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霞,冯薇,吴雪芳,董丹辉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无锡 214028)
为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作为学校下设的二级学院,电子技术学院历经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恰似从初生的婴儿成长为风姿绰约的少年,努力弘扬“弘毅守正、盈科匠心”的校训,营造文明、向上的育人氛围。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实行党政共同负责的集体领导制度,共同决策学院重要工作和重大事项,共同负责落实学校和学院各项工作,协同推进事业发展。坚持“两会一课”,民主生活上既有红红脸、出出汗的紧张和严肃,也有加加油、鼓鼓劲的宽松与和谐。学院倡导立新风、树正气,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坚持廉洁自律,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规矩办事、创新方法,用正能量推动学院发展。
学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立规矩、优管理,倡导规范管理。制度涉及学院运行的全方位,力争管理制度无死角,任何决策和管理都有制度作为依托。学院尤其严把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成立积极分子三级培养体系,提高党员发展工作水平。从团支部双学开始,每学期开展“双学”活动不少于四次,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积极分子的推优工作,注重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入党积极分子的队伍建设,建立名册,制定培养教育方案,开展党校培训和学习,钻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保持入党积极份子、学生党员队伍的质量。
学院工会、妇委会切实发挥人文关怀作用,及时慰问生病教师,关照家庭困难教师,积极开展群众性迎三八节、迎新年团体活动和羽毛球、乒乓球比赛等文体活动,提高了教职工凝聚力,营造了和谐的工作氛围。教师与学院同呼吸、共命运,树立荣辱与共、共同发展的理念,自觉维护学院形象,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心、使命感和紧迫感,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精于专业,多一份感恩,少一些哀怨,以知足愉悦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状态迎接每一天的工作。
学院鼓励大学生躬身社会实践,参与志愿服务,积极传输人文精神。该院建立了3个校外“梦想空间”志愿服务平台。每年累计服务人次达900余人,时间达3000小时以上。该院志愿服务中心被评为2015—2016年无锡市优秀青年组织。暑期开展的“梦想空间”公益在行动成功申报无锡市 “博爱青春”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获0.4万资金支持;与团市委、广电合作,开展“青听经典 品味书香”阅读活动和“不忘初心,携你同行”诗朗诵比赛等文化活动,并获得无锡市首届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大赛二等奖,邵XX同学获无锡市最美志愿者称号。
该院王XX同学,先后担任过分团委副书记、攀登班文艺委员、志愿服务中心副会长、“梦想空间”公益活动科院志愿者负责人等职位。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院奖学金、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015年6月受聘为无锡市中小学校外志愿辅导员。三年来参加各类志愿服务达458小时,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志愿达人。
积极构建“三级联创”党建创先争优工作体系,积极打造一支能教书、能钻研、能育人、能战斗的“四能”党员队伍。学院党总支向全体党员发出号召,谨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提升自身政治觉悟与业务技能,持续加强教风建设。为了积极营造学院浓厚的学习氛围,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学院定期举办学风建设系列活动。联合学风建设督查小组对各班的学风建设上课出勤等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在检查监督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院坚持用制度管理个人,用学习改变个人,用文化影响个人,用每个人的新常态去构建学院的新常态,争取实现学院新的跨越。学院推行了教室“洗脸”几乎、窨井盖卖萌系列活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环境美化工作。同时,学院与党建联盟单位积极互动,与知名跨国企业进行走访交流,积极引入不同理念的文化,让文化在碰撞中产生共鸣与合力。学院根据时代特点和90后学生的特性,以教室、宿舍、校园为平台,围绕学风建设、青春梦想等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如开展“文明校园、文明班级”等创建活动,开展为爱行走引路、社区敬老服务、关爱未成人成长伴读等系列志愿活动。
该院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力求夯实作风、创新机制,但是在实际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凝聚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也是引领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一个不断积累、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为了持续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我们要继续拓展工作思路,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端正态度,正视任务。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需要坚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度重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做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永远在路上。
二是理论武装,加强学习。高校要坚持学习政治理论,领略“党的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主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是理顺机制,常态化建设。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以党群、团学工作为支撑,构建保障机制,引入目标管理,有效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工作日常,形成常态化机制,实施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以校园文化、科技活动为载体,促进文明建设。高校是传播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高校要通过校园文化、科技活动为载体,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以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为基本要求的校园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结合专业特色,实现科普、科研、技术转化为特征的科技活动质量的显著提高。
五是以教风、学风建设为平台,深化文明建设。打造以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文明校园形象。形成教学科研开发和教育管理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六是以师德先进、学习标兵为典型,提升文明建设。发挥师德先进、学习标兵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点带面,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是传播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保持警醒,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不放松,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打造新时代下的文明校园。
参考文献
[1]王维华.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世纪桥,2015(2):59-60.
[2]龚建才.新时期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途径探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4):146-147.
[3]张雪梅,郭健,杨海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4):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