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静,宋立温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61000)
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而实践教学则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对于高职类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拿去”就能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这是真正符合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初衷,对高职类院校形成强理论、重实践“教学做”有机统一的办学特色,吸引优质生源,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较于本科院校偏重于理论的培养模式,高职类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主张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拿去”就能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了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各高校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以达到社会对应用型金融人才提出的更高标准。但在实践中,高职类院校对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上。金融实践教学模块设置单一,各模块之间缺乏系统性与衔接性,实验实训课程仅仅注重技能操作而忽略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各高职类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金融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课程存在,只是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得到系统的指导和训练,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效果。
在传统高校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绝对主体,教学过程即通过课堂讲授并配合多媒体工具的使用来构建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成了一线教师追求的目标。而高职类院校的定位决定了教师教学的侧重点应该在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实践教学最终导致了高职类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培养结果无法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
由于学校编排教学计划的需要,金融专业课程的授课是按照难易程度安排的不同的授课学期。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安排开设的实验实训课程是依附于某一门课程进行的,但在实际业务中需要综合所学的全部课程,学生对整个专业的学习没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真实的金融环境,导致学生对金融实践课程失去兴趣。
高校教师大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理论知识储备丰富但缺乏从事具体业务实践的经验,不了解真实业务操作程序和实际操作技巧,在金融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指导。另外,高校教师较重的科研与教学压力,使他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到金融企业挂职锻炼,缺乏对金融业务实际操作的经验导致这部分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金融行业发展日新月异,金融理论更是层出不穷,而教材的编纂需要一定的时间,其中收录的金融理论也较为成熟。所以在实际情况下,高校金融实践教学的内容更新和充实总是滞后于金融行业与金融理论的发展。
金融专业连续几年成为学生填报的热门专业,金融专业的招生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而高校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却仍然维持之前较低的水平,这就导致了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与实践教学的要求不匹配。另外,并不是每一所高校都有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即使有,这些校外实训基地大多是依托金融机构或金融企业建立,金融机构自身的盈利性本质及成本效用原则必然导致了金融机构不可能拿出很多的精力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而学校教师则鞭长莫及,这就导致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无法得到教师的有效监督,校外实习也无法得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标。
学校是金融人才的供给方,金融机构是金融人才的需求方,这就要求高校在制定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当充分了解金融机构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为金融企业量身“定制”的金融人才。为强调实践教学在金融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应当在课程的设置与课时的分配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根据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开设置相应的金融实践课程,以改变各高职类院校金融实践课程仅仅依附于理论课程而存在、流于形式的现状并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从时间上保证金融专业的教学质量。
为改变高校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高校教师应从单纯的理论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入金融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受原有的“学而优则教”的聘任制度的制约,绝大部分高校金融专业教师理论能力突出而实践能力欠缺。为了改善现有的状况,高校应当在聘任教师时将从业经验计入聘用标准,建立一支具有理论完善、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专、兼教师队伍。
高校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金融高校工作,从一座象牙塔进入另一座象牙塔。理论知识储备丰富,金融工作经验欠缺,使得这些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无法向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高校应当定期组织教师到金融企业实习、进修,了解金融业务的实践操作过程,可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充实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更好的指导学生对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真正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只有具备一支理论知识过硬、从业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应用型金融专业毕业生提供必要条件。
各高校可以通过制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达到与金融企业建立密切合作伙伴关系的目的。首先,高校鼓励承担金融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与金融实务部门建立联系,这就为金融专业教师提供了了解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状况、累积金融实践经验的平台,以弥补高校金融教师缺乏金融从业经验的不足;其次,在与金融机构员工的频繁交流中,高校了解金融企业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达到高校对金融人才的“定制”培养,为学生对口就业提供条件。
各高校可以通过落实报告会、教研活动的开展,以达到活跃学校教学气氛,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目的。聘请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定期开展实践教学报告活动,不仅可以提升高校教师理论知识水平、丰富实践教学经验,还可以使高校教师了解最新金融经济动态。
高校在选择教材时应当紧跟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可以考虑引进部分国外先进的金融著作,也可以与金融机构联合编写包含具有代表性案例的实用性教材供学生使用。通过更新教材,不仅可以充实教学环节,还可以避免高校教材与行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
金融实践教学的本质是在仿真金融环境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金融行业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各高校在金融实验实训室建设时紧跟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更新教学设备,升级相关软件,建成集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多功能的专业实验实训室。在仿真环境下,各高校为学生还原了今后工作中的实际场景,拉近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使学生在迈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为企业减少入职培训的时间,真正做到培养“拿去”就能用的人才。
随着网络、移动设备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网络虚拟金融实验实训室日益成为各高校实验实训室建设的重点。只要将学生的手机、个人电脑等移动终端接入校园网,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对学生进行远程指导,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虚拟金融实验实训室完成实践操作。第一,网络虚拟金融实验实训室可以解决高校排课时间与实盘交易时间不匹配的实际问题,能够实时追踪金融市场的行情变化,甚至可以参加模拟实盘交易,能够为学生展示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第二,通过网络虚拟金融实验实训室高校可以向学生开放已购买的金融数据库,可以使学生更加快捷的获取金融机构对金融政策、金融环境的分析报告,为学生深入开展金融分析提供大量可靠的数据资料。线上、线下金融实验实训室的配套使用,实践教学与实验实训室的全方位对接是使实验实训室真正发挥作用,提高高校金融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田光伟.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金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77-78.
[2]杨柳明.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14):106-107.
[3]杨慧,杨向英.构建以校外实践教学为主导的金融实践教学探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72-173.
[4]王艺静.高校金融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12(2):111-112.
[5]王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金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江南大学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经济视角,2011(5):60-61.
[6]王亦明,徐祗坤,冯利民,等.基于应用型大学视角下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网络财富,2010(21):55-58.
[7]王心如.浅谈以金融实践教学培养现代金融人才[J].北方经贸,2006(8):92-93.
[8]欧璇,周娜.浅谈金融实践教学在高等金融教学中的运用[J].企业家天地,2005(3):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