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古村落生态文化对大学生生态伦理的作用

2018-03-07 14:45:32
武夷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闽北古村落生态

田 丹

(武夷学院 艺术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挪威学者阿兰奈斯指出,“最大限度的(长远的、普遍的)自我实现”是生态智慧的终极性规范,即“普遍的共生”或“(大)自我实现”,人类应该“让共生现象最大化”。和谐共生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共生,决定于人类的自身修养,有赖于生态智慧的引导。大学生做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必须努力成长为具备生态伦理道德的“理性生态人”,以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闽北古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深厚的生态文化内涵,依托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武夷山,具有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典范价值。古村落选址定向、古民居空间分割、建筑装饰的雕刻彩绘、楹联匾额、古民居内部器物陈设、以及宗祠祭祀礼仪活动无不反映出古人取法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这种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以生态伦理为核心,集中了儒释道三教的生态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生态伦理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引和启发作用。

一、闽北古村落建筑装饰中蕴含的心性哲学对大学生身心修养形成的作用

闽北作为历史上的理学文化中心,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的理学思想对闽北先民影响深远。理学之“理”即“天理”,就是伦理纲常,主张正心诚意、修身养性,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这一理念在闽北古村落建筑装饰图案和楹联匾额中充分表现。

1.崇文敬儒、立志明理

建筑装饰图案方面,闽北古村落建筑三雕、彩绘上出现最多的是龙、凤和麒麟图案。《周易·乾卦·文言》有云“见龙在田,天下文明。”龙是阳气的象征,引申意义即学养兼修、德能兼备之谦谦君子。凤乃祥瑞之鸟。《山海经》之《南次三经》云:“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可见,凤凰自古被赋予儒家人文品格,常用来比喻圣贤或超群拔俗之人。麒麟自古被称为“仁兽”,被认为是仁厚君子的化身,其具备的品质正符合中国的礼教和儒家风范。龙、凤、麒麟图案的频繁运用,体现了闽北先民对文明的向往和对素养的追求。植物图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莫过于莲花和梅、兰、竹、菊。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三十三卷《莲藕》有云:“莲,产于淤泥而不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没……薏藏生意、藕负萌芽;展转生生、造化不息;故释者用为引譬,妙理俱存……”又有“末莲生卑污,而洁白自若,质柔而穿坚,居下而有节”。道出莲蕴含的洁身自好、善恶轮回的寓意。莲的图案在古建筑台基、柱础、须弥座、门券石上最为常见。梅、兰、竹、菊四君子隐喻的品格家喻户晓,同时又各自与文人雅士关联,如羲之爱兰、渊明爱菊、和靖爱梅、子犹爱竹,闽北先民因此推崇效仿也就不足为奇。

除了图案,在楹联匾额行文题字上也留露着古人的品格追求。城村赵氏家祠“粗茶淡饭存真味,静心明志乐平安”“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怎比读书香”的对联,生动道出主人清静修为、至真至善的生活追求。溪山叶氏“入贤门孝悌敬让,思祖德礼乐诗书”、峡阳范氏“品节详明德惟坚定,事理通达心平气和”体现对高洁品格、文化修养的推崇与向往。下梅邹氏家祠正厅侧面立柱“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博览书经可成就圆融,践行典范能自律方正”则表达了慎独持敬的品格。城村赵氏家祠对联“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更道出修身养心之最高境界。

二程说“少而勇,老而怯;少而廉,老而贪”,原因即“志不立,为气所使故也。”[1]闽北古村落建筑装饰体现了古人追求文明与成功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奋斗的精神。这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树立高远志向,把奋斗目标与社会责任结合,将自己的未来与国家、民族的未来结合,并持之以恒的奋斗,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2.诚正孝义、慎独力行

“忠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朽的主题。古人认为君父同伦,“君为天下父”,小孝敬顺父母,大孝忠于君主。闽北古村落建筑中拥有大量忠孝主题的文字装饰。有祠堂堂号,如建瓯阳泽江氏的“孝廉祠”、芝城滕氏宗祠的“忠贞堂”、武夷山兴田城村赵氏家祠的“广孝堂”。有门楼刻字,如峡阳张氏宗祠“入孝”“出悌”;武夷山五夫镇彭氏宗祠“礼义廉耻”“忠孝信弟”;光泽崇仁乡裘氏家祠的“追养”“继孝”等。有匾额题字,如和平镇廖氏大夫第“贤孝可风”、建瓯大夫村黄氏宗祠的“奉先思孝”等。还有楹联题字,如建阳麻沙镇蔡氏的名臣题楹联“念先人立身教家不外纲常大节,嘱后裔继志述事勿忘忠孝初心”、和平廖氏的“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等。忠孝主题的装饰图案更是不胜枚举。武夷山城村赵氏家祠门楼题字左右两边精美砖雕《二十四孝》故事之《百里负米》、《扇枕温衾》典故警示儿孙孝道传家。下梅邹氏家祠主厅堂中的烫金木雕四条屏,展现完整《二十四孝》故事。下梅大夫第正厅两侧的《征战沙场》木雕、和平古镇廖氏大夫第门棂木雕《苏武牧羊》、李氏大夫第仪门门楼的《华容道》等一系列三国故事砖雕,则是对忠君报国精神的褒扬。这些装饰图案和文字将诚正孝义的品格追求渗透到人们的居住文化中,从而实现对自身的鞭策和对子孙后代的教育。

孝子贤臣的高尚品格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得以流芳千古,更加印证了“慎独”是道德自觉的境界,也是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大学生拥有更加自由的环境,更加自主的权利和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但自由不是放纵、放肆,“从心所欲不逾矩”,群处时自觉、独处时自律,方能实现全人类更高级、更长远的自由。“力行”即“知行合一”,朱熹明确指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2]伦理纲常人人皆知,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人品格,“知行合一”才是品格塑造的关键。个人身心和谐是普遍和谐的逻辑起点,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闽北古村落建筑文化中的折射的古人“性命双修”的身心和谐理念对当代大学生自我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引和启发作用。

以上可见,闽北古村落建筑丰富而精彩的图文装饰蕴含着深刻的身心和谐理念,对当代大学生身心修养的形成、优秀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立志、明理、反省、慎独、力行、知耻、改过、养性等各个方面,是大学生品德教育的珍贵教材。

二、闽北古村落建筑规划、宗教信仰中体现的人际和谐理念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作用

《礼记》开篇《曲礼上第一》有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诉,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制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是维护社会和谐秩序的重要手段。闽北古村落建筑具有明显的礼制性质和人本精神,布局构造、器物陈设严格遵循伦理纲常,尊卑有礼、长幼有序,充分体现“家和万事兴”的观念,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际交往智慧。

闽北古村落建筑规划多以宗祠和支祠为中心布局,多个单体建筑构成庭院,再由庭院构成组群。古民居房间位置、规格安排严格遵照长幼尊卑,年长者居中,其他人房间,依据正偏、左右、前后、内外的尊卑等次向两翼展开。建筑造型和色彩上淡化个体强调整体,处处体现和谐共处的和睦之美。善待他人、礼让谦恭成为邻里和谐相处的信条。阻隔火源的马头墙、保障排水顺畅的天井,都是避免邻里牵连受害的安全保障设施,体现了睦邻友好、和谐共处的共同心愿。武夷山下梅参军第左侧长廊通道“达礼巷”,便是邹氏后裔为答谢建宅之时邻居方氏让墙之举,捐资百两白银所修,以褒扬、纪念方氏睦邻忍让之义举,同时教育邹氏子孙。

与人相处,除了谦恭有礼,更要常怀仁善之心、忠恕之心,这是古人推崇的圆融和谐的处世哲学。闽北文化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文化,古村落庙宇中往往三教和民间信仰的神祇同时供奉。这些神灵除了具备驱邪避灾、接福纳祥的法力,也是神文圣武、仁善忠恕的典范。以武夷山城村为例,华光庙中主神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火神华光天王,他是道教护法四圣之一,传说曾为救母亲大闹地狱,孝心感天。华光左右是掌管功名禄位的民间和道教尊奉的主管功名的文昌帝君和儒教始祖孔子。孔子万世师表,主张“重义轻利、为政以德”众人皆知。文昌君则是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的神。据《明史》记载在仕晋战役中有忠主救民的功绩,又有为救母病割股肉烹之举。宋《文昌孝经》认为孝乃万善之源,万行之端。《阴骘文》有云,“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可见,文昌帝君提倡身体力行、积德行善、宽厚待人,这样不仅避免灾星加祸,还会常有吉神照耀护佑,从而自己得福、子孙受益。观音菩萨等佛教神祇的前世原身也都是仁善的代表。早在佛教产生之前,印度婆罗门教中就有“观世音”,但非人身,而是一对孪生小马。它作为婆罗门教中的善神,法力强大,能使盲者复明,疾者康复,肢体残缺者健全,不育女性生子。公元五世纪佛教影响了婆罗门教,并使婆罗门教徒转信佛教。观世音便成为佛教中的善神。观音像也是八闽大地上供奉最多的神像。武夷山城村慈云阁中塑有观音三十二变像,其右侧供奉目连尊者,其身边为财神和五谷神。“目连救母”的传说讲述目连母生前悍恶,对目连一度虐待,亦对佛法不恭,死后堕入饿鬼道中。目连得知后一心救母,其忠恕虔敬之心感动佛陀,终解脱其母饿鬼之苦。对目连尊者的供奉,体现先民对忠恕孝义精神的尊崇。城村河边天后宫内供奉妈祖,妈祖信仰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妈祖一生在大海中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渔舟商船,又为乡民除疫消灾、行善济世,被海峡两岸奉为和平女神。小小的城村,还有药王庙、奶娘庙、关帝庙等诸多神祇庙宇,香火不断,每逢神诞之日村里还会举办隆重的游神活动,虔敬之心千年不变。

闽北村民对神明的敬畏之心,源于对神祇的法力与原身仁善品格的崇拜,佛教的“博爱平等、圆融无碍”、道教的“齐同慈爱,异骨同亲”、儒家“正心诚意、以和为贵”的观念,相互渗透补充,深刻影响着乡民的处事为人。“仁善”乃人际和谐之本,即与人为善、宽厚圆融、谦和有礼、诚实守信、果敢正义。这些古人信奉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具有宝贵的教育意义。今天的大学生践行“仁善”应先从家庭做起。《论语·学而》有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家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为“仁善”之起步,然后将此爱心扩充到邻里、师长、同学、朋友。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如能做到知礼、仁善,自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总之,与人为善、宽厚圆融、谦和有礼、诚实守信、果敢正义是闽北古村落建筑规划、宗教信仰中蕴含的古人主要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这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指引和启发作用。

三、闽北古村落宗祠文化中映射的人与社会和谐理念对大学生家国情怀养成的作用

宗祠体现宗法制社会“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其最主要的职能在于以祭祀祖先的方式“隆礼报本”,表“木本水源”之思,示“慎终追远”之意。祠堂结构、匾额、堂号及祭祀礼仪活动中折射出古人的家国意识,对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

人群结合的因素不外乎血缘、地缘和职缘三种,血缘是人类居住最早、最自然的纽带。福建是中国家族制度最为强盛的一个省份,尤其表现在聚族而居、广建宗祠方面。古制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地方上的家庙、祠堂也是如此。朱子《家礼》中《立祠堂之制》就有“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堂制一间或三间”的规矩,体现了古制对祠堂的重视和限制。祀宅合一的闽北古民居,建造时以祭祀功能为主。供奉天地、祖先的主堂位于宅邸最后一进的正中厅堂,这里对脊高、开间、进深都有严格规定,要保证祖先、神祇向前观天的视线高出前堂正脊的高度,甚至神龛、神案、香炉的位置都不能随意挪动,这些都是崇天思想的反映。风雨不误、寒暑不废、隆重繁复的祭祀礼仪更是体现族众的恭敬虔诚和孝悌之心。每逢春秋仲丁祭祀之日,宗族内健在的海内外各地游子纷至沓来,只为寻根祭祖,了却乡愁,同时为宗族和家乡建设贡献一己之力。祭祀活动的中心环节是诵读祝文,祝文中大力褒扬祭祀对象丰功伟业和高尚品格,目的是激励族人以祖先为楷模,建功立业、完善品德。下梅邹氏家祠有一块祠规石碑,上面就记载了清明祭祖是邹氏宗祠对家族子弟进行敦崇重本教育的重要活动。祭祀礼仪使族人获得了精神的感召和激励,实现了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超越。

宗祠内外的装饰文化突显思源情怀。武夷山下梅邹氏家祠左右仪门上雕刻篆书“木本”“水源”,文字四周雕刻“鱼跃龙门”“百鸟朝凤”“凤舞麒麟”“八骏(拔俊)”“仙鹤”的精美砖雕,寓意功成名就后不忘家族血亲。家祠门前掘“乾井”和“坤井”,分别取乾卦和坤卦之意,“为邑人祭祀之场所”,乾井石头围栏刻有“凡家族祭祖日必饮乾井之水,以增强后人思源意识”。文字装饰有祠堂堂号、匾额。祠堂堂号如城村赵氏家祠正厅高悬“浚仪堂”,源于宋太宗生于河南开封浚仪。以“浚仪”为家族堂号表达子孙慎终追远之意。匾额如观前村叶氏宗祠上厅悬挂的“敬宗尊祖”,下方置五代宗亲名单,两侧祖宗画像,亦此目的。城村林氏家祠内保留的修改宗谱石碑有文字“宗开新奕葉,伦序振纲常,盛德留芳远,贻谋燕翼祥”,强调宗祠文化造福后人的重要意义。对宗族和村镇建设、壮大捐款的族人名单被高悬于宗祠之中或被镌刻于石碑之上。比如城村林氏家祠就有《祀田碑记》《储碑》、赵氏家祠《晖公下派田碑》等,旨在表彰义举、感召后人思源报本。

宗法社会,家国秩序有赖于公正严明的法制维护,宗祠是执行族规家法的重要场所。 家族血亲的尊卑伦序通过族规家法得以强制化、规范化,从而提醒保障聚族而居的家族成员的和谐共处。城村林氏家祠保存的一块石碑《告示》上就镌刻着对崇祯拾贰年五月邻村越界事件的处罚及惩戒决定,以警后人。宗族法规的执行对现代人的教育,即在坚持用科学的国家观念和宪法精神武装头脑。

儒家文化使“家国一体”理念深入人心,将处理血缘关系的原则推广到社会关系中,一贯主张“忠君孝亲”。《礼记·大学》有云:“古之人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于其国,先齐其家。”对于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是支撑民族气节的精神支柱,是连接个人和国家命运的纽带、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首要环节,是参与国家事务、行使民主权利的动力。但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关注国情现状,民族认同感等方面都不容乐观。[3]究其原因主要是显性教育(学校课程教学的引导)和隐形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文化影响)的严重不足。摆脱传统思政课机械、老套的训诂式教育方式,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国情与生活的联系。尤其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将身边的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充分利用,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实现家国情怀的形成和升华。同时将传统文化与创新教育、专业方向充分结合,激发学生兴趣、主动亲近、研究传统文化,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必将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古村落宗祠文化在此方面的开发潜力不可小觑。

四、闽北古村落“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对大学生生态保护观建立的作用

“天人合一”是儒道的思想。儒家的“天人合一”注重人伦道德之审美文化内涵的表达;体现在建筑中,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布局与空间组织的群体性、集中性、秩序性和教化性。道家的“天人合一”注重对自然的模拟和直接借用,追求与山水环境契合无间。闽北古村落的选址规划、建筑选材、布局、色彩处处体现儒家寄情山水的志趣、礼乐相成的理想;道家顺应自然的理念和周易风水理论的结合。

古人为村落选址的两个重要依据:一是利于生存;二是利于发展。中国古村落选址均讲究“负阴抱阳、藏风聚气、山环水抱”。这样的地域,水上运输方便、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壮大发展。闽北古村落的选址亦遵照这一原则。以五夫镇为例,东西南北分别是营盘岗、狮子山、屏山和鸡鸣山,还有笔架山、帽山簇拥。潭溪与籍溪又在此交汇。正符合“左右有抱,其背有靠、庭前灵水吐绕,必是王侯将相之坳的风水意向”。同时背靠山岭阻挡了冬季的寒风,夏季东南风逆溪而上又带来充足的雨量,使古民居处于四季宜人的小气候中。[4]除了这种巧借自然之势满足风水需求,也有村落通过后期营建弥补风水意向的不足。如下梅村村民自行开凿当溪与梅溪构成“丁”字形水网,村落街市邻水而建,当溪之上横跨数座小桥,溪岸设立多个停靠码头,整个村落形成“山气刚、川气柔”的风水意向。另外,清代下梅首富邹茂昌利用下梅村地处盆地,四周山岗在村内聚首,如天降蛟龙之势的独特地形,出资建立文昌阁,企盼文昌帝君锁住蛟龙灵性,保佑下梅后人屡获功名。风水对古村落建筑的影响还体现在建筑内部的种种生活设施中。如水路为格局要项,分食用水和雨水。民间严格遵守左青龙水、右白虎水的风水观念,规定左侧入水、右侧出水。食用水之水源来自左后方,经过屋后露天蓄水池,分两路流入厨房水缸。其后经明沟排入鱼池,再经鱼池之右前方“漫”出竹林。水只可“漫”出,不可流出,因为流出意味“散财”。因此,雨水也经由门屋下曲折水路漫入鱼池中。风水术数中蕴含古人的生态智慧,但也由于过分敬畏,难免出现迷信、愚昧。比如灯梁不得位于檩子投影线中央,否则会挡住财路;也不能位于侧门上方,以免冲丁。因此,对风水之说可参考不可执迷。我们应该把握的是风水理论的基本取向,重在关注人、建筑、自然的关系。

建筑选材上,闽北古村落建筑多就地取材。房顶多为青瓦,墙体一种为黄土、碎石砌成,一种为青砖砌成。建筑门面及内部均为木质结构。建筑装饰也极少镂金错彩,以砖石木材的本色为主,与建筑墙体融为一体,形成肃穆质朴、英华内敛的建筑风貌。然而在这看似天然朴拙的背后却隐藏着建筑师“以人为本”的种种巧思。南方潮湿,石质的柱础和台基防止了木质的柱子与地面接触,柱子与墙体分离的构造也便于柱子透气。为防止木材腐烂,闽北古建筑采取的是烟熏焦炙表皮法,控制菌害,表层碳化后增加了木材的耐腐性。为了墙体防潮,闽北古民居外墙多在距离地面三十到六十厘米用卵石做墙裙,卵石上面排列齐整的青砖将夯土部分与墙裙截然分开,以防止雨水对墙体的侵蚀。

闽北古村落文化中“天人合一”生态理念尽显在方方面面,接受阳光雨雪、享受蓝天与微风的天井,蕴含“泗水归堂”之美好寓意。富家宅邸的后花园,在人工园林的基础上,借用大自然的四季景象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感受,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杰作。自然规律是天道,人伦道德、行为准则是人道。人道与天道应和谐一致即达到了“天人合一”。古人以人为本、珍爱自然、禁欲节俭、物尽其用的生态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生态保护观的建立与践行具有宝贵的教育意义。作为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引领者,作为国家多年培养的未来人才,大学生有义务、有能力做到:积极宣传环保理念;谴责、制止生存资源的毁坏、浪费行为;身体力行,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保护古迹;将人与自然和谐理念渗透到专业学习和设计、创作中,立志终生担当生态卫士。

《易经》有言:“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明确指出文化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闽北古村落物化与活化的生态文化是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宝贵资源,对其科学的开发、利用是“生态关怀”与“生命关照”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选择性的进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合理运用;发挥大学生专业特长,实现古村落生态文化的创新性传承,都是需要教育工作者继续深入考察体验、潜心研究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在当今全球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中,闽北古村落生态文化——这一古老的文明之花,迎来了在象牙塔内绽放的春天。

猜你喜欢
闽北古村落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12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3:02
培中古村落文化
西江月(2018年5期)2018-06-08 05:47:33
峥嵘岁月里的闽北红军医院
红土地(2018年9期)2018-02-16 07:38:12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炎黄地理(2017年10期)2018-01-31 02:15:17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浙江林业(2017年8期)2017-11-13 03: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