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四才子诗文创作的精神体认与审美趋同

2018-03-07 11:56王晓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诗题文徵明唐寅

王晓辉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吴中四才子之诗作不仅在题材上具有相似性,在审美意境上也具有鲜明的趋同性。从整体风格而言,四才子的诗文基本上属于阴柔之美的范畴,大多崇尚本色和自然,追求一种清新自然的审美意境。

1 清新脱俗 贵在自然

四才子中,文徵明与徐祯卿诗风相近,意境清秀明丽,诗意浑融完整,体现着对吴中文学重“韦柳一派”体统观的继承。文征明、徐祯卿二人“清新雅致”的诗歌风调,前辈评论家多有述评。王世贞评文徵明:“如衣素女子,洁白掩映,情致亲人”,又评其:“傅情而发,娟秀妍雅,出入柳柳州、白香山、苏端明诸公。文取达意,时沿欧阳庐陵。”王夫之论其:“浩然山人之雄长,时有秀句……近世文征仲轻秀与相颉颃,而思致密赡,骎骎欲度其前。”钱谦益评徐祯卿:“标格清妍,摛词婉约,绝不染中原伧父槎牙奡兀之习。江左风流,故自在也。”

这些评论,虽说辞不一,但都看到了文、徐二人诗作清新妙丽、空灵脱俗的一面。文、徐二人天性淡泊、温和儒雅,生活中较少激愤不平之气。缘此,他们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接受也相对和缓。这种气质反映到诗作中,自然就会生发成一种淡泊雅意、清新明丽之风。文徵明之诗,景情甚协,堪称仙境。如“凉风袅袅青萍末,往事悠悠白日西”(《石湖》);“坐久忽惊凉影动,一痕新月在梧桐”(《闲兴》);“茶磨山前宿雨晴,行春桥下绿波平”(《怀石湖》);徐祯卿之诗,情寄于景,天然一片。如“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欲斜”(《偶见》);“已忘世味真堪喜,只欠湖山构草庵”(《野人灯火》);“天气向温春候早,绕盆闲看小游鱼”(《立春前一日过徵明小斋闲咏二绝》)。读文徐二人的这些诗作,似乎是在跟一位隐居高山的君子对话,气息流动之处,一片清新之气。

祝允明、唐寅二人的部分诗作虽也具清新之风,但相比之下,他们似乎更侧重于自然畅达一路。在唐、祝二人笔下,嬉笑怒骂,皆可成文;在他们眼中,花落水流,俱是自然。如祝允明的《丁未年生日序》、《大游赋》、《口号三首》、《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梦游二首》、《已巳闰九月十三日夜梦中为游仙诗》等,皆为纵性所如的洗练畅达之作。此类例作在唐寅的诗集中简直是不胜枚举,任取一篇,便为佳作。如其《叹世》:

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成反成羞。有伸脚处须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地宅方圆人不在,儿孙长大我难留。皇天老早安排定,不用忧煎不用愁。

这就是唐寅之诗的特色:内容上没有壮怀激烈的豪言壮语,没有家国天下的宏大抱负,有的只是市井小民的日常所思和素朴情感。语言的运用和诗歌的内在结构上不甚讲究含蓄和蕴籍,只是听任“情绪”的表达,尊重“内心”的需求,自然而然地写诗作文。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此处所言唐、祝二人诗作之“自然”,不是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更不是语言风格上的“自然”,而是一种在尊重自我的前提下于创作中表现出的“情”之自然,即歌哭笑骂、悲喜愁欢,都听任情绪的指引而做出自然表达,没有虚写伪饰,拒绝无病呻吟。

2 平易亲切 温婉可亲

四才子作诗喜欢随机而发,诗歌在他们手中已如日常生活中的家常便饭,既亲密又随意。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只要兴会所至,拿起就写,不论工拙。缘此,其诗作往往会给人亲切平易、温婉可亲之感。我们先尝试从四才子部分诗作的题目中,来体会这种亲切的感觉。

祝允明之诗题:《思儿子歌》、《饭苓赋》、《衰病》二首、《病闲》、《水诗》、《怨诗》、《鸡黍词》、《黄金篇》、《讼风》、《秋宵不能寐》、《儿子续入对大廷感激因赋》、《儿子召试馆职》、《卧病》、《壬申夏夜不寐》、《醉》、《山》等。

唐寅之诗题:《睡起》、《散步》、《独宿》、《寻花》、《白发》、《贫病》、《夜坐》、《小酌》《吴门避暑》、《除夕》、《责猫》、《爱菜词》等。

文徵明之诗题:《乞猫》、《乙卯除夕》、《冬夜读书》、《儿子晬日口占二绝句》、《雪后》、《除夕》、《十三日饮公瑕家见月》、《春寒》、《夏夜》、《十月》、《对雨》、《独坐》、《夜坐》、《早起》、《不寐》、《上元饮王阳湖宅》等。

徐祯卿之诗题:《春》、《夏》、《秋》、《冬》、《戏之》、《晓思》、《五月五日》、《日蚀》等。

思念儿子、夜晚难眠、身体不适、吃饭穿衣,读这些诗题,让人感觉像是邻里间的对话家常,亦像是年迈的老者在向儿女们诉说最近的生活状况。话到之处,熟悉而温暖的感觉随之漫延开来。

试观下面的四首诗,让我们再一次细细体味氤氲其中的浓重的“家常”意味。

唐寅《咏鸡声》:

武距文冠五色翎,一声啼散满天星。铜壶玉漏金门下,多少王侯勒马听。

文徵明《饭蔬》:

饭蔬对客分豪气,烧叶读书无苦声。穷鬓甘心莫相笑,有人风雪抱饥行。

祝允明《癸丑腊月二十四夜送灶》:

豆芽糖饼荐行踪,拜祝徉痴且诈聋。只有一船休闲口,烦君奏我一年穷。

徐祯卿《柳花》:

柳花飘荡本无凭,粘住征衫解恼情。转眼春风有遗恨,井泥流水是前程。

吴中历来便有关注自我人生、生命的传统,这一传统在四才子身上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难能可贵的是,在他们那里,这种关注已不仅仅局限于自我的生活或生命,还扩展延伸到了自然万物身上,花草树木,鸡鸭猫犬,春夏秋冬,皆可引发情思,皆可触手成诗。正是有了这些生活于我们身边的事物的参与,才使四才子的诗歌在抒情言志外,愈加散发出令人着迷的亲切气息。

3 哲理思辩 内蕴深厚

四才子的诗作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并长期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其诗作的清新流利、平易可亲,还因为那些蕴藏于平易外表下的对人生、生命的厚重的理性思索。相比之下,四才子中祝允明诗作中的哲理意味最为浓厚。他是一个睿智且富有深湛之思的传统士人,其诗作的哲理性更多地停留在人类乃是家国天下层面,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的哲理思索。

在祝允明的理想世界中,生命应当具有强度和厚度。他不仅敢于对权威思想和陈陈相因的世俗之弊发起攻击,亦敢于怀疑现实世界,于梦境中探究天地人生之玄微。试观其《游山诗》:

春观入西岫,区名意自别。松岚结幽赏,虫鸟弄余悦。花气韵苍沉,树肤落翠雪。天行无尘染,丘卧自云洁。心在道不违,未觉万物裂。三爵已余酣,清心写泉月。

此处,祝允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和诡异色彩的梦中世界。在这个神秘幽幻的所在,虫鸟幽寂灵动,草木纯洁无染,泉月清冷甘醇,一切显得是那样的静谧而整洁,而支撑这一切的乃是一种无形的神秘力量——“道”,即祝允明内心世界坚守的理想化境界。“道”的出现表明,祝氏心中向往的理想境界并非凭空而生、只具想象的意义,而是作为世俗的反面客观存在的,是其对于现实命运束缚进行的疏远和自救。

唐寅的诗歌虽取材平易、语言质朴,但其中蕴藏的哲理深意却是不容小觑的。与祝允明瞩目于世界、人生的“大哲理”境界不同,唐寅多聚焦于市井小民的世俗生活哲理,有些甚至称不上哲理,只可以算是一些世情冷暖的体验或人生经验的总结。其《伯虎自赞》一诗,大俗大雅,活泼机趣,充盈着浓郁的哲理韵味:

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了我。

这是唐寅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对话。“我”乃肉身,“你”乃灵魂。肉身不可长生,而灵魂却可永存。在这场灵与肉的对话中,揭示出一个极为平常却容易被人忽视的哲理:身体并不等于自己,它只是一个外表的特征,而真正的自己乃是掩藏于身体内部的灵魂。

文徵明作为吴中文化意蕴的体现者,性情宽和,不急不躁,其诗更为含蓄内敛。几十年博览群书的学养和人生阅历的磨炼,使其诗作偶而也会迸发出哲理的火花。尽管这种哲理之花不够热烈璀璨,但足以发人深醒。其《冬夜读书》云:

故书不厌百回读,病后惟应此味长。千古精神如对越,一灯风雨正相忘。卷中求道深知谬,意外图名抑又荒。束发心情谁会得,中宵抚几自茫茫。

这首诗是很有哲理意味的。第一二句便意味十足:重读旧书,如老友重逢,促膝谈心。一本好书,是值得一读、再度、数读的。不求甚解、浮光掠影是读书一法;细读玩味、对话思考,也是不可阙如的读书方式。但“卷中求道深知谬,意外图名抑又荒”,一味读书,并不能真正“求道”,真正的“道”不一定都在书中。言下之意,求“道”,不应仅求诸书,更应当求诸现实生活及自身。

吴中四才子诗中的这些哲理百味,上可触人生社会,下可及世态百相。这些道理,有些看似简单,可许多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够领会。不管是世俗世界的思考,还是生活道理的总结,抑或是世情冷暖的揭示,都是四才子心血的凝结。他们是用“心”来思考或总结这些生命感悟的,是想以此来警示世人从而使其少走或不走弯路的。且不论其哲理的深浅对错,单单就其“警世”这一点而言,就是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的。

[1][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丙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伯虎全集[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3]文徵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祝允明.祝枝山全集[M].上海:大道书局,1935.

[5]徐祯卿著,范志新编年校注.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诗题文徵明唐寅
复古与叙记:论韩愈诗歌的制题
三姐,钱够吗?不够问我要,开心最重要
——文徵明《致妻札》
山洞、漁人、水澤田地——文徵明的理想国
纸间书画馆 “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慢慢写字,好好活着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诗题漫议
别出心裁 自成一格——唐寅《灌木丛筱图》赏析
唐寅书画艺术问题浅说(之四)
明诗制题之叙事*
文徵明诗咏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