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学视角下的儒家书院

2018-03-07 09:47:1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书院儒家美学

岳 芬

(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 213022)

儒家书院美学是尚未受到环境美学重视的中国传统美学领域,书院对自然景观的处置、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达不仅关涉到中国山水美学精神,还融合了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和社会价值观。

从环境美学的角度来看,儒家书院在位置的选择、内部景观的布置等方面同时兼顾人的教化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强调人的社会伦理职责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基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因此,人的社会伦理职责中必定包含人对自然的责任。

1

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儒家书院体现人与自然相互平等的主张,人的生存权与自然权利在书院中都得到实现。“当自然与治学两种观念相结合,书院作为学习处所与风景作为自然世界这种臆想的分野便在书院的精神生活中融合了”[1]。书院即是一个缩小的生态系统,它将自然引入人造环境中,尽可能地保持了自然的原貌。

精心布置的景观也为人的栖息和灵魂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当’自我’与生动而远播的自然世界相处时,就会在与风景的积极互动中成长,于是山水间漫无目的的徘徊是对斋舍中静坐学习的补益”[2]。人与自然物的互动促进了学识的增长,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了学习者的品行。与18世纪现代哲学思潮不同,书院在伦理教化时并没有将自然排斥在外,而是借助自然来丰富教育的内容。“书院的花园是沉思的花园。它为个人或团体的研学提供了静止与漫步共存、自我修养与追忆圣贤共存的视界”[3]。书院尝试着将人与自然结合起来,较之海德格尔式的诗意栖居,儒家书院在诗意之外还要求学习者领悟社会职责,其中也包括人对环境的职责。

儒家书院可以被看作另一种独特的园林形式,它不同于江南私家园林,因为在自然景观之外,它还被赋予厚重的思想境界和教化的功能。在中国传统社会,人在书院中接受最初的教化,离开书院后,他们便将书院中的理念应用于社会交流之中。书院的自然观因此得到传播,最终形成一种社会责任。儒家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反映在书院的每一个细节,模仿自然是为了回归自然,而非超越自然。书院不仅是一个教育的系统,更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象征儒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美构想。

2

书院实现了自然与人的统一,人的德行与自然景观实现了完美的呈现。“书院风景与园林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儒家关于自然的经典理念——‘比德’”[4]。也有人认为,儒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符合生态思想的。

儒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传统,它关心人被赋予的特殊地位。但是,儒学能关注人类与宇宙的内在关联。从这种角度来说,它更具有天人和谐宇宙观的特征。学习、修身以及人际关系构成了儒学的根基。但是,当人性得以实现时,“仁”作为人性之核心则成为了宇宙自身的中心。因此,成仁就是要超越人类自身,而这也是儒家生态学的根源所在。值得重视的一点是,儒学并不要求我们在人性尚未完满实现之前便超越人性,而是说随着人性的扩充它会包容所有生命。最终,儒家传统中的“仁”就是生态学,因为用张载的话来说,“仁”就是“民胞物与”。[5]

儒家书院是对儒家修身理想的体现,在书院中,人是教化的中心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书院的每一个细节几乎都能够反映儒家的社会伦理精神和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书院体现了儒家尚礼的原则,作为儒家的核心理想,如何安排书院内的自然物都要遵照礼制的要求。其次,儒家天人合一的理想在书院中也得到表达。书院实现了自然与人的完美融合,自然为学习者提供了绝好的空间,书院对自然的安排可以看作是一种“道法自然的方式”[6],学习者时刻与自然之间保持相互沟通的状态。最后,书院努力实现自然对人的包容,而不是人类对自然物的控制。人工建筑巧妙地掩映在自然物中,“在书院的实体存在中,无论是屋舍、园林还是风景,都不可以鼓励地被理解”[7],很难具体区分哪里是自然、哪里是人类社会。

虽然书院是一种人工自然,它同原生自然之间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书院尽可能地保留了自然的原貌,而且儒家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道家等多家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综合的宇宙观。从景观全貌来看,儒家书院秉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征,人和建筑被小心翼翼地保存在树木和山石之间,自然反而成为书院的主角。

3

从儒家书院中蕴含的自然哲学思想来看,环境美学对儒家书院独具特色的自然审美观念的吸收,有助于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思想的交融。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环境美学走向生态美学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被动的文化交融模式,环境问题倒逼现代文明对自身进行检讨,并且主动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荣格等心理学家很早便指出现代西方文明主导下的人类的精神问题,并且希望在其他文化智慧中找寻出路:

从精神层面来说,西方世界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况当中。我们越是蒙蔽自己的双眼,以为自己拥有美好的灵魂,用这种错误观点来掩饰残酷的事实,那么西方世界所面临的危险就更大。西方人给自己点燃了一支香片,生活在香片散发的阵阵浓烟当中,好让烟雾把自己的脸罩住,自己看不到。但是,我们会给其他肤色的人留下怎样的印象?中国和印度会怎样看待我们?我们在黑人当中会激起怎样的情感?至于所有那些被我们夺走了土地、被我们用朗姆酒和性病灭绝的人,他们又会怎样看待我们?[8]

自20世纪初,精神危机显然要比环境问题引起更多的关注,但是,它并没有像环境问题那样引起广泛注意,直到20世纪中后期,精神危机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再次爆发,而且,这次的精神危机不仅牵涉到文化冲突与认同感的缺失,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人与整个自然的矛盾。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矛盾在人与自然的对立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环境问题促使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不得不重新审视东方智慧,以期获得更多智慧来解决生态危机。

在文化上,技术也促使西方文化超越东方文化占据统治地位,西方现代技术为人类探索自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却在人与自然之间设置了障碍,正如荣格所看到的那样,“我们用技术优势把东方的物质世界搅得天翻地覆,但与此同时,东方也在以其优越的心理成就让我们的精神世界陷入混乱之中。我们根本不会想到,当我们在外部世界压倒东方的同时,东方竟然有可能在内心世界紧紧地控制我们”[9]。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能够反映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之间的区别。相对于环境美学而言,生态美学坚持以更为全面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问题,并且更重视不同文化和思想之间的关联。因此,生态美学更多地吸收了东方传统思想以充实其自然观念。

在生态批评角度而言,吸收东方思想之后的生态审美观念也更具审美的张力。如王诺所说,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是“以生态思想为指导的文学外部研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角度探讨文学的思想文化蕴涵”、“以生态美学为指导的文学内部研究,探讨文学独特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10]。虽然这一划分仍然值得商榷,但是,将生态美学作为生态批评的任务之一,体现了对文学研究的深度思考。

儒家书院刚好为此提供了理论灵感和精神动力,书院的环境让身处其中的学习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功利主义的目的,追比圣贤的愿望同天人合一的理想凝结在一起,使得功名利禄这类从属于社会精神生态范畴的精神问题得到缓解,甚至被遗忘于浩如烟海的卷帙中。书院巧妙地处理了知识德行与现实功利的矛盾,对于改天换地、征服自然这类现代人的知识观也具有借鉴的作用。

小结:从观念的层次来说,环境美学是对环境问题的初步反思,对自然美的认知为保护环境提供了最初的伦理依据,生态美学则进一步探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在审美的基础上,生态美学进而将自然的权利等伦理问题置于自然审美之上。在生态美学的研究视域下,环境问题不仅指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包含了对人类精神困境的反思。

儒家书院是对儒学天、人(自然)哲学和社会理想的呈现,它将流动的思想转化为固定的审美形态。场所的意义突破了空间的限制,精神流动起来,人与环境的融合改变了接受知识的方式,儒家学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可以更透彻地领悟圣贤之道,还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自然精神和哲学精神的交融。部分书院或同一书院的部分景观还融汇了道家、甚至佛家的旨趣,儒释道的多元思想将书院从单纯的修身场所提升为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

猜你喜欢
书院儒家美学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朵云书院黄岩店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8:48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白鹿洞书院记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34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妆”饰美学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天府新论(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古代文明(2013年2期)2013-10-21 23: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