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研究综述

2018-03-07 12:38:06刘新伢
文山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幼儿

刘新伢

(文山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进入21世纪,为加强对幼儿园教育的科学指导,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有关文件。值得注意的是,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受到高度重视。教育部2001年8月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2012年10月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则要求把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渗透到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教学中,与幼儿一日生活相结合,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2016年1月公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又强调了“幼儿园应当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从实践领域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得以强化。如江苏省于2014年启动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并设立项目带动实施。其他省份也采取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试点等措施深化改革。

与此相应,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问题进入研究视野。本文对现阶段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相关研究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数量

在中国知网查询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相关文章,共搜索到501条检索信息,其中教育期刊416篇,硕士学位论文2篇,重要会议数据为3篇,报纸19篇,2个基金项目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江苏省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相关课题论文2篇。另一个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幼儿情智和谐发展的游戏化课程研究”,相关论文2篇。进一步以“幼儿园课程”为主题检索到6 079条结果,结果中最多在2017年有1 036条,“幼儿园游戏”为主题检索到1 405条结果,结果中最多在2017年有292条,以“幼儿园游戏课程”主题进行搜索,共搜索到59条结果。有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期刊论文在幼儿园课程的相关文章中所占7.75%。发现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为主题搜索的相关信息最早出现在2012年有1条,到2015年有53条,2016年出现176条,2017年209条。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为篇名搜索相关信息为51条,其中最早出现是在2015年。可以看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从2015年正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对其关注呈增长态势,但该专题研究的总量还有限。

(二)研究内容

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基本问题研究、实施路径研究两个方面。

1.有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基本问题的理解

一是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基本内涵的理解。在501篇检索到33篇期刊论文有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基本问题,包括内涵、实质、特征、核心等关键词。在基本内涵方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所谓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不是把幼儿园所有活动都变为游戏,而是确保基本的游戏活动实践,同时又可以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1]。殷雅竹指出实施课程游戏化的宗旨就是要践行游戏精神,落实教师的课程游戏指导与实施的能力[2]。陶金玲认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旨在让幼儿教育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的心灵,体现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敬畏和对幼儿学习特点的尊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宗旨在引导幼教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凸显幼儿园课程的主体性、开放性、适宜性,使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具有游戏精神,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让幼儿在游戏和游戏化的活动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3]。曹玉兰认为“课程游戏化”的过程就是园本课程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对课程的园本化改造,让幼儿园课程更加适合幼儿,更生动、更丰富、更有趣,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多样化发展[4]。这些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基本内涵的描述都强调了其重要性在于寻找到适合于幼儿身心特点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并强调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并不是把幼儿园的所有教学活动改为游戏活动,而是要把游戏精神、理念渗透到幼儿的生活活动、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上去。

二是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基本特征的理解。在已有的研究中,较多涉及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张春霞详细论述了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为游戏性、主体性、开放性、综合性[5],较早的说明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综合性、动态性、整合性。丁月玲认为以“情智和谐”为发展导向的幼儿园课程应从全面性、体验性、渗透性三个方面来构建游戏化课程[6]。陶金玲认为游戏的自主性、创造性、过程性、情境性、愉悦性等特点凸显了 幼儿园课程的主体性、开放性、适宜性,游戏活动多元化、生活活动趣味化、教学活动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中的有效途径[3]。

三是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精髓的理解。杜威指出:“游戏性是一种精神态度,游戏是这种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5]虞永平教授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游戏精神是自主的、自由的、创造的、愉悦的[1]。张春霞认为游戏精神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体现为:第一,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选择权和决定权;第二,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强调儿童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第三,关注活动的过程,将目标隐含在过程之中[5]。丁月玲指出游戏精神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7]。研究者们从不同侧面肯定了游戏精神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精髓或核心。

2.有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施路径研究

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路径或策略的研究有较多学者进行了论述,主要针对理念提升、教师培训、评价机制、资源整合等几个方面展开。

从理念提升看,游戏是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推进的进程中需要不断深入理解其理念,特别是在课程实施中占主导地位的幼儿园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不应片面理解为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增加或盲目代替其它类型活动,而是应该潜心研究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概念,领会其理念、核心。虞永平指出“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首先要观点的转变,要有目标意识,不只是环境改造,更核心的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落实和儿童的发展[1]。丁月玲在论述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时认为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具体来说强调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家学活动中的渗透,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7]。总的来说,游戏化理念的提升就是要结合幼儿园实际问题体现游戏精神的渗透。

从教师培训看,幼儿教师是幼儿园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专业性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关键,针对课程游戏化所开展的教师培训和指导是最有效的实施途径。很多研究者也把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放在了实施策略中的重要位置。关于教师培训内容,研究者认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意识、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品质。在培训过程中应帮助教师解决课程游戏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应把专业能力的提升作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培训的核心任务,将幼儿观察、课程设计、作品分析等座位培训的关键内容[2]。具体来说,幼儿教师的培训应该以多种形式围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的具体问题展开,专业素质中要体现出游戏化的能力。

从评价机制看,研究者认为评价机制是幼儿园课程得以实施的保障,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要求游戏理念的深入、游戏精神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充分的游戏活动时间,课程评价机制要相应的进行调整。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7]。研究者提出,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管理人员、研究员等与课程评价体系相关的专业人员应充分讨论,制定教师、活动评价制度时应纳入游戏的能力作为重要指标,引领游戏化进一步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施。另外,作为学前教育职前培养的高校,也应重视游戏课程,把学生组织和指导游戏的能力作为培养素质中的一个方面。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互动的评价模式,以延伸游戏化的价值。

从课程资源整合看,游戏化要求教育者关注周围鲜活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研究者认为课程资源的整合既包括了幼儿园游戏活动课程与其它活动课程之间的整合,如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又包括了幼儿园园本文化融入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进程中,如丁月玲指出在园本游戏化课程建设中融入“情智相融”的办园理念[6],还包括了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本土民俗文化的整合,如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民间传统游戏、少数民族体育游戏、民族节日庆典等活动。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一)研究数量较少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早已为人们熟知并认可,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观念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影响深远,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游戏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也颇受影响。虽然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研究以游戏为内容或主题从未间断,但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进行的研究目前还相对较少。从所查阅的文献可看出,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为篇名的研究仅有51篇,数量较少。因此,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研究空间较大,需要从不同层面展开更多的研究。

(二)研究深度不够

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核心期刊较少,较多论文发表在一些学术性不强的期刊或通俗性期刊上。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研究也少见,尚未发现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内涵解读的文章较少,大多涉及者只是在文章的引言部分简单提及。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策略的思考多局限于主观认识,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内部因素方面,适用范围有限,实践中的反思和升华研究较少。因此,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研究还应从“理论→实践→理论”进一步深入。

(三)研究分布不均

从已有研究看,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具体运用到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较少,相关论文多出自江苏省的游戏化项目。其他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虽然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有所要求,但相关问题的思考比较少。从研究者看,主要是幼儿园园长、教师等,其它研究者的思考较为少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他研究者对该问题关注和参与还不够。

三、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研究的实践启示

目前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研究多是幼儿园一线管理者和教育者,这反映了实际工作的现实需要。从现有研究看,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深入有以下启示:

(一)加深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价值的理解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可行的路径,对其重要性的理解应从内涵到外延。内涵的理解包括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质的理解是游戏精神渗透到幼儿园所有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提供丰富的材料供幼儿可选择,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提供不同的“鹰架”支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还应注重外延发展,应不断地与幼儿园的其它活动相整合,与本土文化相互适应,走出各具体幼儿园园本课程游戏化路径。

(二)加强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运用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升华才能得到发展。幼儿园教师是课程游戏化的直接实施者,其对课程游戏化的理解及运用起关键作用,应加强幼儿教师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升,可从职前、入职、在职三个阶段进行。在职前的学习阶段,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可从增设并重视幼儿园游戏相关课程,强化幼儿园游戏的实习实训。在入职和在职阶段更注重幼儿教师的游戏素养提升及游戏组织能力的考核,不断观察、反思、实践,不断向寓教于乐的目标靠近。只有幼儿教师的游戏能力提升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才能真正运用到实践中。

(三)落实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指导

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实施者对游戏化理解不全面,实施中缺乏经验,难以寻找到比较理想的整合方法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及时合理有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从管理部门、地方高校、幼儿园教师三个层面分析可寻找到一些具体的方法。首先是幼儿园相关管理部门要履行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指导职责,组织好相关培训,支持并鼓励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考核中注重游戏能力要素的考核。其次是地方高校要履行好服务地方的义务,以培训讲座、实地研讨、课题研究引领等方式扮演好指导者角色。最后是幼儿园老师自身也可采取互相指导、自我反思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游戏素养与能力。

猜你喜欢
幼儿园游戏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天津教育(2023年2期)2023-03-14 07:34:52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5:23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飞碟探索(2016年11期)2016-11-14 19: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