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过程研究
——以《散步》为例

2018-03-07 12:38陈芳君彭小明
文山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散步知识点文本

陈芳君,彭小明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新课改后语文教学界力求改变原本僵化、固化、硬化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来个大翻转,但在语文课堂活跃、热闹、欢快的背后,我们是否真正冷静思考,如果教学只力求表面的形式而失去内在的涵养,将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情。终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全面使用,在为我们敲响警钟,语文课堂要注重内涵,语文课堂要着眼内容,语文教师要在提升技能的同时脚踏知识。阅读课程是语文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经典的课文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语言能力、语文素养是最为全面与直接的方式。如果上好一节语文阅读课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要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那么如何准备好上一节语文阅读课则是语文教师所必备的教学素养,课前将文本解读做到位、做精致、做全面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必要准备。本文致力于将文本解读过程化、系统化以供参考。

一、文本解读理论基础

部编版语文教材全面实行以来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7-9年级教学建议的关于阅读部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如何做到在阅读教学中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完美诠释,这是语文教师进行文本解读的首要坚持。

(一)文本的概念

文本英文原词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拉丁语动词textere(编制)的名词隐喻用法,有“编织的图案”之意;二是古法语名词texte,意指“任何书写的东西”;三是后期拉丁语textus,意为“由文字书写的文体或文章结构”。无论是在拉丁语还是在古法语文化中,都认为“观念”是“一条线”,而“书写”就是“纺线和编织一种特殊观念图案”。汉语中“文本”一词由“文”和“本”叠合而成。关于“文”,在汉语词源上,“文”即“纹理”,甲骨文为“纵横交错之行”,《说文》指出“木下曰本”,即“草木之根”之意。“文本”作为现代汉语词语,学术内涵为“由文字书写的、具有连贯意义的、自在性的客体”[2]。而在语文阅读中所定义的“文本”就是指语文教材,即语文课本。

但是文本与作品是不同的。接受美学提出,当作家完成文本之时还只是符号系统,它有着不确定性,而这个不确定性就在于当面对不同的读者时,只有通过读者将阅读的内容具体化后,以读者自身的理解与感受去填充作家文本的描写空白,这样文本才变成了作品。

(二)文本解读理念

单从字面解释“读”即阅读,“解”即理解、解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解读”为:“通过分析来理解。”其实,文本解读就是读者带着自己的理解、思考、经验与文本本身进行交流的一个阅读的过程。文本解读实质上就是读者本身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文字形式的对话,但是对于语文教师进行教材的文本解读来说,并不是单单由教师自身纯粹地与文本沟通,更多的是考虑以学生的视角与思维去理解文章、解读文本。因此,教材文本解读的读者不仅仅是教师本身,更应该是学生群体,教材文本解读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什么是文本解读、为什么要进行文本解读、如何进行文本解读这些都是语文教师所要在解读之前明确的,以及要运用科学的解读方法与思维视角去解读文本,语文教师不同于一般读者,也不同于文学鉴赏者和批评家,语文教师对于文本的评价的唯一指向就是教会学生学会语言以及更好地运用语言。因此,语文教师的解读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分明的层次性和教学的价值取向,也需要拿捏准文本解读的深浅度[3]。这样才能够完成阅读教学的文本与目标的双达成。

二、文本解读过程研究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语文教学所占比重最大的板块——阅读教学,语文教师如何把握语文阅读文本的解读与教读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进行文本解读、从哪个方向进行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会进行合理的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科学的进行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散步》一文为例研究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步骤。

(一)初步定位

文本——也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教材,是学生、教师、作者沟通的一个桥梁,然而教师又是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桥梁的搭建者,当语文教师拿到一篇文章如何进行文本解读,第一步便是准确的定位。

如何做到定位准确,有三个凭借。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课文部分依然沿用三个大的部分,首先为单元导语,其次是篇章前预习,最后是课后的思考探究与积累拓展,但更值得肯定的是基本上每课之后都会有一个小的知识点介绍,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在教课文的同时加入知识点的讲解。

1.单元导语。以《散步》为例,本篇课文位于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导语有两段,第一段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亲情,是人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从第一段中,教师能提炼这样的一个信息,本单元课程的情感指向为“亲情”,要通过阅读文章让学生体会到亲情,感受这样的一种美好的感情,语文教师要把握这样的情感指向,给予引导与熏陶。

第二段是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从第二段中教师要把握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提炼出本单元的知识目标是“朗读”,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从情感、语气、节奏上整体把握。不容忽视的是,文章特点在此也有体现,比如“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给的建议是直接把握,也就是说让学生能直接体会到的我们就要带领学生读出感情;“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运用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把握与分析,“细细品味”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让学生进行文本的比较、可以进行细节的剖析、可以在不断设置困扰让学生带有疑问地反复品读,这些都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定位把握。

2.预习导读。课前预习中一般也分两个点来介绍,第一点为内容概括或引入提点,在《散步》这篇文章中预习第一段就先用一句话概括大意,再提出情感指向,并通过带动学生回忆故事的方式来引入文章主旨。教师也可从这里把握到“亲情”二字的教学指向。而且导读中提示方法为“仔细品味”,就是提醒老师有些句子看似浅显但值得细读。第二段与单元导语中的知识点要求一致“朗读课文”,这里教师一定要把握住教学的方法与目标为“朗读”。

3.课后练习。从课后的思考探究与积累拓展中,教师可以很快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再一次确认自己先前的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因为每一个对于不同文本的把握是不同的,情感的带入也有偏差,但是对于教学我们有共同的指向,因此对于目标的把握是教师文本解读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目标准确,我们的方向才不至于偏离轨道。《散步》的思考探究题一指出,朗读课文,从这里更加确定我们教学方法的重点在“朗读法”。题二指出,品味下面的语句,与单元导语与预习导读的“细细品读”相对应,我们要带领学生进行细节体会,也就是提醒教师在文本解读中把握文章中值得品味的句子,让学生学会品读语句。题三指出,找出写景的语句,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要求教师对于景物描写的知识点把握,让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方法、作用、好处,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会景物的描写与刻画,会分析与欣赏景物描写的美句。

对于一篇阅读文本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是对教学目标的直接定位,但是语文教材中能够定位文章教学指向的提示是非常明确与直接的,因此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之前先分三步,分别把握这三处的提示进行文章定位,相信文本解读的指向是非常明确与准确无误的。

在保留经典教学内容的同时,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不再简单照搬教材对海军环境卫生学、海军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海军劳动卫生学3部分内容进行逐一讲解,而是按照海军部队实际工作面临的卫生学问题整合教学内容。如将原来分开讲授的第二篇营养学“海军部队营养保障”和第三篇劳动卫生学“航海特殊作业卫生”部分内容整合为“军事航海特殊作业卫生”,介绍如何从营养学角度保障部队作业能力。

(二)分步解读

当初步定位完成之后,就要进行文本的细读、解读,但是这个解读不单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需要教师站到与学生同一的视角去解读文章,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学情的分析与把握是对语文教师的重大考验,也是教师在文本解读中要时刻提醒自己的“如果我是我的学生,我会认为……”

1.文本裸读。当对前后文本定位完成后,就要进入到文本的解读过程,那么第一步不是查阅资料,更不是拿出教参分析文章,而是要潜心意旨地心无旁骛地去裸读这篇文章。静心随作者做到文字与心灵上的沟通,思想是传递的,如果教师本身都没有与作者的情感切合,那么又怎么能打动学生,让学生接受你的思想呢?因此,第一步要做到,只拿文本来读。要多遍的读,可以默读可以朗读,但要细读,不能粗读。可以多读但一定不能少读,要品读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要在思考中读,不单以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与体会,更要站在学生的高度去理解与感受。在裸读的过程当中圈点勾画,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文本旁边,将自己所能够找到的知识点进行标注,更好的是在初步裸读后,能写一篇读书笔记,以备之后的更深层次的解读。

2.文本细读。当教师自己对于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为了全面的分析文章,这时才可以将参考的一些书目拿来与自己比较,以核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有偏差,或者检查自己的能力是否有限,亦或是自己对于某方面的了解存在不足。这一步骤一定要建立在自己细读之后才能够去查阅资料吸取别人的思想,而不是在拿到文本就盲目地急于看别人的解读。对于文本细读,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矛盾还原法、分析关键处、寻找空白法、语境分析法、反复阅读法[4]。在文本细读的过程当中将自己的思想与别人的理解全面结合,以达到在阅读课上的丰富与准确。但是切记,当自己有了好的理解之后可以与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思想交流,万不可人云亦云,也要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坚持与情感态度。

3.初步选点。当一篇文章进行细读过后,接下来就要构思如何把这些精彩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这时会出现一个难题:精彩之处颇多,能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都堪称经典,但是这一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点是有限的,要如何在这些点中选取最需要的或者学生最想得到的,同时判断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这取决于教师的选择,但是如何选择却需要教师的思考。初次选点我们要秉承这样的一些坚持:首先,要依据学情,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需要掌握的有哪些;其次,要了解课标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一定凭借课文呈现给学生;然后,就是要了解学生哪些内容可能是有疑问的,要进行选择解决;最后,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或者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提升的知识点需要选择。一篇文章中有许多个点,但是教师对于这些知识点的呈现不是随意地选择,而是要有坚持的进行科学选择,这样的语文课才是为学生而上的语文课。

4.深入探究。一旦这节课将想要把握的点选择好,那么教师要做到的就是对这些点进行深入地探究,要将这些点牵连到的知识点都搞清楚,那么在课堂上才能为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但是要掌握深度,不能太浅更不能过深,不仅教师要自己掌握弄懂更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学会掌握并且运用,所以教师的深入探究不仅仅要探究知识点的内容,更要探究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方法与表达。深入是在教师的知识积累上的深入与全面,但是要做到浅出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意所在,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把大家都不懂的知识用言简意赅的形式讲解,这才是优秀的教学。

对于文章的分步解读来说,是教师拿到文本后每一步都要做踏实,每一步都不能轻视,觉得教学多年不用裸读的教师或者知识点的选取由教师自己主观决定,这些现象都是一直以来教学当中存在的弊病,如果不改正,那么语文的教学将一直处于一个误区,即教师教的语文只是教师觉得应该学习的知识,而不是学生真正需要和想要得到的学习。因此,分步的文本解读在教材研究过程当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路径设计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会上出不同的课堂,就如同“一千个读者的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因此每位教师对于教学知识点的选取不同会直接影响着教学路径的不同,但是对于不同路径的设置都会有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我们第一步完成的定位中的教学目标。

但是路径如何设计是教师要不断尝试的,面对不同的学生选择的教学的方式也会不同,教师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也会设计出不同的路径,有一些能力强的教师不会设计非常死板的路径而是根据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与回答随时改变路径,但是教师的心中要始终都有一个方向,就是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拿《散步》为例,我们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停留在朗读教学和体会景物描写的好处,难点就是通过朗诵与品读平实而却意味深长的句子来完成情感的体会与升华。对于《散步》的路径把握,教师就可以选择文章中几个比较值得品味的点来进行路径的设置,但是这些点并不是每一个都要涉及到,我们教师就可以根据这几个点做教学设计,但是可以根据学生上课回答的教学指向来进行进一步的推进。比如“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进行关卡设计,让学生对比句子“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母亲,妻子,儿子和我,”的区别来引出“我”在家里的重要性,可以最终引出“我”作为青年人在一个家庭中承担的责任。接下来“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总算”与“熬过”进行细节的分析,推向我担心母亲的这一感情。再接着“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将情感推向我的决定因为我考虑母亲而做出了委屈儿子的选择,最终母亲因为慈爱孙子而走了小路,并描写了小路的场景来升华主题。这是路径的一种选择,但是文章中还有很多句子“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无论对文中哪些句子的选择,但是最终都会归到一句话上:“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以运用这句话将文章的情感升华到深层与细腻的层面上为学生所触动所感受。

其实一篇文章中,作者的重心相对来说较为突出与明显,那么教师要在前几个环节中做好确定与准备,其实教学的路径是非常灵活的,是随机生成的,也正是这样随机生成的课堂路径才是学生自己的学习动力所推向的,而不是教师自身设计的,我们将教师自己设计好的路径硬生生地推动学生不断向前,这样的教学俗称“死胡同里赶鸭”,也就是在狭隘的空间里对学生不断地将假大空的思想升华,是教师生成的思想,而不是学生生成的学习。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是为学生打开无数扇窗,让学生自己选择眺望的方向,而不是教师把所有的窗都关上,一定要按照他指的方向张望,那是不是学生真正想得到的风景,我想子非鱼安知鱼的思想。

因此,反思来看,语文课之所以不受学生的喜欢,并不是学生一开始就形成这样的消极情绪,而是我们语文教师没有给他们自由的思想环境,如果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人,他们能在课堂上学到自己需要的能为他们所用的知识,那么也许他们不会一直以这么消极的一种态度来对待语文学科。路径的设计,一定要把握住学生的动力作用,但是教师要做到目标的准确无误,在方向正确的道路上,让学生选择他们最想走的路。教师是保护学生们的航行者,而不是真正的掌舵人。

(四)方法选择

当对文本的透彻把握与教学的路径设计都完成的时候,那么教师最后对于文本的处理就是要将文本的特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行权衡。不同的文本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将方法运用得当,才能直接考证教师对于文本特点的把握是否到位,好的方法的选择是促成一节好课的重要力量,因为整个教学过程中就是由一个个方法形成环节由环节紧紧相扣才能构成一节好的课堂。因此方法的选择也是对文本解读后的很重要的考虑。

语文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在阅读法中包括:朗读法、默读法;讲授法中包括有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对话法有问答、谈话、讨论、辩论法;实践法包括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研究法含有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等多种方法。但是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选择,同一个内容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因此就要对文本进行研究,方法进行选择,要用适合文本的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

依然用《散步》举例,文章开头第一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们用朗诵法让学生品读故事的开头不是“某一天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写作的散文式与故事性开头的区别。而如果选择对比的方法“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母亲,妻子,儿子和我”来让学生体会“我”是文章中的主心骨,“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的一家之主的形象,来引导学生体会亲情与责任的含义。从这一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方法的选择不同,知识点的呈现就不同。也就是说,对于文本的解读到达什么样的理解,那么方法的选择就不同。因此语文教师要对于文本解读后方法的斟酌,方法是决定文本呈现的效果以及内容的承载与指向。

我们经常把方法的选择认为是教学设计的内容,但是细细考究发现,当文本解读之时我们就已经在考虑方法的运用了,因为不同的方法对于同一内容的呈现都是不同的,不同内容的不同方法更是对于文本的呈现方式的选择,因此方法的选择也成为文本解读的一大考虑。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也是语文能够传达给学习者最为直接的内容,阅读习惯的养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一堂好的阅读课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最具有艺术与人文特性的呈现。本文旨在通过对文本解读的过程进行步骤化、方法化,让语文教师更好地掌握文本解读的科学方法,能更加合理地对文本进行解读与分析,为学生上更好的阅读课。

猜你喜欢
散步知识点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散步的收获
散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