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及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路径

2018-03-07 05:28:33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亚文化心态青少年

陈 瑾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350100)

“丧文化”可以认定为以90 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文化形式[1],它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向上相偏离。学界已经开始关注“丧”文化的研究,但是还没有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入手,高校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大部分,要主动关注其社会心态的变化,针对青年“丧”文化现象,要从视角转换、显隐一体,方法创新,人文关怀这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心态进行培育。

1 “丧”文化的缘起之思

在百度百科搜索“丧”文化,给出的解释是“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约束,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地生存下去”的年轻人。这样的解释难免显得太过于绝对、消极和悲观。“丧”这个词本意是指丧失,也有丢掉,失去的意思。有一系列的词语如“丧失”“丧气”“颓丧”“丧偶”“丧权辱国”等,这些词语都是贬义词,“丧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消解了主流文化中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等正能量,与主流文化相左,是一种处于亚性状态的文化。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来说,都有其延续性。“丧”文化其实是由曾经风靡一时的“小确幸”发展来的。小确幸讲述的是人生的一种“小获得”,丧文化则是在小确幸的基础上,渲染和突出人生的“大失去”[2]。“丧”文化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16年9月,一张来自上世纪90年代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的葛优的剧照突然在网络上盛行起来,在这张照片中,葛优扮演的季春生穿着宽大的衣服,头发凌乱胡子拉碴地瘫在在沙发上,脸上还带有一副生无可恋、百般无聊的神情。这张图表达了网友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绪,迅速在微博、朋友圈等各大社交网络上传播开来,以此制作出的表情包也频频刷屏。随着“葛优瘫”的爆红,一系列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反鸡汤流行语在互联网上流行开来,还有一些带有自我调侃、自我嘲讽的语言也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如“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感觉身体被掏空”、“这里没有我这条咸鱼的容身之处”等等。还有《濑户内海》《不求上进的玉子》等一系列表达年轻人“丧”心态的作品也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根据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拼贴理论,“亚文化风格的产生,不是在‘一无所有’中创造物体和意义,而是在现有的语境中把已有的物体进行转换和再次安置,转向新语境,并且改编它,从而生成一种新的意义。青年亚文化的风格是一种社会符号式的隐喻,它不是凭空创造或想象出来的,它要借助于已有的物品体系和意义系统,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挪用和对意义的篡改来实现”[3]。“丧”文化主要的“拼贴”手段有如下两种:第一种是通过对以往各种心灵鸡汤段子的改写来表达心中的苦闷与失意;如“有时候你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什么叫绝望”、“万事开头难,然后中间难,最后结尾难”这类反鸡汤文字。第二种是通过对“葛优躺”、“马男波杰克”、“悲伤蛙Pepe”、“懒蛋蛋”、“有四肢的咸鱼”等图片进行篡改,配上表达人们无奈、苦闷和失意的文字,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意义,成了网友宣泄自身负面情绪的出口。

随着“葛优瘫”逐渐在网络上的冷却,另一种“丧文化”表达——“佛系青年”又紧接着在2017年12月爆红网络, 这里的“佛系”并不是宗教中的那种“佛”,而是指那些怎样都行,什么都不在乎,看淡一切的年轻人心态。在“佛系青年”背后,我们不难看到这是“丧文化”的又一轮发酵。

2 “丧”文化的产生根源

2.1 “丧”文化产生的社会因素

社会心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4]。“丧”文化在表现青少年这种消极颓丧的心理状态的同时,我们要更进一步关注青少年的生存状态,从而在深层次探讨产生这一社会心态的现实原因。

2.1.1 社会转型期背景下的社会问题

我国目前正处于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重要转型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许多社会问题,社会心态必然会受到影响,“丧”心态更多的是青少年在现代都市社会生活中面对教育、就业、成家立业、房价高、物价高等种种社会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抱怨与无奈。同时,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升学,买房,成家立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丧”文化的出现反映了这种社会转型期下产生的压力以及焦虑。

随着互联网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社会流动渠道被激活,人生选择增多,过去被视为改变人生命运的提高学历不再是唯一选择。譬如,电竞行业的发展圆了一批热爱游戏的青少年的电竞梦,直播业的发展使网红主播的月收入远远超过办公室白领。但是人生选择的增多也增加了青少年选择人生道路的不确定性,在人生的岔路口感觉到迷茫。这些压力与迷茫让人无所适从。在面临各方面压力的情况下,采用自嘲的话语表达无奈心境,是舒缓压力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释放负面情绪的一种手段。

2.1.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营销策略

互联网经济时代,传统的营销策略被打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传播,大众的社会心态和情绪更容易被市场挖掘成新的热点。随着年轻人在互联网上更热衷于用“丧”来形容自己,“丧营销”也就越来越受到商家的欢迎。比如在2017年4月底,网易新闻和饿了么联合推出的快闪店“丧茶”、“没希望”酸奶和UCC奶茶等等,就连洗护发品牌拉芳也推出了“丧”海报。这些商家的大力营销又一次壮大了“丧”文化的力量。

2.2 “丧”文化产生的心理因素

2.2.1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

社会上一直盛行所谓正能量心灵鸡汤风,这些心灵鸡汤看上去美味营养,但是久而久之易使人偏离对正常社会的认知,易使人失去应有的独立思维。譬如红极一时的成功学,不考虑个人天赋差异,过度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使得人们对心灵鸡汤式的表达产生厌恶,于是此种不过度渲染情感,带有自嘲和调侃的“丧”表达迅速走红,青少年对心灵鸡汤段子和表情包进行挪用和改写,而赋予了其新的意义并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例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惜成功六亲不认”,“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些人就生在罗马”等“丧”式表达就是对鸡汤的一种理性反思。这意味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

2.2.2 网络虚拟社会中的自我保护

根据欧文.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他认为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饰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目的。那么在网络社会这个虚拟社会,“丧”的表达也是一种印象管理过程,“丧”文化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示弱,与朋友圈的“晒”文化相比,示弱、自我矮化的方式更能够得到人们的安慰,“丧”式表达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是在网络世界中寻求安慰的一种方式。

2.2.3 理想与现实失衡下的认知再平衡

一般而言人们的行为和态度是一致的,但是在态度与行为发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和不舒适感。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就会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渴望,但是在探索人生多种可能性的道路上难免有挫折,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会产生分歧。在这种情况下,“丧”表达就是个体在对先前自我的积极正面认识产生分歧之后,采取的一种“防御性悲观”的措施,从而达到拉低期望,舒缓压力的效果。

2.3 “丧”文化产生的传播因素

随着网络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的便捷性、 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存储环境的便利性、传播工具的易用性以及传播内容的丰富性等因素使得信息更容易被模仿和传播。再加上短小精悍的流行语言便于传播和记忆,因此更受人欢迎。 “葛优瘫”、“感觉身体被掏空”此类“丧”式表达,因其具备朗朗上口,意义清晰,便于记忆、复制、传播,易于释放人们内心的情感,很快成为强势语言模因,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再加上网络意见领袖和各类明星、网红的传播,更是加快了“丧”式语言模因的传播速度。

互联网上的巨量信息浩如烟海,人们置身于超负荷、碎片化的网络空间中,往往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信息观点,从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圈子。“丧”文化得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表情包以及反鸡汤文字迅速传播,得益于青少年在网络中的选择性心理、从众效应以及趣缘型的圈层互动。青少年通过多种渠道接收到关于“丧”式表情包和反鸡汤文字的文化符号信息,对“丧”文化信息进行再创作、再符号化,通过QQ、微博、微信等媒介在圈层内点赞、评论、转发实现共同创作、共同分享、共同参与,形成了在信息传播中自我与集体“丧”情感的大型互动。

3 大学生正确社会心态的培育之道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是现代社会的主体,青年的价值观、政治理念与个人信仰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性因素,是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丧”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年群体对主流价值观话语的淡漠和疏离,我们应当正确地看待和面对。对待“丧”文化,既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杞人忧天”或者一味美化“丧”文化的积极意义,进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关心、关注和理解,也不能把“丧”文化妖魔化,看作是一种洪水猛兽而进行一味打压,要正确地对待和理解“丧”文化。

3.1 视角转化,用优势视角看待“丧”文化

对于青年亚文化现象,国内外学者都给予了不少关注,从芝加哥学派到伯明翰学派,都是把青年亚文化放在主流文化的对立面进行分析。现代社会也总是对青年进行标签化,认为当代青年是“垮掉的一代”,用问题视角看待青年亚文化。其实,“丧”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主流文化中的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正能量价值观,造成了青少年对主流文化的漠视,但是我们也要从“丧”文化的流行中看到当代青年的一些优势,在“丧”文化的创作过程中,可以看出当代青少年具有一些优点:例如想象力丰富,富有创造力,具备较强的网络技术,自我意识觉醒等等。高校教师要善于发现青少年的优势,并加以正确引导,给予发挥优势的平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3.2 显隐一体,运用多种文化载体培育积极社会心态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不是绝对分离和对立的。高校如果仅仅采用其中一种方式对大学生社会心态进行培育,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显性教育在高校的主要形式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传播积极的社会心态。隐性教育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将教育内容蕴含于多种文化载体当中,让受教育者“日受而不知”,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无声”的效果。

第一,构建优质校园网络平台。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是社会影响力最广泛的宣传方式。校园网络平台有许多其他网络平台所没有的功能,例如发布校园资讯、通知公告、考试报名、成绩发布等等。这些校园网络平台是高校与大学生间信息沟通的固定渠道。但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利用好这些校园网络平台,这类校园网络平台现存在许多缺点,如平台分散、页面单调、内容划一等不足;在内容和功能上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难以吸引大学生的目光和驻留。建设校园网络平台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网络平台加大互联网正能量故事的宣传,传播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特别是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丰富信息内容;要善于借鉴一些热门网站的平台界面,拓展平台的服务功能;利用大数据分析,达到精准推送的效果;对大学生进行即时传播,营造出与核心文化价值观一致的舆论倾向,一扫流行于学生中的“丧”风“丧”气,进而影响学生的社会认知和行为。第二,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如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观看正能量电影、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和社团活动等。

3.3 方法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才不至于陷入“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5]的困境。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是以高于学生的姿态,采取强灌式和命令式的方式来教育人,以傲娇、生硬、做作的情感态度做工作,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育者产生疏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难以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教育主客体关系关键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首先,“丧”文化的表达方式因其朗朗上口、风趣幽默,才得以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播。教育者要认识到这一点,在进行教育时要借鉴青少年的新颖的表达方式,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变“被动”为“主动”,增强问题意识。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等到问题出现后再解决,这样就错失了发现问题的良好时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在日常生活中与大学生交往较多的群体,应该变“被动”为“主动”,从沉默到互动,进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交往中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并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

3.4 人文关怀,着眼学生的心理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6]。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面临升学、就业等多种压力,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丧”文化也是其中一种释放负面情绪的渠道,高校要引进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壮大师资队伍,为大学生开设更多的心理辅导和疏解的课程,更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排忧解难,在关键时刻为他们送去指导和帮助,舒缓其压力;其次,学校要更好的服务学生,为学生排除后顾之忧。要善于了解导致学生的“丧”心态的多种原因,并针对此原因采取措施。例如,完善贫困资助政策;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信息与就业指导等等。

4 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被减弱,大部分的信息从网上获取。在“丧”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善于分析产生这一亚文化现象的原因,提高警惕,采取措施。“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重对青年社会心态的培育。

[1] 朱思良.网络青年的“颓废”与亚文化的风格转向——基于网络“丧文化”的研究[J].东南传播,2018-02-20.

[2] 曾于里.“丧”文化,是年轻人对这个世界的温和反抗[N].澎湃新闻,2017-04-01.

[3] 胡疆锋.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14.

[4] 三浦展.下流社会——新阶层集团的出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58.

[5]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6]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猜你喜欢
亚文化心态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做谦逊的人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还是“看掐架”心态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公民与法治(2016年8期)2016-05-17 04:11:33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