是明政府对于国力贫弱的琉球政府的一大扶持,同时也是向当时的中华封贡体系内的藩国,彰显天朝恩威的重要举措。对于中国政府而言,这笔经费是必要的“人才投资”。“官生”学成回国后,往往在琉球政府中担任要职,对促进琉球和中国的友好往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

随着中琉交流的日益深化,公费留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琉球社会渴望派遣更多留学生前往中国学习的要求。况且,公费留学名额有严格限制,招生时间间隔太长,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有局限——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和中国制度文化,无法满足琉球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于是,康熙年间出现了自费留学生这一群体,琉球自费留学生,被称为“勤学”。他们来华求学无需中国有关部门批准,只需由本人向琉球国王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便可搭乘本国赴中国的进贡或接贡船只赴华。自费留学地点主要是在中国政府指定的通琉球口岸——福建福州,居住和学习均在专门居留琉球进贡人员并主要由琉球人管理的柔远驿内,留学费用由留学生自费承担,求学内容也更加的广泛灵活自由,他们既可以效仿国子监的公费生学习儒家经典和中国律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造船航海、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生产技术、文化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勤学”来华除了拓宽来华留学教育的招生途径之外,也丰富了教学内容,更重要地是将政府主导的留学教育拓展到民间领域,让更多民间人士参与到两国互动的时代浪潮中,拓展了中琉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无论是到中央国子监苦读,还是到福州自寻名师学习;无论是历法律法制度层面的学习,还是儒家经典方面的掌握,亦或者是实用技能方面的借鉴,琉球来华留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都离不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毋庸置疑地成为明清时期的琉球来华留学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中华文明的系统学习,留学生们自然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代言人。回国后,他们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中华文明发展琉球生产力,改造琉球社会,造福琉球人民,自然而然地彰显了中华文明的优越性和美誉度,强化了琉球上下对中国的向心力。

(四)“民心互通”的国际交流效应

明清两朝琉球来华留学教育,提升了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琉球的综合国力。使得琉球从原来舟楫不通的边缘小国,依靠与中国的朝贡贸易,一度成为亚洲各国转口贸易的重要据点,让琉球政府和人民真真切切得到了实惠。

国与国之间除了利益的共享外,情感的共鸣也非常重要,与“以利助人”同步的是“以情动人”。教育的力量不仅仅可以改善琉球的国计民生,更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手段,为此,中国上下付出了诚挚的努力:官方层面,中国政府照顾留学的琉球官生无微不至,“光禄寺给食物,工部给衣服、器用,户部给口粮、纸笔,日有饩、月有赐、季有赍;下逮傔从,纤悉曲尽”[5]。在对待琉球来华学生方面,不仅仅是明清中央政府盛情以待,民间层面同样真诚以待,具体表现在无保留传道授业解惑。无论对“官生”还是“勤学”,中国教师都谆谆教诲、倾囊相授。清道光四年(1824年)琉球吕凤仪拜师名医曹存心,曹存心不仅在吕凤仪求学期间为其指点有加,就连吕凤仪回国后,仍对学生通过书信不断求教各种医学问题一一答疑解惑,往来信札最终汇集成琉球最有影响力的医书《琉球百问》惠及后人。

明清政府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在琉球官生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情感上的认同直接造就了行为上的回报——归国后致力于维系中琉两国友好往来大业。琉球诗人所创作的汉诗中更是不乏讴歌中华夫子、缅怀师生之情的佳作……中琉之间以人与人之间的师生情谊为纽带,通过诗文、著作为宣传,在社会上形成涟漪般的情感效应,一点一滴地中琉师生深情,不断积累、不断扩展,最终形成了民心相通的汪洋。

在中琉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来华留学教育结出了累累硕果,起到了理想的实施效应:在其后的500多年间,琉球来华留学生跟随着中琉使臣的封舟频繁地往来于琉球与中国,学成归国后对琉球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成为琉球王室倚重的官员,为琉球政府内政外交出谋划策,为琉球社会的长治久安贡献心力;有的成为教师,系统化传播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有的将在福州所学的实用技能带回琉球,成为造福人民的专业人才……可以说,来华留学教育,为琉球培养了一批精通中华文明、沟通中琉往来的“文化使者”,促进了琉球与中国在“朝贡贸易体系”下的政治、经贸、外交文化往来,更使得琉球的国计民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一个“不通舟楫”贫瘠封闭的滨海小国一跃成为国人引以为傲的“万国津梁”,从一个位于“蛮荒”阶段的海岛小国华丽蜕变为知书达礼的“海滨礼国”。

中琉友好往来,琉球获益良多;中国同样获利匪浅。中国通过琉球中介贸易获得“海禁时代”必要的海外资源(如战马、硫磺、香料等),同时也扩大了对外政治影响力。最重要的是通过与中琉使臣、闽人后裔和来华留学生的影响,让中琉交流的成果惠及琉球社会的各阶层,提升了当地人民对中国的文化好感度,提升了当地人民对中华文明的向心力,从而实现“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还有最重要的“民心相通”,为国与国之间通过教育交流实现友好往来、互惠共赢提供了历史借鉴。

二、“一带一路”倡议视野下的国际教育交流

“一带一路”是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政府进一步对外开放,深化国际交流的重要战略举措。在“一带一路”倡议格局下,重新审视我国的国际教育交流尤为重要。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我国的国际教育交流更侧重于向欧美、日澳等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目的在于学习这些国家的先进理论、技术,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提供知识和人才储备。应该说来,这一策略是符合当时中国时代发展的需要。

经过三十多年奋发图强,中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国际局势风云变化以及中国开放开放进入深水区,如何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新时期中国国际交流的新课题。在“一带一路”格局中,教育成为其沟通民心、成就整体战略的重要环节。我国教育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指出,“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支撑”。教育要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其核心在于培养出能够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人才,而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正是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人才的关键举措:通过吸引海外学生来华留学,有助于培养知华、亲华的桥梁型人才,有利于减少国际摩擦,推动各项具体项目合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也通过来华留学教育,推动中华文明对外传播和交流,提升中国在当地民众心目中的美誉度,建构正面美好的中国形象,实现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扫除障碍。

明清琉球来华教育有其不容回避的时代局限性,然而它毕竟是历史上国际留学教育一次成功的尝试,为中琉之间的友好往来输送了诸多栋梁之才,这些人才从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巩固两国的交往发挥了突出的贡献。在当代“一带一路”建设中,同样离不开大量“知华、亲华、友华”的国际友好人士。留学教育是培养国际交流人才最有效的途径,除了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遣技术人员、留学生之外,另一方面,必须加大吸引、招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步伐,推动与这些国家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的深层合作。这些国际友好人士熟知本国国情,在各自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发挥不同文明的桥梁,是“一带一路”倡议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持。琉球来华教育促成中国和琉球的互利互惠、“民心相通”的双赢局面为国际教育交流树立了正面的示范作用,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对当今“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有着正面、积极的启示作用。

三、琉球来华留学教育对“一带一路”倡议视野下国际教育交流的启示

2015年冲绳知事翁长雄志随同日本访华团来访时受到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接见。在翁长知事与李克强总理对话的十分钟内,他足足用了七分钟介绍琉球王国与福建省的历史渊源,足可见当时这段中琉友好往来的历史在冲绳人民心目中留下多么深刻而美好的回忆。同时,翁长知事也向李克强总理阐述了合作的愿望“希望冲绳能与福建自贸区互动打造自己的自贸区,搭上‘一带一路’的快车”[6]。冲绳知事翁长雄志的此番表态,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上中琉之间友谊对今日“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开展的影响,其中明清琉球来华留学教育所起到的历史贡献不容小觑。作为历史上成功的国际教育交流案例——明清两朝中国与琉球之间开展来华留学教育,为当时两国间的政治、经贸、文化交流培养了坚实可靠的人才储备,为两国之间互利互惠往来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琉球来华留学教育对当代“一带一路”倡议仍有非常积极正面的借鉴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一)国际教育交流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无论任何时代,不同国际教育的交流都离不开政治前提与经济基础。琉球来华留学教育是在当时亚洲朝贡政治贸易体系的框架下实施开展的。琉球来华留学教育是该体系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离开亚洲朝贡体系的时代大背景来考察琉球来华留学教育,无异于缘木求鱼。在当代“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主题,也是当代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开展的政治前提和经济支持。要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教育友好往来,就要维护“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开展。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没有国家间的和平共处和长治久安,就很难有教育领域的共荣发展。因此,当代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必须紧扣“一带一路”倡议这一主题,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平等、合作、互惠、共赢的开展跨区域、跨国教育交流合作,这是时代对当代的来华留学教育提出了历史挑战,也是琉球来华留学教育留给后人的重要启示。

(二)国际教育交流要契合各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意愿

国际间的教育交流,必须建立互利合作、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对接各国的教育意愿,寻求教育合作的最佳契合点,而不是单方面的“恃强凌弱”,进行“教育殖民”。西方殖民国家往往以“教育”为幌子,推动殖民行径。明清琉球来华教育却完全与西方殖民教育相反,为后世树立了互惠共赢地典范效应。早在琉球与明政府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之前,中华文明便随着民间人员往来、贸易交流或直接或间接传入琉球。当时的琉球本国的文明发展处于未开化的蒙昧状态,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倾慕华风。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自觉融入大中华文明圈,这是琉球朝野上下一致的自发需求。向当时亚洲地区最为强盛、也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派遣留学生,既是发展朝贡贸易的客观需要,也吸收先进中华文明提升自身文明梯度的自发需要。对于明清政府而言而言,朝贡贸易是海禁时期必须长期执行的重要外交国策。培养来华留学生让他们回国之后服务于朝贡贸易体系,是当时最高效也最可行的操作渠道。在主观上,明清统治者也希望通过教育改善琉球国计民生,彰显中华文明的优越性和影响力。中琉双方尊重彼此的意愿,在教育领域达成共识——以巩固朝贡贸易体系为前提,培养朝贡贸易人才、改善琉球的国计民生为目标,成功推行了长达500年的教育合作往来。两者共同谱写了国际教育交流史上的典范篇章。在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也必须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高度尊重沿线各国的教育需求,尊重他们的民族情感,根据各自的需要寻找教育合作的最佳契合点,然后再围绕这一契合点展开各项具体的合作事宜。既坚持开放合作又坚持共商共建,寻求教育合作最大公约数,促进沿线各国在教育领域互通有无、互利互惠。

(三)将国际教育交流上升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途径

琉球来华留学教育的开展,是中国历史上中国政府第一次有意识、主动地招徕来华留学生,也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将来华留学教育纳入到国家战略决策层面。这一战略思想的确立为中琉友好往来地开展培养了多少栋梁之才,减少了多少国际摩擦,积极而高效地将中华文明传播到琉球,不仅使使琉球搭上亚洲朝贡贸易的快车,迅速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国计民生,同时也使得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封贡体制得到稳定和强化。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同样不能低估国际教育在国际外交战略层面的重要意义,从整体的战略高度来布局国际教育交流,将来华留学教育与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相结合,将其打造为成为拓展中国外交战略的新途径。将教育资源有意识地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将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教育与中华文明优越性的彰显密切结合,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培养亲华、知华的国际人才。在注重人才的培养的同时,为这些人才提供一展所长的平台。鼓励他们尽快参与到“一带一路”的项目合作中,为国际交流合作贡献力量。

(四)动员多方力量,丰富招生形式

明清政府为了扩大来华教育的影响,建立起中央与地方的多级培养机制:允许琉球球来华留学生在北京国子监所接受教育之外,也可以自费前往中国通琉球的口岸——福州接受教育。这些学子中不乏久米村的闽人后裔,福州对于他们来说是先祖的故乡,具有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的多重优势。让琉球勤学生就近前往福州就学,不仅便于琉球学生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助于进一步拉近中国与琉球的距离,实现“民心相通”。在经费的运作分配上,有幸进入中央的“官生”享有中国政府全额的生活津贴,完成中国政府指定的学习内容;而到福州学习的“勤学”则以自费的形式,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在具体教育内容领域,中央和地方各有分工,各有侧重:国子监侧重于四书五经、历法律法等制度层面;地方层面则侧重于儒家经典和实用技能。两者相互完善,相互补充,为中琉交往培养了不同层次、多个领域的储备人才。在中央和地方的多级联动全面深化,明清时期的琉球来华留学教育做得非常成功,为后世树立了良好地示范效用。公费与自费相结合,灵活多样的招生途径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促成了琉球来华教育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招生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很多的选择和更丰富的形式:第一,延续古代琉球来华教育中出现的公费与自费相结合的招生形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投放奖学金资源。一方面便于政府将有限的资源更集中的投放在急缺的专业人才中;另一方面,也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选择专业的渠道,在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前提下扩大了来华留学的学生群体规模,拓宽了对外招生的口径和自由度。第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奖学金的发放主体,不再局限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甚至是企业或者民间机构都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参与到国际留学教育中。地方可根据地缘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区域;高校则可以结合本校的特长,服从学校发展提供特定专业的独立奖学金。企业则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提供配套的职业教育奖学金。动员一切可以参与的社会力量投入到百年大计的教育产业中,为“一带一路”教育开放的发展添砖加瓦。第三,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同金额和形式的奖学金。将有限的经费、资源做最大程度的合理分配,惠及更多莘莘学子。

(五)通过国际教育交流传承中华文明

明清来华教育的成功之处便是通过教育实现中华文明在海外的传播:教学上以包含儒家传统、制度法规、实用技能等领域的中华文明为具体授课内容,学生学成归国后,用所学的中华文明知识改造和提升琉球社会,造福琉球人民,同时也促成了中华文明在琉球的顺利传播,增强琉球人民对中国的美誉度和向心力。

在当今“一带一路”战略格局下,同样必须坚持以中华文明的传播为核心。当代留学生来华比起明清之际琉球学生有着更多的选择:语言上,除了中文,还提供英文、德文、日文等多语种教育;在课程内容上,更是五花八门,涉猎范围极广。如果站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格局下,要通过国际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坚持中文国际化战略。语言是传递思维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文化的最佳载体,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语言绝对是最佳的切入点。琉球来华留学生学中文、写汉诗,回国后在琉球传播中文和中国文化,在琉球全社会掀起倾慕华风的风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坚持中文教学,鼓励来华学生学习中文,回国教授中文,让中文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第二、在课程的设计方面,加大“中国文化”类课程的比例。当代留学生前往中国学习,不少选择理工科等专业领域,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在理工科,中国教育部门都要要求各学校加大对“中国文化”类课程的教授,将其列为到中国学习的必修课,通过对中国文化课程的学习,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辉煌文明,对全世界的积极贡献等,培养他们亲华、知华、懂华的知识格局。第三、借鉴“汉语言+模式”,改革汉语教学内容。当年琉球来华留学生当年教学培养模式便是建立在“汉语言+”的基础之上。“官生”重在“汉语言+儒家经典、律法、历法等国家管理层面的系统知识”,其根本目的在于学习中国先进制度,发展、完善琉球的上层建筑,强化琉球政府的统治能力。“勤学”重在“汉语言+儒家经典/实用技术”旨在改善琉球社会国计民生的燃眉之急。这种“汉语言+”教育培养模式对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来华留学教育具有非常正面的借鉴意义。早期中国对外教育,主要集中在对外汉语教育,表现在孔子学院的课程设计上除了汉语学习,就是包饺子、打太极等简单、浅显却形式较为单一的课程设计。无法长久吸引外国人对中华文明学习的注意力。当代对外教育也到了改革的深水区,也应该着眼于汉语教学之外的具体内容。国家层面应考虑的是如何将汉语学习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结合,各个省份、各个学校或者各个企业则应该发挥所长,丰富和发展语言教学之外,多学科多领域的教学内容:如理工科院校输出“汉语言+技术”;文科院校着力于“汉语言+文化”;医学类“汉语言+医学”;师范类则注重“汉语言+教育”的职业特长。总之,来华教育需借鉴当年琉球留学的成功范例,将教育建立在语言学习基础上的多层面、多领域复杂知识传播体系,看重不同专业的知识技能相补充。

(六)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当代坏境下的中国国际交流必须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时代主题,如何更好地对接“一带一路”各国教育资源,如何培养出亲华、知华、友华,有效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国际人才,必须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在这方面,古代琉球来华留学教育为当代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思路。明清时期的来华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政治外交、教育文化和各项实用技能。琉球来华学生中涌现出以蔡温为代表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们身居高位,足以对政府的各项法令政策发挥关键影响力。也出现了像程顺则在琉球兴办汉学这样大力弘扬儒学的教育家。更涌现出了以被誉为琉球医学奠基人的魏士哲为典型的一大批行业先锋。在“一带一路”格局下,同样离不开这几大领域的人才培养:政治外交领域的人才作用于政府,起到政策交流、互通信息的作用;文化交流领域的人才则活跃于教育和文化传播的第一线,通过办学、传授中文、进行各方面的文化创作等,传播和宣扬中华文明的优越性;而这些活跃在琉球各行各业的行业先锋和职业精英,造福琉球社会的同时,无形中对中琉友好往来起到了良性的正面推动作用。当然,不同专业方向的琉球来华留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各展所长,很大程度拜当时中琉交往的时代大环境所赐。在当代错综复杂国际环境下,“一带一路”所涉国家、所涉行业、所牵扯的利益群体远比明清两朝中琉两国的双向交流复杂得多。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如何为来华留学人员搭建起发挥所长的平台?如何深层拓展留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积极作用?这是时代给予的考验,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府和有志于此的民间人士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面对时代提出的新挑战。我国来华留学教育应该借鉴包括琉球来华留学教育在内的历史上的成功国际教育交流经验,紧跟形势、创新观念、完善制度、优化办学、积极实践,切实担负起“一带一路”倡议赋予来华留学事业的重要使命。

猜你喜欢
琉球中华文明留学生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20 22:54:59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当代陕西(2020年16期)2020-09-11 06:21:30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22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留学生的“捡”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 03:38:45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学习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4
悲愤琉球
全国新书目(2015年4期)2015-05-11 13: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