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凯清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大学英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改革的推进,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
2015年11月16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提出了这部分高校要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办学要满足服务区域、行业发展需求。这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要求。面对这新形势、新要求,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也必须进行调整,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将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推动自身更好的发展,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教育部于2014年12月发布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并于2017年2月正式出台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南》中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层级;教学内容包含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三个方面;课程类型可分为必须、限定选修、任意选修三种。此外《指南》还指出,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应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照本指南进行合理定位,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在此大背景下,作为一所独立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设置是教学目标在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Hutchinson和Waters指出 “设置一门课程从根本上来说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便位以后的大纲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与评估提高一个理论基础[1]。”
在2016年之前,行健文理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采取的是传统的分级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学院根据非英语专业学生入学英语测试成绩,在大学第一学期开始按水平编班教学。大学英语四个学期学生都是进行通用英语的学习,偏重于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重知识轻能力,理论教学课时所占比重较大,学生英语学习个性化需求也未能得到关注。学生在结束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后,英语应用能力比较弱,并且缺乏相应的专业英语知识,与社会的需求和学院应用型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偏差。
束定芳教授曾经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国际跨文化交流工具的特殊本质特征使得它应该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本身的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2]”。2016年9月,根据行健学院转型要求和新的办学定位,结合实际情况,大学英语系对本院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围绕“大学英语教学是服务于学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这个中心开展。
(1)根据学院提出的基础理论课程开设遵循的“够用、适用”原则,压缩了课程的学分和学时。大学英语课程总学分从16学分减少到12学分,开课时长从四个学期调整为三个学期,即第一学期到第三学期,每周5个学时。取消第四学期的英语课程,这一举措可以让学生更专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学英语课时的压缩,能够带动课堂节奏的适度调整和学生学习强度的合理增加,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时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对他们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英语教学周期的缩短,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大学英语任课教师在教学上进行新探索,应对新挑战,达到的预期成效。面对这个变化,行健学院大学英语系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师的发展方向,分别成立了不同的教学团队,有通识英语教学团队、行业英语教学团队、大学英语四、六级教学团队、跨文化课程教学团队等,全员参与,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设计并运用于实践,推动改革开展。
(2)深化原有分级教学模式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力求达到“专业+英语”的有效融合,更好地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服务。行健文理学院大学英语系按照“英语水平相当、专业性质相近”原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将英语课程内容分为:英语综合能力模块,对应的是通识英语课程;行业英语知识模块,在各专业群开设行业英语课程;英语文化知识模块,开设英语文化拓展类课程。通识英语课程是第一阶段基础必修课,面对各级别的学生按照水平开设不同级别课程,逐级学习,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应对能力。行业英语课程是第二阶段的必修课。胡仲文早在2011年就提出“普通英语教学的过程势必缩短,大学英语更早地进入ESP教学”[3]。行健学院大学英语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贴近应用型大学办学特色,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置的教学内容。我们根据学院学部专业设置情况,按照专业相似相近相通原则,把非英语专业分为若干个专业群,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按照专业群在英语课程的第二阶段开设了商务英语课程、人文英语课程、理工英语课程和艺术英语课程。行业英语课程,教授不同专业学生与行业相关的基础英语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专业课 ,满足他们将来工作时对英语特定用途的需求”[4]。此外,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行业英语课程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这些环节的教学基于真实工作过程、场景来开展,力图将英语知识与学生专业职业相挂钩。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多样化的英语文化拓展类课程作为选修课形式开出,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能从中获得满足感,提升自己英语学习的信心,有助于丰富学生知识构成,提升个人素养和能力,在今后工作中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行健文理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是行健文理学院办学转型下和全国大学英语发展新要求下的初步探索,在实践中,我们也碰到了不同的问题,如行业英语课程的开设,发现了适合本学院教学所用的教材较少,学生对行业英语接受能力也比较弱等等。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行检验,积累经验,以推动大学英语课程在独立学院的进一步改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