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100102)
现代社会是商品社会,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极大进步,物质的极大丰富,商品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商品广告,学校周围琳琅满目的商店,都深深的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的眼球。大学生们享受着商品社会带来的便利,被商品巨大的魅力所折服,刺激他们追逐更多的商品,这导致他们产生对商品拜物教的崇拜。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清晰的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经济关系的物化现象与压迫人、剥削人的奴役过程,并且提出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批判。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单独在第一章中提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因它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前提。商品拜物教现象是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产生,即在社会大分工和交换出现以后,人们受它吸引,被它蒙蔽,其本质是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评论说:“如果我们要找一个譬喻,我们必须逃入宗教世界的环境中去。在宗教世界的环境中,人脑的生产物,好像是赋有生命,而互相发生关系,并与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物一样。在商品世界里,由人手造的生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个叫做拜物教。” 商品形态的神秘性在于人们把人类劳动的社会性质看成劳动产品自身的特质,误以为是劳动产品的自然属性,而忽略了人类劳动的社会属性,才会看不清私人劳动和社会总劳动的关系。马克思通过劳动二重性解释了商品交换的关键,正是由于凝结在商品上的无差别劳动才能满足交换的条件。商品拜物教是以商品之间的生产关系为基础,正是这层关系在人们的思想中得到反映,进行思考,最终才会形成拜物教思想。换句话说,商品拜物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商品社会才会产生的历史产物,一旦脱离了这个历史阶段,来到一个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社会,商品拜物教现象的神秘性也就被消灭了。
马克思在谈到鲁滨逊的寓言时,他自己一个人在孤岛上生活,欲望是非常简单的只为满足自己个人需要。无论是制造工具、捕鱼猎鸟兽也都是纯粹自己的活动,没有产生交换,也就没有商品拜物教。同时还举例欧洲黑暗的中世纪,他认为“那个时代,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及建立在其上的诸生活领域,是以人的依赖为特征的。”因此封建时代,人与人的关系并没有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而是一种剥削压榨的人身依附关系。当时的农奴为地主劳作,哪怕是成天起早贪黑,也不能获得一丝报酬,这是封建时代的剥削关系,中间没有产生平等的交换,自然也就不存在商品拜物教的影子。另外马克思还举例自耕农家庭,在农村的家长式劳作中,生产的劳动生产物都是自给自足。在劳作的大家庭中,按照自然的分工,每个人都付出自己的辛勤劳动。既然是以家庭为中心,每个人都互相帮助,自然也就不存在交换的现象,这就与在商品社会中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为社会总劳动一部分区分开来了,因此在自耕农家庭生产中也没有产生商品拜物教观念。马克思通过鲁滨逊、封建社会、自耕农家庭这三个例子,详细阐述了在非商品生产的社会之中,个人的私人劳动会直接转换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的交换活动不再需要商品的介入,于是可以看清商品的本质,不再产生对商品拜物教的迷恋。最后,马克思提出关于“自由人的团体”社会的假想,即社会主义社会。一切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皆属共有,每个人也都使用共有的生产资料,个体劳动当作社会劳动来支出,生产的劳动产品也是社会的总生产物,然后按照整个社会的统一计划再分配给各个部门,按照个人劳动时间尺度在所有的劳动者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这样的分配使人们之间的劳动关系不再受物的干扰,社会关系都是极其单纯的,取消了商品与商品的交换,也就在根源上杜绝了商品拜物教这种错误的社会意识的产生蔓延。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看清商品拜物教的本质,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却无法看穿的原因在于不理解劳动的二重性,不懂得“商品价值所表示的,是单纯的人类劳动,是人类劳动的一般支出”认识不到商品价值背后是抽象的人类劳动。而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他们代表资产阶级,他们像神父对待以前的宗教一般,把资本制度看作自然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永恒持久不变的,也就无法看透商品生产所具有的历史性。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学者混淆了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误以为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看不透物的使用价值不用交换也可以实现,而物的价值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实现。马克思明白只有站在无产阶级的利益上才能揭开商品拜物教的神秘纱幕,而资产阶级学者由于所在的立场限制了他们思考的广度,自然无法揭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马克思在揭示商品拜物教的面纱之后,进一步对货币拜物教与资本拜物教的剖析。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开始慢慢出现货币,由最初物与物的交换形式,然后在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发展的情况下,产生以等价物为交换尺度,它首先从个别等价物到特殊等价物,接着是一般等价物而最后发展至货币。一般等价物,一般抽象人类劳动的化身,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高级阶段后产生的,正如在商品中发生的人与物的关系颠倒,同样也发生在货币身上,甚至更深,人们已被货币奴役驱使。货币作为可以购买一切商品的属性,本来应该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又被人们认为是货币自己天生的自然属性。商品生产者开始担心自己的产品是否能够获得货币的青睐,从而实现自己商品的价值,把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货币的多少体现了商品的价值,此时的货币已经获得神秘崇高的地位,凌驾于其他一切商品的地位,成为了商品世界的主宰。而商品生产者的产品能否获得货币开始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这可是关键的一跳,代表着是否能够获得利润。同时资本家通过货币雇佣劳动者,对其极尽剥削,工人能做的只是任人揉捏。在商品世界里货币已登上神坛,无所不能,受万民崇拜,由此货币拜物教就产生了。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币的权力越发增加,货币的多少代表了财富的水准。“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欲的一切。有了金,要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人们被货币的魔力所吸引,并对之顶礼膜拜,货币拜物教的势力迅速增长。而货币拜物教不过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人大脑中货币意识异化的反映。马克思指出“货币这位彻底的平等主义者,还会把一切的差别消灭”,因为货币,人们分辨不清什么是邪是正、什么是黑是白、什么是美是丑、什么是对是错,货币的魔法般的能量让世界的规则颠倒。人们迷恋货币、追逐货币并以其为终身目标,彻底沦为货币的奴隶,与此同时商品的神秘性也早已转移到货币身上。对于整个民族而言,全社会所有人都变成逐利主义者,不顾一切发财致富的欲望、对物质享受的沉沦,都会使整个民族堕落。马克思揭示货币在商品世界只是作为一般等价物,本身并没有任何神奇的法术,人们不能被货币的神秘面纱所迷惑、所支配,并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所产生的货币拜物教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随着商品经济和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商品拜物教也发展成货币拜物教及最终成为资本拜物教。资本拜物教,表面看起来像魔法一样可以自行增值,不用通过任何劳动产生价值,吸引无数人对它疯狂追逐。这种拜物教形式对现实的颠倒更加厉害,真正掩盖了社会关系的不平等,集中体现了社会关系的物化与异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实现其增值的前提,资本通过流通领域中的运转,雇佣工人并竭尽全力剥削,实现资本的增值。原本由人创造的财富,结果却表现为钱生钱的魔力,以为万能的资本才是上帝。人们被资本的虚假面孔蒙蔽,误以为资本增值是它的自然属性,所以才会对资本顶礼膜拜,这种思想深深扎根在脑海中。在他们看来资本神通广大,可以做到任何事情,能够满足任何愿望,俨然整个世界的统治者。整个社会都在追逐利润,忘记主体人的存在,心甘情愿被资本驱使。然而劳动力的买卖才是资本增值的关键,正是因为资本家与劳动者的买卖才促成这种情况。
无论是货币拜物教还是资本拜物教都是起源于商品拜物教,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一步步的通过逻辑推理揭开拜物教现象的层层迷雾,将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显现出来。马克思认为要破除商品拜物教,就必须要改变其社会存在的基础,集中全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真正自由。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依然存在私营经济,所以产生商品拜物教现象很正常,应该合理对待,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实现对商品拜物教幻觉的破除。
第一,要破除存在于我国的商品拜物教现象,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要根本破除商品拜物教的幻觉,根本途径是通过实现共产主义。我国一直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理想,并且通过多年的改革来大力发展生产力,尽管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有些距离。因此随着改革开放,西方商品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冲击造成极大的伤害,让大学生沉迷于西方的商品。我国生产力不足是造成这一情况的直接原因,但我们需要做的是从实际出发,开展思想意识教育,来抵御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
第二,要破除存在于我国的商品拜物教现象,需要促使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资本是以获得剩余价值为根本目的,实现对人的奴役,然而社会主义的资本与之相反,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国家与人民。因此国家在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允许一部分的差距,以此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而在再分配中一定要注意社会公平,社会收入应该更加倾斜于弱势群体,减少收入差距,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缩小贫富差距,去除社会中剥削现象,从而社会主义社会中破除商品拜物教现象。
第三,要破除存在于我国的商品拜物教现象,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由于市场经济讲究自由,人们为追逐利润,不择手段,这样之后造成市场混乱,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社会贫富差距一步步被拉大。面对这样混乱的市场,就必然需要我们政府建立健全的生活主义法治体系,让人们的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实现“看不见的手”与“有形的手”结合一起。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来推动经济的良性发展,降低商品拜物教的侵害。
[1]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13年
[2]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3] 刘召峰 《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考辨》,载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