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萍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很早以前,对亲子关系以及儿童教养的研究主要关注母亲的作用或父母双方对子女的共同影响。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学者开始关注父亲对子女的独特影响。学者普遍认为,父亲对子女的影响从童年到青少年是逐渐增大的,父亲的独特作用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1]
随着对父亲角色的深入研究及家庭系统理论的提出,父女关系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在早期,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父亲单方面对子女的影响,只是一种单向模式。但是研究表明,子女并非单方面地接受父亲影响,子女的认知、情感及行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与父亲建立的关系质量。[2-3]因此,父女关系表现为一种相互作用关系。
子女在与父亲相处的过程中存在着性别差异。因为父亲是女儿接触到的第一个异性,父亲与女儿的关系是一种不同于父子和母女关系的关系。[4]父亲在女儿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女关系对女儿的学业适应、同伴交往、身心健康及恋爱、婚姻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仅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也不同于父亲对男孩的影响。[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族关系越来越复杂化和多元化,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现象也较严重。我们应呼吁父亲回归家庭,承担起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应承担的角色。本文介绍了近期国内外关于父女关系的研究进展,对当前我国社会背景下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展望。
目前,对父女关系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定义。综合目前学者们对父女关系的定义,大致可归为3类:第一类认为父女关系受父亲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强调的是在父女关系中女儿对父亲的情感态度,代表性的观点有王珍在对父女关系与女性婚恋观进行探讨时所下的操作性定义。[4]第二类认为,父女关系是一种相互关系,主要指那些有血缘关系且生活在一起的父女相互影响时所形成的关系。这种定义中的父亲不包括无血缘关系的养父或者继父以及虽有血缘关系但没有共同生活的父亲。代表性的观点有韩丹妮在对大学生父女关系研究时所下的定义。[6]第三类观点比较笼统,以康莉为代表,认为父女关系包含两层关系,即父亲对女儿、女儿对父亲的认知、情感与行为。[7]
根据家庭系统论的观点,父女关系从属于亲子关系的范畴。首先,父女关系是一种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受到父女各自人格特征的影响,也会受到大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例如,父母婚姻关系、母女关系等都会对父女关系产生影响;其次,父女关系既然是一种相互关系,那么父女关系对女儿和父亲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再次,父女关系既包括显性的也包括隐性的父女关系,其中显性的父女关系指父女共同在家庭中生活而形成的父女关系,隐性的关系指父亲和女儿虽然不生活在一起,但在心理和行为上借助于媒介会有间接的影响和互动。在当今社会,随着离婚重组家庭的增多,父女关系如果仅限于有血缘关系且住在一起的父女,那么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势必会受到限制。
据此,本文将父女关系定义为有血缘或法律认可的父女之间在认知、情感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是消极的影响;父女关系既包括显性的父女关系也包括隐性的父女关系,既包括有血缘关系的父女也包括没有血缘关系但法律认可的养父女和继父女之间的关系。
父女关系对女儿异性交往和婚姻的影响,心理学家做过大量的研究,这也是目前对父女关系研究较为成熟的领域。东西方学者在这一方面基本已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结论,普遍认为父女关系质量的好坏对女儿异性交往与婚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8]因为,在良好的父女关系中,女孩会以父亲为榜样,了解到男性的品质,这会为将来与男性的相处奠定基础,而在因各种原因造成父亲缺失的家庭中,父女间的规范失调,则会使女儿失去这个参照点,进而在与男性相处时行为失调,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分胆怯、缺乏自信,要么与异性交往时把握不好尺度和分寸,在与男性交往时表现得比较唐突和富有挑衅性,同时这种影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相关的研究也证实,父亲对女儿异性交往的影响会从童年时期延伸到青少年和成年时期。[9]
国内学者指出,父女关系与初中女生异性交往时的心理和行为显著相关。[10]父女关系表现为过度亲密时,女儿会在与同龄异性的相处中更多地表现出冷漠;父女关系表现为关注较少或沟通较少时,女儿会在与同龄异性交往中表现出过度补偿等不当行为。
韩瑞婧等的研究也指出,女大学生的择偶偏好受父亲的影响很大,父亲不同程度的人格特质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不同父女关系对女大学生的择偶偏好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11]
父女关系与女儿的生理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父女关系的亲密度与女儿在青春期发育的进度成反比:当父女关系较好时,女儿进入青春期时间会相对延后;当父女关系不好或有父爱缺失现象时,女儿进入青春期时间相对较早。[12-13]而过早进入青春期不利于女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并容易产生性行为混乱、少年犯罪等不良行为。相对应地,母女关系也影响女儿的青春期发育,但结果远不及父女关系的影响大。
这表明父亲角色和父女关系对女儿的青春期生理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已有研究更多关注的是父亲在位时父女关系对女儿生理的影响,但对于父亲缺失而造成的父女关系失衡对女儿生理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并探明其根本的原因。
父女关系对女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尊、抑郁、孤独感等方面。他们普遍认为父女关系失衡,即父亲过度保护、父女关系冷漠疏远、父亲缺失都会显著影响女儿的自尊,造成抑郁、孤独感心理,也可能会使女儿出现进食障碍,进而影响女儿的心理健康。
父女关系与女儿自尊的研究。日本学者Mori M研究认为,父亲过度保护与初中女生的自尊呈显著负相关。[14]Fraser C认为,在青春期这个关键阶段,女孩需要他们父亲的支持。父女关系对女儿的自尊心呈显著相关。与父亲关系良好的女孩可能会有更高的自尊,而自尊有助于女孩处理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障碍,进而父亲有可能显著影响女儿个性的形成,包括女儿在青春期和成年的自尊、自信和幸福水平等。[15]
父女关系与女儿孤独感、抑郁、压力的研究。刘海娇等研究表明,对于高中女孩,父女冲突较低时,母亲支持越高其抑郁越少;父女冲突较高时,母亲支持并不能减缓其抑郁情绪。[16]张锦涛等研究表明,父女或父子关系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程度呈显著相关,父亲与子女的关系不仅直接反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程度,还会通过子女的孤独感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地反向预测子女的网络成瘾程度。[17]高万红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多维度地分析了亲子关系和青少年抑郁的关系,其中指出父女关系的“冷漠化”对女儿的抑郁有重要影响。[18]
女性进食障碍与父女关系的研究。Alexandra Hooper通过对3名厌食症女性及其父亲进行访谈,结果发现父女在早期的依恋模式上具有相似性,并对每一组父女的访谈都较多地涉及情感冲突的内容。[19]国内曹思聪等人则通过分析23名进食障碍患者的访谈内容发现,进食障碍患者容易在家庭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其中父女关系的冷漠与疏远最为严重。[20]
研究者认为,父女关系的质量对女儿的学业成绩甚至智力发育有显著的影响。Cooper S M认为在自尊作为调节变量下,父女关系的质量与女儿的学业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21]相关研究也证实,与父亲关系良好的女孩在自然科学、数学测验中的成绩要比那些只和母亲生活在一起进而父女关系失衡的女孩要高。[22-23]
在父女关系质量对女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上,目前的研究认为:父女关系良好,有助于女儿的同伴信任与沟通,并拥有更多的亲密同伴,女儿对同伴也更加诚实和开放,具有更强的心理调节能力,较少的反社会行为,进而能够养成坚强、独立和自信的良好品质;而父女关系消极,对女儿的同伴信任与沟通具有极显著的消极影响。[24-26]此外,在控制母亲积极教养行为后,父亲参与教养能显著预测女孩的合作性、责任感、自我控制及总体社会技能。
父亲角色在儿童性别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这是母亲角色所不能替代的。关于父女关系对女儿性别角色的影响,研究认为,女儿的性别角色的发展,包括女儿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女儿自身性别角色的成长,与父亲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呈显著相关。[27-28]同时,父亲对女儿女性化发展的态度也影响女儿自身性别化的发展,如果父女对女儿的女性化持一种积极态度,则有助于女儿女性化的发展;反之,父亲对女儿女性化发展持一种消极态度,对女儿女性化的发展则是很不利的。
目前国外对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尤其是父女关系的研究较多,但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中国家庭具有与西方家庭截然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因此,一方面,西方家庭教育理论下产生的结论能否适用于我国文化背景下,还有待于学者们做进一步的本土化研究;另一方面,我国家庭中重视血缘关系的特征以及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家庭功能的转变等,都需要探寻出具有中国家庭特征下的亲子关系、父女关系以及对女儿成长的影响。
例如关于同性亲子现象的争论,Pedersen等对54名中产阶级的黑人婴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父子关系对男孩的影响更大,并把此现象扩展为同性亲子现象,即父母对与自己同性别的子女影响更大。[29]而Margolin等研究则表明父亲对男孩和女孩影响同样重大,甚至对女孩的影响要大于对男孩的影响,并不存在所谓的同性亲子现象。[30]在中国是否存在同性亲子现象,还有待验证。
已有文献[4,6-7]表明,父女关系的界定更多关注的是血缘关系内的、显性的、单向的父女关系,今后的研究应转向没有血缘关系的养父女和继父女之间的关系、隐性的父女关系、父女间关系的相互影响等角度。[4,6-7]
3.2.1 关注特殊类型的父女关系
目前,对父女关系的研究,基本上关注的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当今社会离婚和重组家庭增多,但对养父女的关系和继父女的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应当把对养父女关系及继父女关系纳入父女关系研究的范畴,以深入全面地研究父女关系产生的影响。
3.2.2 注重父女关系的整体结构
关注父女关系对父亲的影响。目前,国内外主要是从父母共同养育的角度探讨父亲对女儿身心成长的影响和干预,但并未涉及父女关系这一特殊结构相关的具体探讨,同时也未从女儿的角度探讨女儿对父亲的感知和影响以及父女之间的互动。父女关系的质量不仅对女儿也对父亲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这反过来又会影响父女关系的质量,但是,就父女关系对父亲的影响而言,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研究都比较少。可见,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是当务之急。
3.2.3 父女关系类型应统一
关于父女关系的类型,目前没有统一的观点。Perkins通过对父女互动关系的分析,认为有6种类型:溺爱型、支持型、诱惑型、疏远型、专横型和缺失型;[31]康莉则认为有4种类型:亲密无间、沉默、理想、冲突。[32]研究者视角的多元化决定了父女关系的类型划分也不尽相同,但是要深入分析父女关系以及对女儿发展的影响,父女关系的类型应明晰、稳定。
父女关系及女儿发展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家庭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才能充分阐明父女关系对女儿发展的影响。关于父女关系的已有研究更多的是个案分析和经验总结,较少运用访谈、追踪调查和量化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尝试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以促进在这一领域中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3.3.1 注重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结合
目前,对父女关系的研究绝大多数属于横向研究,而纵向研究特别是追踪研究很少。横向研究无法使我们了解到父女关系在女儿的不同阶段产生的不同影响,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无法取得比较深入的研究结果。既然相当的研究表明父女关系对女儿的影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甚至一生,那么在研究方法上,今后的研究更应注重横向研究和纵向的追踪研究相结合。
3.3.2 在量化研究中,应优先关注父女关系量表的编制
目前国内对父女关系的测量还没有标准化的量表和问卷,父女关系研究主要是借助亲子关系量表。但是对测量父女关系而言,亲子关系量表的针对性是比较低的。所以这一领域的一个迫切的问题是修订和编制适合我国文化背景下的父女关系量表,这一量表应体现出父女双方相互的评价和父女关系对双方的影响。
关于父女关系对女儿发展影响的研究,应是开放的系统,汲取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各学科最先进的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并在实际家庭教育活动中践行。
3.4.1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
父女关系对女儿发展影响的研究,早期的研究对象更多的是有病态心理或行为的父亲或女儿,如父女乱伦[33-34]、女儿攻击性行为[35]、女儿心理疾病等[16-20],研究目的是寻找治疗方法或干预机制。然而培养女儿健康的身心发展,不仅要祛除病态的心理或行为,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因此,健康家庭中父女关系的研究应是关注的重点。近年来,相关研究开始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关注积极的父女关系以及女儿健康成长等,但对于明晰女儿身心健康发展所需要的父亲角色、父女互动以及父亲在位情况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3.4.2 从儿童情境认知理论的视角研究
儿童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形成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是儿童和环境交互作用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36-37]家庭教育是儿童情境认知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父女实践共同体的成长对女儿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把情境认知理论引入父女关系研究中,可以深入分析家庭中特有的文化传统、父女相互依赖的关系、由父女关系形成的女儿稳定的个性特征对后代的影响等。
3.4.3 从家庭三角关系理论的视角研究
家庭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核心家庭中,家庭教育存在父母子(女)三角关系。在研究父女关系对女儿发展影响的研究中,应把父女关系的元系统放入整个家庭教育的大系统中分析。[31,38-39]因此,在具体研究中,不仅应分析父女关系,还应关注到母女关系、夫妻关系;在父女关系互动中,不仅要分析父亲直接教育女儿对女儿产生的影响,还要考虑父亲协助母亲教育女儿对女儿产生的影响,同时还应关注母亲协同父亲教育女儿的行为给女儿带来的影响。在大家庭中,爷爷奶奶等对父亲、女儿的态度在研究中也不应忽视。在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中,父亲缺失或者父亲角色替代现象对女儿的身心发展带来的影响,也是研究父女关系的重要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盂育群.关于亲子关系对少年问题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影响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2(9):15-23.
[2]Minuchin S.Families and family therapy[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3]张晓,陈会昌,张桂芳,等.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型:对儿童早期的追踪研究[J].心理学报,2008,40(5):571-582.
[4]王珍.代际异性关系—父女关系对女性婚恋观的影响[J].传承,2008(10):120-121.
[5]Wiszewsk.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s a moderator of sexual imprinting:a facialmetric study[J].Evolution & Human Behavior,2007,28(4):248-252.
[6]韩丹妮.大学生父女关系问卷的编制及其与婚恋观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7]康莉.父女关系对初中女生异性交往的影响[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Aoyama T.Performing father-daughter love:Inoue Hisashi’s Face of Jizo[J].Intersections Gender History & Culture in Asia &the Pacific,2008,16(16):1-11.
[9]Jenkins A L.The impact of father-daughter closeness in childhood on later sexual satisfaction in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s[M].New York:Springer,2013.
[10]陈燕琳.父女关系决定女儿性格[J].健康文摘,2008(7):31.
[11]韩瑞婧,范红霞.父亲及父女关系对女儿的影响[J].校园心理,2015(3):181-183.
[12]焦慧苗.父亲依恋、父子关系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关系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3]Bogaert A F.Age at puberty and father in a national probability sample[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5,28(4):541-546.
[14]Mori M.The influence of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nd girls’sex-roles on girls’self-esteem[J].Archives of Women S Mental Health,1999(1):45-47.
[15]Fraser C.Strengthening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to improve the self-esteem of adolescent girls[D].California:Saint Mary’s College,Master Dissertations,2014.
[16]刘海娇,田录梅,王姝琼,等.青少年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及其对抑郁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1(6):1403-1408.
[17]张锦涛,刘勤学,邓林园,等.青少年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6):641-647.
[18]高万红.多维度下的抑郁青少年的亲子关系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19]Hooper A,Dallos R.Fathers and Daughters:Their Relationship and Attachment Themes in the Shadow of an Eating Disorder[J].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2012,34(4):452-467.
[20]曹思聪,缪绍疆,童俊.西方家庭影响进食障碍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5):440-446.
[21]Cooper S M.Associations Between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the Academic Engagement of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 Girls:Self-Esteem as a Mediator? [J].Journal of Black Psychology,2009,35(4):495-516.
[22]Hetherington E M.Effects of Father Absence 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t Daughter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2(7):313-326.
[23]Downey D B,Powell B.Do Children in Single-Parent Households Fare Better Living with Same-Sex Parents?[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Family,1993,55(1):55-71.
[24]Lamb M E,Hwang C P,Frodi A M,et al.Security of mother- and father-infant attachment and its relation to sociability with strangers in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Swedish families[J].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1982,5(2-4):355-367.
[25]Krampe E M.When Is the Father Really There?A Conceptual Reformulation of Father Presence[J].Journal of Family Issues,2009,30(7):875-897.
[26]王芹.职中幼教专业女生父亲教养方式、安全感与依恋关系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7]蒋玉娜,李朝旭,常文文,等.单亲家庭及单亲家长性别对高中生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544-546.
[28]陈会昌,张宏学,阴军莉,等.父亲教养态度与儿童在4~7岁间的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J].心理科学,2004,27(5):1041-1045.
[29]Pedersen F A,Rubenstein J L,Yarrow L J.Infant development in father-absent families[J].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979,135(1st Half):51.
[30]M argolin G,Gordis E B,John R S.Coparenting:a link between marital conflict and parenting in two-parent familie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1,15(1):3-21.
[31]Perkins R M.The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familial interactions that impact a daughter’s style of life[J].College Student Journal,2001,35(4):616-626.
[32]王珍.浅谈父女关系对女性婚恋观的影响[J].今日南国旬刊,2008(6):193-194.
[33]Cole P M,Woolger C,Power T G,et al.Parenting difficulties among adult survivors of father-daughter incest[J].Child Abuse and Neglect,1992,16(2):239-249.
[34]De Chesnay M,Marshall E,Clements C.Family structure,marital power,maternal distance,and paternal alcohol consumption in father-daughter incest[J].Family Systems Medicine,1988,6(4):453-462.
[35]陈立民,张霞,夏荣.青少年亲子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3):231-235.
[36]Roth W M,Jornet A.Situated cognition[J].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ognitive Science,2013(5):463-478.
[37]Brown J S,Collins A,Duguid P.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9,18(1):32-42.
[38]王争艳,程南华.共同养育研究及对儿童适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6):889-901.
[39]王小英.家庭改变儿童:当代儿童家庭教育专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